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培养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意识

点赞:7094 浏览:232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与自我教育,作为文化传递和继承的途径和手段,分别从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两个方面来实现对文化的传承.通过对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同特征的了解,人们逐渐意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只有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在宏观上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在微观上实现“教是为了不教”.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具备更高水平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条件,因此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在实践中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从微观层面的教学、学习活动中更全面地建立和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完善和提高学习者的自授能力以促成自我教育的实现,并使其更好地与教育相结合,促成个人的发展、促进对文化的传递与继承就有着更加积极与深远的意义.

关 键 词:文化教育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51

1对文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认识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应运而生的.著名教育学家胡德海就指出:“文化是我们这颗星球上人类独特的创造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人的不同形态创造物的多元复合体等文化的来源就是人类的起源,没有人类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发展.”[1]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的创造是历经千百万年的时间积淀下来的,人类社会想要延续和发展就必然需要在相对短时期内实现文化的继承与传递,这就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它们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并列概念、是人类文化传递与继承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手段.[2]

除了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与手段,可以看到,胡德海先生还提到一个概念――自我教育.他谈到,自我教育是作为继承和传递文化的另外一种手段存在,它是与教育并行的,同为社会文化的下位概念.胡先生说:“教育的根本特点在文化传递、继承过程中的师授性、他授性;自我教育的根本特点是人对知识文化继承吸收的自控性与自授性.教育从社会整体出发,自我教育从社会个体着眼.”[3]无论是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或者是以社会个体发展着眼,教育与自我教育都承载着传递文化的责任:就是要将文化作用于人,实现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实现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持续发展.

教育和自我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独有的两个途径和手段,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尤其是要更明确对自我教育的认识、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也需要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以实现“鱼”与“渔”的双赢.此外,个人在接受了学校教育后,都必定要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而教育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需要在个人脱离学校教育之后继续进行,如若在这一时期个人能够继续很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即能实现更持续性的个人发展,继而更好地实现对文化在社会整体层面和社会个体层面的传承.因此,教育与自我教育落实在社会个体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层面上,应如何合理地互为结合并相互补充?如何依据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现状培养学习者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纵观现今我国的各级各类教学,还是多以教师的“教”为主要原则和立足点,对于学生的“学”重视还不够深入.应该清楚,“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4]“教”最终是为了“不教”,从一些方面讲,是为了促成个体自我认知、自我审视、自我引导、自我学习以及自我评价等的能力,并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从更宽泛的角度讲,是为了促使社会个体在完成学校教育后,实现以自我教育为主导的文化继承.因此,教育必然要与自我教育结合,并在实践中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需要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培养起自我教育的意识.

2在实践中培养学习者自我教育的意识

之所以要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层面着力加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意识,并不是说其他阶段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不需要培养和建立,而是相比较而言,其他幼儿、学前以及初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自我意识还相对淡薄,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需结合学习者生理、心理等特点着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辅以学习者的能动性.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在生理、心理、自控自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已经日趋成熟.此外,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在经历了一定的社会历练和成长后心智也较为成熟.加之其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使得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审视,因此,高等教育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促进即是一个是必然.正如胡德海先生所言:“教育者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授能力,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由小到大逐渐增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断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5]那么在实际和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实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建立、自授能力的提高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文将从教育者、学习者和社会三个方面对此予以讨论.

2.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依然在各类高校接受着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因此,教育者就应当着重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2.1.1加强教育者自身对自我教育意识的认识

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者,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了解文化、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关系,明确教育和自我教育作为文化传承手段的意义与重要性,在理论高度的角度有所提高并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其次,教育者还应了解教学的目的之一即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学和自我的教,通过学习者的学来更好的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再次,教育者应在一定程度上摒弃“教师为中心”、“教师为尊”等一些偏颇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教学相长,互为补充学习的教学意识,并尽可能地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并主动、能动地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学生自授的能力.

着意培养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1.2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意识

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结构是不同的,也应当清楚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相同的自我评价、自我审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教学者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理论,结合课程、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实际来设计合理的课程,以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逐步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与目的、认识自身的价值、了解学习中自身的优势与缺陷、明了自身在学习中侧重点的不同、学习不同的自学方法等.最终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习者在课堂的教学实际中实现自我教育意识的树立.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即可以作为例子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逐步从不同方面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意识的树立,继而实现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通过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有针对性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并潜在地塑造学生自我意识、评价意识与自我学习意识.加德纳提出,人的智力包括八种不同的类型,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以及自然学家的智力.[6]结合加德纳的教育理论,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设计得多种多样,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侧重不同的教学方面,以考量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与劣势,继而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特点,找到学习的侧重点,并发掘适合自身的自我教育方法.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设想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讲授关于“妇女权益维护”一课的内容,即可以将课程设计为:①让学习者能动地选择相关妇女权利、权益相关话题,查阅资料进行辩论等(语言智力);②组织学生对某一地区妇女权益问题进行调研(身体运动智力);③让学习者思考“性别差异导致权利不平等、现象及其起因”等话题(内省智力)等等.通过不同侧重点的授课内容与方式可以达到如下的效果:①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较为广泛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并持续地将主观参与意识与能动性用于结合于教育的自我教育中;②使学习者较为深入和直观地了解了自身在学科学习中的侧重点、优势和劣势所在,并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扬长避短;③使学习者逐步树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以此为契机树立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意识;④使学习者学习探究不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自我学习与探究知识的能力;⑤使学习者养成继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惯性,从而保证自我教育的开展;⑥使学习者通过认识和了解自身智力优势的不同之处,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制定适合个体学习的自学方法,以适应自我教育的需要.

通过加德纳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教学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为他们创造多元认知和发展的机会,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学习者自己,让学习者通过自主选择及时介入教学过程,使他们在选择中学习并不断完善自我,获得个体充分的自由发展.[7]通过该教学理论的实施,可以使学习者根据个体不同的智力侧重方向,进行自我的认识、能力的评价、学科倾向性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提炼等,从而使学习者在自主选择和习得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选择的水平、自我教授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意识等,并最终树立学习者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规范.

此外,由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可以尝试运用于高等教学阶段,以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意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具备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基础性特征,而其中的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8]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等方式投入课堂学习.[9]

通过对诱思探究教学的理解与运用,教学者即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注入式教学改变为诱导式,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研习、探究、思考、总结、归纳,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诱导”使学习者“能动”起来;通过“诱导”使学习者自觉自愿并有目的性地学习起来;通过“诱导”使学习者在能动的学习中逐渐体会自我学习的乐趣与满足感;通过“诱导”使学习者辨明自我学习的兴趣及其意义所在,继而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其主动学习、能动学习的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适合自身的自学方法并运用于自我教育当中.

在运用不同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教学者还需要适时地根据学习者的表现予以鼓励和讲评,使学习者体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继而有益于进一步树立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

2.1.3正确引导学习者的背师性与向师性

胡德海先生曾指出,学生有了独立性,才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那么独立的自我教育能力也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积极鼓励和发展学习者各个层面的独立性,以达到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还应当看到,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教育与学习方法甚至是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方面,教育者与教学者也存在着不同之处,而随着学习者不断成长和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在进入高等教育学习阶段,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即出现比较明显的背师性特点.对此,教育者应当摆正心态,对学习者的这一特点进行积极地疏导与引导.教育者应当适时地肯定学生敢于质疑教育者的勇气,并鼓励学习者多多独立思考教育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在校内或者是校外积极进行自我学习、阅读与实践,以更广泛地了解所学知识继而与教育者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商榷.这样做既引导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背师性特点,又从另一个侧面积极鼓励学习者进行广泛的自我教育,使学习者能很好地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个人自身的良好全面的发展.

同时还应当注意到,除了背师性的特点,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也同样具备向师性的特征.因此,教育者就应当因势利导,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与熏陶,既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也向他们灌输学习当需“教”与“学”相结合的原则,并多为学生创造自学与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逐步建立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因此,教育者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结合学生的向师性特点,发挥潜课程的作用,通过教学者的言传身教,向学习者灌输终身学习的追求、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或通过潜课程让学习者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以此塑造学习者对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不间断的自我教育.

需要思考的是,引导学习者的向师性和背师性可以是个别教育者的行为,更应是教育者团队所作的积极引导.因为对于该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背师性与向师性的特点并不会特别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教育者,而是面向教育者整体群的普遍特性,因此,教学团队就应当发挥其力量合作地对学习者进行引导.海耶斯(Hayes)曾谈到,团队有着巨大的潜力,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将得到比任何个人预见更长期的效果.[10]因此,通过团队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习者的意识和行为:团队可以有目的地通过显课程灌输教育理念、教授学习与自学方法,通过潜课程诱导和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意识、构建主观的自我教育意识等.可以以此类推的是,之前提到的教学者在课程设置培养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策略中,也可以广泛地通过教学团队,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与学科、课程与课程之间构成亲密及有联系的体系,从各个角度和层面保证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自授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树立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目的.2.2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建立

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建立,除了在教学实践中由教育者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构建外,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也应当主动地培养和树立自身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习者应当明确教育理应是终身的教育,学习亦即终身的学习,人的发展不断,教育与学习亦不能终止.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者就应在学校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配合教育者进行多种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发掘自身潜在的特质与能力,了解个体自身的不足与问题,尽可能结合现下条件以扬长避短.并能依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结合学校教育进一步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和多角度的自我教育.除此之外,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还应当认识到,个体在结束学校教育之后仍应当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进行自我教育以适应个人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设定学习目标和自我教育目的的基础上,他们要有意识地继续选择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研习适合自身需要的教育方向和内容.

2.3相关部门对于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建立

除了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学习者,社会也需要加强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建立.首先应当着力对文化、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关系、意义及其内涵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多种喜闻乐见、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意义,并逐步在人们心中树立教育、自我教育;学习、自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在教育体系中适当增加鼓励自我教育的举措、通过政策等手段加大自我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比重,更好地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教的目的――不复需教,并最终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并得以完成文化的传承.此外,还应当看到,当今社会,自我教育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排他与独立,自我教育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相结合.因此,为了满足更多已完成高等教育的学习者、社会学习者继续进行自我教育的需求,相关部门还可以试点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相应的自我教育教学培训机构,此类机构并非从学习者学习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辅导,而是指导学习者结合个人实际,寻求适合个人的自我教育及研习方法,及时对学习者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给予疏导.通过访谈、教练法等手段使学习者更加明确自我教育的目的、方法等,真正使学习者有意识、有目的、有信心,也更有方向性地继续进行自我教育.

只有集合教育者、学习者和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好对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的建立,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并行、互为补充、互为消长的模式.

有人类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人类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教育与自我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可以看到,我国的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学实践中“教”仍占据着主要地位,而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的良好传承,就需要合理地鼓励学习者的“学”,真正使自我教育与教育能够并行发展.而要很好地实现学习者的自我教育,就需从提高学习者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自授能力做起.只有使学习者具备了主观能动的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也才能切切实实地与教育一同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职责.

;4][5]胡德海.论教育和自我教育[A].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1,264,267,270.

[6][8][9]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1,60.

[7]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6.


[10]Hayes,N.SuccesulTeamManagement[M].UK:InternationalThomsonBusinessPress,1997.

作者简介:郭思含(198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课程与教学改革等,甘肃兰州7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