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院校歧视”问题探析

点赞:32233 浏览:1461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少用人单位直接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规定只招收“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一学历门槛的设置,直接造成了对其他非“985”“211”院校的“院校歧视”.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院校歧视”问题进行多方位探析,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据此寻求有效地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大学生劳动市场的公平就业.

关 键 词:院校歧视;教育公平;人才;公平就业

近年来,市场上不少招聘单位把“985”、“211”等院校毕业作为招聘中的硬性条件,这样的学历要求,直接把非“985”“211”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阻挡在外,招聘单位设置的这一院校门坎,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来说,就形成了一种隐性的歧视,我们把这种现象为“院校歧视”.近几年来“院校歧视”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资料显示,七成多的高校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90%以上的招聘广告中含有歧视性条款,许多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起点上就面临歧视,连起码的公平展示、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都难以获得,以致“同等学历不同等待遇”.1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院校歧视”问题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育改革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院校歧视”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市场供大于求,设置门坎便于筛选

“公平就业”虽说在我国很早就被纳入到相关法规中,但却总因为现实的复杂性而被忽略.我们一直把矛头指向招聘方,但他们却表示设置学历门槛也实属无奈之举.毕业生的数量如此之大,仅从2012年的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我们就可见一斑,计划招生共达58.4416万人,其中博士生67216人,硕士生51.72万人.与9年前的2003年相比,招生规模增长了1.17倍,其中博士生、硕士生的招生规模分别增长了37.9%和1.35倍.2面对巨大的劳动力供应,社会却没有足够的劳动需求,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劳动力严重过剩,招聘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才“迫不得已”设置了一些硬性要求,这才是就业歧视盛行的根源所在.

(二)毕业生择业受传统观念影响,出现“扎堆热”

据不少用人单位透露,高校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普遍青睐能够提供较好福利待遇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一些发展较好的大型企业,而企业实力、名气或者是稳定程度不是很高的企业和职位则是无人问津.出现这种现象,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古话“学而优则仕”反映了中国的读书人对“做官”的追求和崇拜,而我们的父母耳提面命的“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是让不少人毫不犹豫的走上公务员的道路.总而言之,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多数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冒险,跟着大流走,眼光也不长远,导致一些优秀企业简历“堆积成山”,竞争激烈,一些中小型企业却出现职位空缺的现象.

二、“院校歧视"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直接损害了教育结果公平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以4年前的高考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现在的综合实力,是不明智的举动,更直接损害了整个社会教育结果公平的原则.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3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寒窗苦读十余年,如果在我们毕业之际,不能找到一份学有所用,甚至是仅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工作,就会大大增加社会的躁动情绪,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增添很多阻碍.

(二)抑制了普通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在就业市场上,由于“院校歧视”问题的存在,大部分好的工作会直接留给“211工程”或“985工程”等一流院校的学生,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却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可能会导致普通高校及其学生的灰心.既然先天的“身份等级问题”无法改变又至关重要,又何必做后天无用的努力了?这样一来,势必会抑制普通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学校逐步丧失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方式的动力,这对于发展更多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高校十分不利.与此同时,学生也缺少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可能会使一部分心智不坚定的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从而使得整个社会人才的质量下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如何消除“院校歧视”,促进平等竞争

(一)取消学校分类,要让学生平等,则先让学校平等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院校歧视”,还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试想,如果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合理,学校没有三六九等的分类和等级上的排名,那么招聘单位也就无从设置学历门槛.所以,相关主管部门首先应当“权力下放”,减少对学校的干预,逐步取消如“985”、“211”院校的分类,,把教育资源相对公平地分配给每所学校,在尊重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开发“差异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其次,学校应该合理利用充沛的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开办特色教育,并同时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避免格式化教育“生产”出“流水线”学生.


(二)社会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最终依赖都是人才.简单、粗暴的“学历优于能力”的选拔规则导致了许多优秀人才的流失,为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以外,也要培养全社会爱才惜才的氛围,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逐渐增强社会对人才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其次,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基础.最后,积极在人才相对集中的研发机构、高校开发课题,投入财力精力,努力培养行业中的高端人才,并在其他领域搭建广阔的平台提供给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优秀人才的价值.

(三)毕业生正视现实,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竞争挑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要想突破各种就业障碍,最终寻找到合适的职业,就必须“双管齐下”、“内外兼修”.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反歧视”政策法规和社会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应该积极“自助”,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应对竞争.首先要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完善自我.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平等就业”的完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毕业生应聘的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也是有可能的,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放低自己的姿态,潜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其次,灵活应对,理性思考,不等不靠,积极争取.为了减少在就业过程中不必要的挫败,我们首先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正确评估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争取在应聘的过程中发挥出来,同时,清楚自己的不足,想办法修复完善.此外,借助社会关系推荐或者积极自荐,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执着前进,大力维权,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在就业过程中,若是遭遇“就业歧视”行为,应当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应聘过程中不可能顺风顺水,不要轻言放弃,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查漏补缺,积累应聘经验,为下次应聘做更充足的准备.

作者简介:

付宇(1991-),女,汉族,四川绵竹人,工商管理学士.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

[3]http://eblog.cersp./userlog29/220136/archives/2013/16534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