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不掉“好朋友”的韵韵

点赞:15462 浏览:692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案例的形式,了解分析了幼儿的“恋物”情结形成的原因,并实行家园一致,矫正了孩子“恋物”行为.

关 键 词:幼儿恋物原因分析矫正策略

一、案例:

班里新来了一个小朋友叫韵韵,这个孩子的年龄比其他的孩子稍小一些,但是性格非常开朗,到幼儿园的第一天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非常愉快.可是到了中午睡觉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开始哭闹,并且嘴里一直在喊:“我要我的好朋友等.”为了让他能安静入睡,我赶紧把上午和他玩的最好的孩子安排在他旁边的床边.可是,他依然在哭闹,嘴里依然在喊:“我要我的好朋友等.”我疑惑的问:“这不是你的好朋友吗?”他一把推开旁边的孩子说:“我不要他,他不是我的好朋友!你快把我的好朋友给我!”我又找来其他的孩子和他睡,他依然哭闹.为了能了解韵韵究竟把什么当好朋友,我便给韵韵的妈妈打了个了解情况.韵韵妈妈一听情况说:“都怪我,今天忘了把他的小马夹带上了,韵韵从小睡觉的时候都要抱着他的一件小马夹,他一直把这件小马夹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就算在家里睡觉也必须抱着.”第二天,韵韵的小背包里就多了一件很旧的小马夹.果真,中午睡觉时他自己就从包里把小马夹拿出来抱到怀里,不哭也不闹,很快就睡着了.面对韵韵的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才能使他不再依恋小马夹呢?

二、案例分析:

儿童“恋物”就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孩子出现恋物瘾的原因可能有四个:

1.过早单独入睡.

由于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让儿童在儿童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由于没有人陪,而孩子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在没有人可以让他们依靠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情感寄托在自己经常接触的物品,因为在幼儿的心里,万事都是有生命的.

2.父母工作繁忙.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无法顾及孩子,将孩子交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严肃的全职保姆对孩子照顾,往往只是照顾孩子的起居,对孩子不会付出什么感情,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亲切感,孩子无法把自己的心事告知保姆,让保姆为自己“分忧”,而父母又不在身边,此时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心事讲给自己身边的熟悉物品,这样就行盛了“恋物”.

3.过分注重学习.

虽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玩也是孩子学习的一种过程,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即可以放松心情,使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而且玩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如果家长只顾抓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玩,孩子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认为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在乎自己,不疼爱自己,时间久了,消极心理就会升级,当心事无法诉说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对着自己熟悉的物品产生依恋,形成“恋物”.

丢不掉“好朋友”的韵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分离焦虑的诱导.

分离焦虑是新入园的孩子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孩子身处陌生的环境或是遇到陌生的人群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恐惧.此时,孩子就往往会设法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自身的情绪.

三、案例对策:

1、注意家园配合,实行家园一致,矫正孩子“恋物”行为.

首先,我们注重与孩子家庭进行沟通.宝宝的“恋物”行为表现专门和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家长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弊,更明确其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首先达成逐步矫正宝宝“恋物”行为的共识.其次,请家长们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入睡过程,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慰藉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再是让宝宝独自抱“恋物”入睡,使孩子渐渐减少对该物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最后,建立家园一致性,在幼儿园逐步矫正的同时,请家长们做到在家在园一个样,避免孩子“恋物”行为的反复性.其次,家长不要直接指责孩子的恋物行为.年轻的家长教育孩子常常急于求成,认为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最管用的方法.其实家长发现孩子有“恋物”行为后,应该明确让孩子知道自己对其恋物行为不赞成的态度,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他讲明“恋物”行为的是不好的.经常将这样的告诫贯穿于孩子的生活之中,时间长了,孩子的“恋物”行为会逐渐改善.


2、“忽视”恋物行为,转移注意

所谓“忽视”指的是教师或成人在动作、言语等行为上对孩子关注程度的适当减弱,其表现为注重引导,不加以刻意的分离,不再时时刻刻的要求孩子放弃,对“恋物”视之而不见,“忽视”它的存在.而是提供他有趣的玩具、带他去看小班哥哥姐姐们的游戏活动.家长还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做些有趣味的小游戏,并多为孩子提供、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带他到动物园、植物园乃至郊外让孩子开阔视野,认识更多事物,而不应让他沉溺在自己和所恋物品的狭小天地里,用亲情代替恋物之情.

3、注意循序渐进,逐步矫正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安全的依恋关系曾伴随着宝宝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恋物”的发展会造成社会交往及生活的困难,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采取逐步的矫正措施,不断然要求孩子马上远离“恋物”,更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宝宝对入园新环境的适应,对“分离焦虑”的淡化,我们更多得帮助宝宝们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宝宝们同伴间进行简单的交流与交往,更多得给予孩子关注,帮助他们走出“恋物情结”

4、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

所有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感到害怕不安,久而久之就染上“恋物瘾”,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后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四、案例反思:

通过近一个多星期努力,我终于使韵韵克服了午睡“恋物”的障碍,就算没有小马夹韵韵也可以安静的睡觉了,午睡室成了他健康成长的温馨摇篮.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我想我应该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于是我得到了孩子灿烂的微笑与信任.

通过上述案例,我感到,在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冲突会导致孩子各种偏异行为问题的出现,如自闭行为、退缩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等,依恋只是其中的一种.不论是幼儿有意或无意表现出这些偏异行为,老师及家长要及时引导幼儿改善这些行为,要有效帮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幼儿发育迅速但远未完善的生理特点、天真纯洁但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活动特点等,我更应将幼儿健康教育置于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强调“身心并重”.而诸如案例中的恋物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是可以纠正的,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其成为健全的社会人而努力!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