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哲学照亮教学实践

点赞:22725 浏览:1048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

教师不是哲学家,我们也无意于要求教师都成为教育哲学家.但是,斯宾塞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至少都说明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

教学是学校教育怎么写作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如何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我逐渐形成并加深了对于必须“用教学哲学照亮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追求.

教师的教学哲学是教师对其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方法、行为及其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等整体关系的一般性理解与认识.教师教学哲学的内容应包括教师个体对教学价值与意义、教学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要素的批判、反思和建构,它主要以价值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为理论基础.

当教学哲学的基本含义确定后,我认为,每一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实质上都在对自身的教学哲学加以应用,同时也受到自身教学哲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需要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决策时,一种称之为“观念”“理念”的东西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左右教师的行为,帮助教师选择方法、技术,或者过程.我们不能说它就是教学哲学,但至少是教学哲学的雏形.

从教师教学哲学的内容来看,教师的教学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前提,以长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哲学是其实施教学活动,并解释教学活动的基本主张.建构教师自己的教学哲学,其实就是使教师的这个基本主张日渐清晰、完善、稳定.当教师的教学主张足够明晰时,教师就能在解决教学问题时,清楚地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在遇到教学困境的时候,首先考虑“我能、我应当怎样做”;当教师的教学主张足够完善时,就不用怀疑自己的教学处理是不是符合学生、课程,或者教学的需要;当教师的教学主张足够稳定时,就能从容应对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教学进程.


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也不例外.马斯洛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改进自己的冲动,一种更多地实现我们的潜力、朝向自我实现或人性充分发展的冲动.教师总是想在教学中改进自己,而我们现在需要给这条改进的道路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教学哲学.当教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教学哲学时,教师对教学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改进途径,就使得工作的每一天都处于不断地创造“自己的课程”“自己的课堂”“自己的风格”的进程中.

那么,该怎样有效地激活教师的教学哲学?从教学管理层面上看,一般途径为:一是引导教师重新厘定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价值.教师教学哲学的重构是一种教学价值观的根本性变革.在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的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必然是最大化地将知识与技能灌输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人”的其他方面发展的要求,使课程教学成为“去人性”的物化行为,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具体化为解题和正确答题率.重新厘定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就是回归教学的本真――为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具有完满人性和追求幸福生活可能性的“人”.坚持知识的习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仅仅是具有整全性的学生的某一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知识和技能仅是帮助学生探究有意义生活的工具,而非学生生活的目的.只有引导教师树立这样的价值观,教师才有可能产生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的意愿,为改革的推进提供可能.二是培育教师的课程教学批判意识,提升其批判力.有学者认为,教师对某种教学意向合理性的质疑、辩护和理解,是教师自主地开展教学实践的思想前提.课程教学批判是教学理性的职责和使命,是对现实与虚妄的检视与反思,其目的在于达成对自身理性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课程教学批判意识,一方面是教师在种种教育教学变革理论面前,不再把自己盲目地定位于理论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性分析,对理论进行辨别与筛选,进而确立改进意识;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既有的、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予以批判反思的意识.培育教师的课程教学批判意识,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日常教学现象和长期存在却未能觉察的弊病予以反思,寻求教学改进,同时,有助于教师在种种课程教学理论面前,保持并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专家的理论进行必要的选择与改进.也就是说,教师对课程教学批判意识的培育与提升,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批判与解构提供了条件,也为其对自身所处变革时代的课程变革精神的理解与运用提供了可能.三是变革教师的“方法情结”,培育其“方法论”意识.“教无定法”,教学作为过程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中既有教学内容的变化,也有教师心态、学生认知结构、教学情境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贯的,也不是随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放弃对教学方法的追求.“教学有法”,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方法、过程与目的的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其教学哲学体系中完善教学的“方法论”.教师的教学哲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情境性、实践性和个性化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追求的不是教学哲学的方法论体系,而是“寻觅一切与方法有关的资源,剔除一切与方法无关的东西”,从而产生“对方法的迷恋”.当教师发现一些所谓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方法不好用时,常常简单地归因于既有方法出现了问题,于是又去寻找一种更能体现和符合要求的“新方法”,甚至感觉难以抉择,无所适从,这就是教师的“方法情结”.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教师的“方法论”意识.培育教师的“方法论”意识,就是使教师从对方法的迷恋中解脱出来,不再盲目迷信某一种方法最为有效,或者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而是去思考各种教学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及其与教学对象的复杂关系.在分析审视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践需求,选择真正能促进学生主体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由此,教师可以并且敢于结合现实的情况进行符合需要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这样,就为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层面的践行与推进提供了可能.

用教学哲学照亮教学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师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教师教学哲学的构建,涉及教师个人观念、自身成长经历、知识学习和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由外而内的教学改革反思,会让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目前教改的现状,也会进一步促使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合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检验并修正自己的教学主张.积累、反思、改进,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黄仁云,江苏省高邮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