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建设

点赞:5796 浏览:210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德育教育的基地,也是学生接受正规学校道德社会化的第一站.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 键 词】语文教学;德育建设

德育教育历来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生动鲜明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建设就变得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特征

(一)德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作用.“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二)德育使小学语文课本具有更强的审美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三)德育使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互动.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互动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德育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层次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黄继光》、高年级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黄继光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董存瑞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制度建构,德育建设评价较为滞后.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渗透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适用的评价方法,又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只关注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

(二)德育建设的方法简单生硬,流于形式.有些教师虽然把握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德育渗透的方法上仍然主要是灌输、说教,形式呆板单调.这种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苍白说教的德育方法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倦情绪.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知识传授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过程中德育建设重点把握不准.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本和画面,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部分教师授课前虽然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但挖掘和把握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选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有机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德育建设的重点把握不准.

(四)教学过程中建设德育的理念不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囿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知识范围,认为知识才能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唯一职责,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认识不深,尤其是不清楚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理解德育、智育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设德育机制的主要途径

(一)从美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对美的认识和升华能够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通过对他们认识上的影响,改变对美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通过对课本文字的描述、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从人物范例中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师生问答、讨论,弄清文章主旨.比如:通过课本中人物形象,学在人物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人物的深层次的人物形象和内涵,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切入优秀的人物讲解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发,接受健康主题的熏陶.

(三)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情趣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地去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广大语文工作者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把握德育的新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一定能够实现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