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体育大学2016届健美操方向专项学生就业心态的

点赞:12945 浏览:494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21世纪,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就业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自身的就业心态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的120名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对今后的就业都有所思考和认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就业心态表现不断的成熟并能正确认识就业心态对就业的重要性.

关 键 词教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就业心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31.3文献标识码:A

1选题依据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学,特别是中小学教学实施新课标后,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摇篮,体育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综合性素质.同时,随着各大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普遍推广和社区健身活动的不断发展对健美操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大学生毕业是否成功地实现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调查显示:就业心态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了就业的成败.因此,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紧迫性.因此,本论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研究,对其树立正确就业心态做出指导.

关于北京体育大学2016届健美操方向专项学生就业心态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大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就业心态.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态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变化及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对心理转台的调节和控制,在就业和求职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3.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一般指对哪种职业或者工作比较感兴趣,比较愿意把它作为自己选择的对象.不少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意向,但毕业生毕业时对于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喜欢干什么等问题尚不明确,同时对于自己毕业后的期望值较高.据调查,就业意向主要集中于体育教师占65.7%、健身教练3%、考研究生13.7%、公务员16.7%、其它占0.9%.

3.2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学生就业地区选择

通过调查得知,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仍十分严重.

3.3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在就业市场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客观环境下,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体教专业健美操专项的大学生,由于专项与专业的原因,其就业压力的情况有其特殊性.经统计,其影响因素如下:专业知识不足、求职信息不全、毕业供过于求、竞争激烈、性别歧视、竞争不公平等.

3.4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学生就业心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3.4.1好高鹜远型

大学毕业生一般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渴望高薪、高福利、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

3.4.2盲目充电型

这种心态在毕业生中占了很大比重,不少学生把实力作为就业的重要筹码,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遇,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是盲目跟风,导致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粗枝大叶,而所学的知识又蜻蜓点水,既花钱又学不致用.

3.4.3守株待兔型

与上述两类大学生不同,这类心态的学生常常乐观地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面包会有的,工作也会有的”.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与求职目标,随波逐流,没有目标地游荡于各个求职场中.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社会和自身的专业、专项的了解和分析,调查对象65.7%的理想就业岗位为体育老师,有68.6%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专项有所期待,希望能沿着专业与专项就业,但同时表现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前提下,专业对口已不再是学生择业时最关键的因素.

4.2建议

学校应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功能,加强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就业信息的提供,使学生从各个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同时,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增强学生在学术技能之外的择业能力,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现状,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另外,学生也应多面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建立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