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品》文本

点赞:2655 浏览:78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日常用品》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本文将从词汇、句子、修辞和语篇等四个层面对这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 键 词:《日常用品》词汇句子修辞语篇

《日常用品》塑造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现代风格的女儿的不同形象,围绕如何理解和继承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反映了由种族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小说借母女冲突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小说体现出作者难以释怀的黑人情结和沉重的焦虑,这也是作者自我意识的彰显.

《日常用品》文本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词汇方面

1.形容词层面

文中第十三段是形容词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段,共138个单词,其中形容词共计13个,约占整段字数的9.4%.这些形容词都是简单词汇,其中,good一词重复使用了三次.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文中的“I”代表的是一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黑人母亲.基于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用词如此简单.此外,该段中主人公在对自己和自己的女儿进行描述时采用的是中性形容词,而对准女婿的描述时,她用mossy来形容他的牙齿,用earnest来形容他的脸,可见主人公对女婿持有偏见或不甚喜欢.

2.副词层面

整篇小说中副词并不多,always一词出现的频度相对很高.在对Dee进行描述时,接连用了多达4个always.Always不仅表示频率很高,还能辅助表达作者蕴含的某种特定的感彩.在此文段中always的频繁使用表达了母亲对女儿很多行为的不解甚至是反感.

二、句子层面

1.句子类型

《日常用品》中多为短句和简单句,少有长句、复杂句和倒装句.在母亲和女儿Dee的对话中,70%以上都是疑问句而且大部分是反问句,这些问句多由母亲向女儿发出且几乎都是由“Whydon’tyou”或“Don'tyou”引导的,语气非常强烈甚至是愤慨,带有很明显的责备和命令的意味,这可以很好地体现母亲对女儿不同价值观的否定,以及对女儿强烈的控制欲和指导欲,很好地刻画出母亲的威严形象和对女儿的殷切期盼.

2.词组类型

在不足一百个单词的第十一段中,介词词组就有七个,占单词数约30个,占到约整段的30%.其中,有四个是由with引导的作方式状语的介词词组.这些词组体现出Dee对待家人不甚关心,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这也很形象地反映出她身上体现出的对黑人文化传统的反叛和对白人文化及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忘本式地追求.

三、修辞方面

1.明喻的大量使用

作者在整篇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明喻,其中大部分都是由like或as引导的,这也是对文章的叙述者――黑人母亲的文化程度的再次体现.在第十九段中有这样一句:“Hairisalloverhisheadafootlongandhangingfromhischinlikeakinkymuletail”.这里是对Dee的男朋友的描述,说他的头发布满整个脑袋足足一英尺长,从他的下巴悬吊下来活像卷曲的骡子尾巴.明显,把头发比作骡子尾巴这个比方很古怪,可见母亲对女儿男友的形象并不满意.在第五段中有这样一句:“Icankillandcleanadogaercilesslyasaman”,母亲把自己与男人作比,来凸显自己干活时的强悍和粗犷,她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干那些很粗糙费劲的活儿,这体现了母亲潜意识里的性别差异观念.

2.拟人的适当运用

拟人是指把物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第十三段有这样一个拟人句“Likegoodlooksandmoney,quicknesspassedherby”.这里,赋予了长相,钱财和敏捷的思维以人的动作“passby”,这样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同时,也很好地流露出母亲对女儿Maggie心怀遗憾,在她看来,Maggie不如Dee那样迷人和聪明是因为运气不好,是老天对她不公.由此可见母亲看待事物的主观性,进一步体现了她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四、篇章语境方面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黑人母亲的角度展开叙述.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不如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那样客观,但是后者不及前者那样具有感染力.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容易将自己主人公化,化身成为那位黑人母亲,因而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黑人母亲对女儿的不解和失望,但同时又不甘于妥协,极力想改变女儿已形成的价值观.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一个缩影,作者真正想反映的是非裔黑人在寻根文化、伤痛文化与现代白人文明的冲击与涤荡中的苦痛挣扎和文化身份认同,构拟出一幅在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前迷惘和抗争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