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品德培养要情感教育入手

点赞:5788 浏览:199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幼儿品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情感教育入手,以内因促外因,能使幼儿的品德教育更有成效,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 键 词:幼儿品德培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75

对幼儿品德的培养,就是要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激发其道德情感,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对幼儿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其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社会领域目标指出:“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按《规程》和《纲要》的精神指导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幼儿的品德培养应从情感教育入手.

1为什么应从情感教育入手

幼儿的品德培养为什么应从情感教育入手?从《规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品德培养要求应在“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这两方面同时展开,二者缺一不可.《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等”也要求从情感层面入手,去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其品德行为.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一般都很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能使教育效果变得“立竿见影”,但却轻视了情感方面的教育,事实上,这种做法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凭借反复练习和说教,幼儿也许会“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这些只能是表层的“条件反射”式行为.例如:幼儿捡到东西只交给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老师告诉我们的”.或甚至是建立在不纯的动机基础上的行为,如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躲避老师的指评等.这完全背离了我们品德教育的初衷.因为它忽视了情感教育,违背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动因就是人与人之间合作交往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的最初表现就是社会性情感.也就是说,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其中包括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情感品质是道德品质的基础,道德品质是情感品质的升华.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品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情感是幼儿做出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内部心理动机.例如:幼儿拾到失物以后,如果他具备了良好的情感品质,即能感受到别人丢失东西的焦虑和对别人的焦虑表示理解,那么不用老师反复说教和练习,他也会主动做出“拾金不昧”的行为.相对来讲,老师的奖惩,只是其良好行为发展的外部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没有内因的作用,良好的社会行为(拾金不昧)也只能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行为习惯.一旦长大或失去长辈、老师的监督,它就会被丢失.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幼儿品德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只有通过积极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才能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内化”并成为“永久的”道德品质.其中特别要抓好知、情和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的统一.所以说,幼儿的品德培养应从情感教育入手.

2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呢?情感一般包含三个层次:情感认识(即辨别和区分情感)、情感体验(移情或进入角色)、情感表达(在外的情感反应).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2.1情感认识方面

创设良好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注意他人情感变化,培养幼儿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同时重视增加幼儿表达情感的词汇量.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进行的跨文化研究证实,面部表情的基本模式是全人类的.根据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的特点,可以把面部表情这一最敏感的情绪发生器和显示器作为幼儿情感认识的入门.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引导幼儿绘画脸谱、识别表情等活动,启发幼儿理解发生各种情感的原因,从而提高幼儿注意与辨别他人的情感及其变化的能力.例如:启发幼儿理解发生各种情感的原因,可通过组织幼儿谈论“什么事情使我高兴,为什么?”“什么事情我会伤心,为什么?”等使幼儿明白每一个人都会有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的时候,从而理解发生各种情感的原因.平时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一些人物的照片,让幼儿玩猜情感的游戏;还可以常给幼儿讲述一些适合幼儿情感发展的故事或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些情节现象,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情感词汇,感受、理解不同的情感等

2.2情感体验方面

根据幼儿的情感具有活跃、纯正、外露、非稳定性和善于与外界共鸣的特征,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如开展角色游戏,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情感教育).创设教育情境(如:在集体的生日祝贺会,国庆节的庆祝活动等欢乐、温暖、新奇的情境中,幼儿特别容易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日常的随机教育(如:有幼儿生病了,全班幼儿“写”慰问信,去慰问等);利用榜样的作用(如:雷锋的故事、同伴的文明行为等);利用民间游戏、各种节日的作用(如“三八妇女节”到了,借助故事、图书、歌曲,给幼儿讲述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与母爱,并学会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等).通过以上各种方法来教育幼儿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与他人分享快乐与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感受自己的行动对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鼓励幼儿从了解、关心他人的需要转变为采取行动帮助人,多做使他人高兴的事.当幼儿看到别人忧虑、烦恼、痛苦时,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并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当其体会到由于自己积极而敏捷的道德反映给别人带来快乐时,他就获得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引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他就会成为对周围世界、对人们、对各种行为事件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非常敏感和富有同情心的人”.2.3情感表达方面

幼儿的品德培养要情感教育入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情感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主要是积极鼓励幼儿准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借此处理问题,使幼儿自己的正当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反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或不对幼儿进行情感表达的教育,认为那是“娇气”或“外露”、“不成熟”的表现.其实,正确的情感表达是我们进行良好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如果幼儿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却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那就会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不能忽略对幼儿进行情感表达的教育.平时,教师可以利用和幼儿一起学习、生活、游戏的时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利用课间时间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你今天是否遇到了让你高兴的事?或遇到了让你生气的事?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对老师说.”在幼儿之间发生了难解决的问题或其他需要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要像裁判一样给问题做个评判,打上句号,扼杀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兴趣,而是给幼儿提供多种方法或让幼儿自己学着去协商解决.我们可通过家园交流取得一致的教育观念方法,发展幼儿的理解力、同情心,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学会表达情感,学会自己面对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它能让幼儿正确面对挫折,以更健康的心理来面对生活.

情感教育这三个层次是互相联系的,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一日活动、教学中.例如,在对幼儿进行“拾金不昧”教育时,可以先引导幼儿识别并体验一下“丢失了心爱的东西”的那种焦虑的心情和喜、怒、哀、乐的各种表现,让幼儿进入“失主”角色.“你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拾到了,他该怎么做呢?等如果是你拣到了别人心爱的东西该怎么办呢?”这样,在情感认识、移情、同情和角色转换的情感反应过程中,使幼儿形成“拾金不昧”的良好情感品质.

当然,我们在强调情感教育这个内部动机的同时,还应同时注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内部动机向外部行为的转变和飞跃,使情感品质上升为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还要适当地使用外因――教师的教育、鼓励与批评.用这一措施来促进这一飞跃与升华,并把它巩固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品德培养事半功倍、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