《劳动经济学》教学模式的

点赞:3176 浏览:83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宽泛,但传统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发展,加之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谦虚传承,努力探索.

【关 键 词】劳动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发展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范畴,它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学科的主要经济学基础,而且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强有力地支持着这些学科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以及劳动与人力资本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由于其研究问题涉及到最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常有创新之举,推动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进步和完善.在我国,劳动经济学兴起相对较晚,理论界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争论颇多,很多教材为不失之偏颇,罗列了包括劳动力市场供求、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在内的体系框架,并且其探讨的应该是一般领域的问题,偏重于制度分析领域,侧重对政府政策的解释和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忽视了深层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重视逻辑演绎,忽视实证分析和计量分析,比如,在对我国失业、劳动力流动的分析上,侧重政策分析和历史经验介绍,更像社会学而非经济学.虽然后期也大量引进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模型,但总显不足.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经济学的很多问题便突破了一国的领域,如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劳动力的国别歧视,劳动力的国际福利区别,使得劳动力在实现合理配置上更为复杂,为了从经济学角度科学理解重要且复杂多变的劳动问题,这就需要劳动经济学具备更宽泛的国际视野,在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后,结合现实发展趋势准确定位,用科学适宜的研究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般是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劳动经济学》,要求将已经学过的供求规律、企业生产函数、边际效用递减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劳动力市场诸多问题的分析中,并拓展有关失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歧视等理论.但在实际本科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学习具有难度,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教学内容庞杂,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较高.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经济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市场和劳动者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是涉及到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比如讲解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以及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行为时,具体到很多的数理推导公式,分析图形等,这就对学生的经济学基础要求比较高,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多数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对此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尽管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在课堂上消化,但他们也不愿花时间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于不能理解的原理、公式他们也不会主动寻求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帮助,只是流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便大大地降低了.

2.教材内容陈旧.

我国的劳动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大都参考国外的教材,引用较多的如美国伊兰伯格的《现代劳动经济学》.这类国外教材大都以国外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作为分析的对象,对我国在转轨时期的劳动领域的各种问题关注较少,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且教材中大部分实证数据都来自于2000年以前的资料,多数教材偏重于介绍和证明,而疏于推理和例证.这就决定了劳动经济学教学多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学和学习抽象而乏味,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劳动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这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把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潮流趋向、理解现代劳动经济学者如何考察劳动经济问题,无法掌握研究当前的劳动经济问题所需具备的理论素养和分析工具.

三、《劳动经济学》的教学创新思路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发展较快的应用学科,一方面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劳动经济学教学内容,了解该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有重点的补充介绍当代劳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例如家庭产出与时间配置理论、劳动力市场寻访理论、隐性合约理论、关于罢工问题的模型与实证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利润分享理论等内容.此外,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可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让学生到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点了解和获取,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规律,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提高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劳动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提高劳动经济学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为此,建议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协作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首先要理清知识点与要领,重点讲解难点与重点,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自主解决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且不断深化对劳动经济学原理的认识.具体的讲:

合理安排授课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多种教学平台,按照”导入案例--理论讲解--应用实践--案例讨论分析”的基本框架安排学习内容.虽然学生在大一时有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是当他们在大学三年级接触到劳动经济学时,很多重要的经济学知识点已经模糊了,这也使很多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劳动经济学时,便有了畏难抵触情绪.通过课程内容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他们才愿意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将这些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在讲到劳动力市场歧视时,可以通过对女性劳动力和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为引入案例,激发学生对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探究,而在讲解内容结束后,可通过案例讨论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以提高他们从经济学视角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