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藏区文化产业与旅游文献综述

点赞:4227 浏览:117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云南藏区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的整合,对云南藏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进行的梳理,指出文化产业视野下云南藏区旅游发展的层次,指出了藏区文化产业发展中面对的一些问题.

【关 键 词】藏区;文化产业;旅游发展

一、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和藏族文化产业的相关文献综述

将云南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整体观之,刘晓静(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认为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云南省旅游的一个基本定位之一,文化在云南旅游中所占分量较重,云南旅游实现的总收入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文化创造的.唐玉萍(西部民族旅游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以云南丽江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7)通过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两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其互动发展的多样化途径正如食物链的多样化一样是互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王小会(提升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5期)认为云南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影响它在云南经济产业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提升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民族大学,2003)从分析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被破坏的原因入手,名人资源如何进行保护;并借鉴国内外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成功事例,对云南省的历史名人资源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使名人在旅游业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同时不同区域的藏族文化产业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罗莉(藏族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认为藏族文化产业不仅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推动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是传统与现代并重.罗松战德(藏族文化产业初探――以北京地区为视角[D].民族大学,2009)以北京地区藏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范式为蓝本,对当今国内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探寻藏族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之路,即包括以旅游业推动藏族文化产业发展、增加旅游商品和旅游怎么写作的文化含量、加快经营性文化资产重组、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等.昊鹏(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1期)认为在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中,体现四川藏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土壤;展示四川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村落、寺庙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记忆和传承四川藏民族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二、云南藏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云南藏区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文化和旅游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有着旅游的表现功能,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历史、生态、宗教、艺术等可利用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而在云南藏区,宗教文化正是藏区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李志农(云南迪庆藏区宗教关系探索[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年00期)认为在宗教关系上,自近代以来,云南藏区各种宗教和睦相处,逐步形成了独具云南藏区个性特色的和谐的云南藏区宗教关系格局,这种诸神共荣、和睦共存的宗教关系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本质特征.

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云南藏区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这主要归因于是藏区的宗教信仰对当地生活方式有着深入的影响.例如:王群英、张鹰(论迪庆藏族节日歌舞文化[J].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01期)分析锅庄是一种古老的带有祭祀含意的传统歌舞,它的生产与巫术泛灵信仰,民族图腾崇拜密不可分;当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兴起,锅庄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一种广场歌舞,这种歌舞在节日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提高.翟辉(从传统民居中找寻地区主义建筑的“根”――以迪庆藏族民居为例[J].建筑学报,2000年11期)迪庆藏族地区的文化是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而经堂、中柱、神龛、水亭、“吉祥八宝”、玛尼旗以及浓艳的建筑装饰等都使迪庆藏族民居深深地打上了藏文化的烙印,连尼西“闪片房”中的厕所也首先是为念经的准备的,而白塔、玛尼堆、转经筒等则是藏族村落中精神中心.朱海昆、刘芳芳(云南藏族门饰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认为云南藏族门饰不仅仅是对门的装饰和美化,更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缩影;门饰艺术中的装饰色彩、装饰图案和主要装饰构件体现出藏族的审美理想和宗教文化,具有传承并发展藏族文化的符号功能.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政府对民间文化保护的主动性.香格里拉藏族锅庄歌舞,藏族曲艺《格萨尔》说唱,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技术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晓翠.香格里拉县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N].云南政协报,2009-06-02(002)).格里拉县政府将香格里拉县藏族服饰,香格里拉县纳西族纺麻技艺,藏医传承人向初称江楚和藏族民间工艺“哔垫”传承人张继王4个项目列入第二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和金莲,李晓翠.香格里拉县积极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N].云南经济日报,2009-05-30(B01)).

云南藏区文化产业与旅游文献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文化产业视野下云南藏区旅游发展的层次

文化产业与旅游景区的发展―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作为香格里拉的核心景区,学者们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一部分是关于自然景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论述:李铁松(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可持续发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李燕兰和白丁(旅游业:近虑与远忧――梅里冰川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启示[J].创造,2001年04期)建议当地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路或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冰川旅游度检测区、高山生态示范区、冰川旅游产业.银淑华(论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区梅里雪山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围绕梅里雪山旅游区的开发从宏观发展条件、设计定位以及形象传播三方面进行论述.郭山(脆弱生态区域旅游开发的景观生态学思考――以德钦梅里雪山生态旅游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运用景观生态学,把斑块、廊道、基质这三类景观要素及其三元网络结构引入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并对景观管理进行探讨,如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景区保护和发展.(下转第200页)(上接第198页)杨锐(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和技术研究[J].中国园林,2007年04期)着重介绍梅里雪山景区总体规划的思路、流程、特点和所做的探索:资源保护等级光谱、三层次协同规划体系、管理政策分区规划、分区规划图则、解说规划及社区规划.易小力(香格里拉核心区梅里雪山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针对梅里雪山存在的开发理念、开发举措、景区管理三方面问题,依据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有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游客分流、管理分配、劳动分工,旨在为重要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式.马建忠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0年03期)以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保护行动规划方法中的保护对象的确定、威胁因子的分析、制定并实施保护策略、成效评估4个关键步骤是实现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逻辑方法.

梅里雪山的自然资源在藏区旅游业中的价值举足轻重,但就文化产业来说,必须关注人文因素,尤其是藏族传统道德规范与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由于藏族道德的平等思想的精神基础和思想来源是宗教信仰,因而其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就在藏族人民的心中扎根,而形成普遍的公正直、公正无私的个体实践精神和社会律法依据,从而形成了藏民们的刚直不阿、公正无私的、利众献身、不畏的人格力量.”[1]梅里雪山的雨崩村村民正是具备这样“公平”思想和提供社区参与的旅游方式,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陈飙、杨桂华(梅里雪山旅游社区参与的组织形式与分配制度[J].思想战线,2008年03期)指出雨崩村推行的通过家长会议制确立下来的“轮换制――马帮怎么写作的组织形式”和“代税制――住宿怎么写作的分配制度”,反映出村民平等参与、平均受益的旅游参与原则.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年04期)分析雨崩村社区(含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有4种主要方式,即食宿接待、马匹租用、向导怎么写作和环境卫生管理.其次雨崩村实施了相对均衡的利益共享的措施,控制了外来投资,基本实现了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部分政治增权,因此它已经发展成为社区自主、自我实现的可持续旅游社区.陈志永、杨桂华(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区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社区为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2期)通过分析雨崩村个案,研究面对外来利益主体的介入时,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适宜性,并分析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在维护社区利益的同时,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刘相军、杨桂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变迁机理研究――以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为例[J].旅游论坛,2009年03期)对雨崩村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变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该项制度变迁机理分为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藏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传统道德“公平”价值观形成的隐性机理与雨崩村全体居民在“家长会”上围绕着“公平”这一藏族传统道德价值观进行的权力斗争形成的显性机理综合作用,导致雨崩村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不断变迁.


注释:

[1]唐代兴.人间道德:神性原则与世俗规范的统一――读《藏族道德》专论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

[2]?keAndersson.Creativityandregionaldevelopment[J].Papersofthe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1985:56.

[3]马玉龙,王永刚,黄华,等.创出“文化香格里拉”品牌[N].云南日报,2006-04-25(002).

[4]花建.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J].东岳论丛,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