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综述

点赞:4364 浏览:151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外众多相关资料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对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界定、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类型、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特征与功用,以及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成因与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文化的内在关系进行了严密的综述,希望借此找到研究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突破口.

【关 键 词】幼儿;自发;音乐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27-03

在已有的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将目光投向教师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对于正规教育情境之外的,处于边缘地带的、自发的、非主流的儿童音乐行为的研究却很少.而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在游戏、绘画、独自无聊时嘴里哼着他们钟爱的小曲,不时用双手敲击一个小小的节奏,听到好听的乐曲不自觉地手舞足蹈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音乐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产生的,有哪些基本类型,又有何特点,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它与儿童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就近十五年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个简单的文献梳理和评价.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儿童自发音乐行为进行的专门研究都很少,除了专门的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研究之外,还有一些研究或多或少从不同的方面涉及到儿童的自发音乐行为,在此也纳入本研究文献综述范围.

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儿童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发哼唱上,有学者已分别将幼儿在不同阶段的自发哼唱定义为“本能歌”“轮廓歌”.当研究者以spontaneouusicbehior为关 键 词在google上搜索时没有查到相关文章.国外的研究主要零散地渗透于一些书籍中.

(一)对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研究

1对自发歌唱的音乐性研究

国外学者把婴幼儿时期自发的、本能创作的歌曲称为“本能歌”,许多音乐专家从音乐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维尔纳于1961年研究了“本能歌”在音乐方面的整体面貌:旋律进行的方向、旋律完全形态的重复作用,以及旋律的长短、变化和终止等方面.

道林在1982年至1984年经过对“本能歌”的研究,得出了儿童“本能歌”旋律、调性和音程的发展,与儿童对给定旋律的感知发展是对应的.

哈格里夫斯在整理前人研究和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2岁~3岁的儿童已经有了关于歌曲的基本结构的感性方面的了解.而且他们所唱的歌大多是一个简单的句子,节奏没有什么变化,常常出现的同音反复形成了音高上的徘徊,这个句子会不止一次地被重复.在音高和音程上,2岁半时,四五度音程开始出现,但大二度和小三度仍是主要的.在旋律结构和节奏组织方面,2岁以前的‘轮廓歌’基本是无调性的,旋律线起伏不定,节奏显得散漫,而且没有明显的节拍.到2岁以后,幼儿的歌开始向较规则的模式发展,能够以比较准确的节奏唱出歌词.3岁后幼儿的自发歌曲开始走向内容的充实和完善.”

摩格的研究认为,18个月时,自发唱的歌以一个单一长度的音符为主.2岁的儿童,在音程的使用上,小于半音的音减少了.3岁至4岁时开始出现想象出来的歌.这些歌包括自发编唱的杂曲、名歌的片断或断断续续的歌唱.半数以上3岁和4岁儿童唱某种独创的歌.这些歌在节奏设计上很差,通常是2/2拍子的,而且常常是从头到尾用一种长度的音符,除非词的节奏要求有所不同.

穆尔黑德则是在国外一所小学进行了儿童音乐的自发音乐表达和发展的实验研究.她在研究中为儿童准备了各种易于演奏的乐器,让儿童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其音乐创造力.

DonaldA.Hodges在归纳幼儿主要音乐发展时,提到了幼儿的自发歌唱:1.5岁~2.5岁,是自发歌曲丰富的时期,孩子们会选择片段数据即兴创作,这些歌曲没有清楚的组织与规律的节奏.2.5岁~3岁,自发歌曲逐渐进入识别与模仿的阶段,幼儿开始学习如ABCsong,OldMacDonald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等等,这种学习特征是重复与片段的学习.在下个阶段婴儿开始调和学习文化相关的歌曲,在此阶段结束时开始学习有节奏的结构.3岁~4岁,此时儿童已经能模仿整首的歌曲,但通常无法精确地控制音调.

2儿童自发歌唱特征研究

美国衣阿华大学的道罗西麦克唐纳对2岁~3岁儿童的自发音乐行为进行了研究.他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书中得出的结论是:2岁孩子的歌唱大多是发自本能的,往往出现在个体的语言游戏或旋律探索体验时,这些歌既是旋律的个体的探索,又是语言游戏的方式.儿童在自发的歌唱中,常常会连续不断地重复其中的歌词或短句.2岁~3岁的孩子常常唱歌曲的片段.


在对2岁~3岁儿童本能的节奏反应的研究中,道罗西麦克唐纳的结论是:2岁的孩子趋向于积极地反应那些节奏明显的音乐,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速度.2岁~3岁孩子经常保持以一种类型的动作贯穿于一个节奏的体验.

3儿童自发歌唱的类别划定

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归纳了儿童自发歌唱的类别,分别是相似模拟――歌唱作为游戏的一个具体部分;象征表达――用“歌词”来取笑、报告、呼叫、命令、询问、回答等;作为背景着色的歌唱.

此外,还有研究者记录了大量的儿童自己创作的歌曲,并将其进行分类总结:有自编自娱的歌曲;有音域限制的歌曲;幼儿动作歌曲;“玩笑”歌曲;童谣式歌曲;游戏歌曲;边唱边演奏乐器.

4儿童自发歌唱的功能研究

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一书中,认为儿童自发性歌唱具有与说话相同的某些功能,但不完全相同.具体的功能是:情绪功能(表达心底深处的情感);治疗性功能(为儿童增加安全感);交流信息与知识的功能;激发想象的功能.

5儿童自发演奏研究沃格勒的研究表明2岁时,孩子非常乐意去自己运用一些物体创造声音,这些东西对儿童而言,就是乐器.

(二)从其他视角对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研究

1儿童文化与儿童自发音乐行为

挪威的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一书中,把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纳入到儿童文化的范畴,他认为自发歌唱是儿童文化中的一种交流和表达方式,并且自发歌唱体现了儿童文化的整体性、一体化的特点.皮尔斯巴瑞基金会在对儿童自发音乐活动研究后,认为“音乐对于孩子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为了生命而存在;是代表他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内在表达.”

2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一书中,就儿童自发哼唱行为对挪威、俄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不同国家儿童使用的歌唱形式中,有一定的特征是重复出现的.而具体到取笑性的歌唱程式,挪威儿童经常使用,美国儿童较少,俄国儿童绝少使用.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氛围不同,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表现也不同.

我国学者郭春彦对日本和美国4岁~5岁幼儿在相同音乐设施环境中的自发音乐游戏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对其是否存在文化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发出声音和身体动作的音乐行为方面,美国幼儿比日本幼儿多,而日本幼儿比美国幼儿的乐器演奏行为多,从性别上讲,两国同性幼儿间有着相似的音乐游戏行为.

3音乐能力与儿童自发音乐行为

通过以上对国外资料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发哼唱上,而且研究者大都为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视角多从儿童音乐能力的各项因子,如旋律的长短、变化和终止,音高、节奏等方面人手,而从教育学这一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比较少.而且国外这些对自发哼唱的研究成果,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幼儿?可以说,针对我国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状况,研究我国儿童的自发音乐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相关研究的检索中,研究者主要搜索了中国期刊网:1.以“自发音乐行为”为关 键 词,命中16篇,其中3篇直接涉及到学前儿童自发音乐行为,4篇涉及到自发、偶然音乐;2.以“音乐能力”为关 键 词,搜索到1篇相关文章;3.以“自发音乐活动”为关 键 词,命中23篇,没有和本研究相关的文献.

此外,研究者还利用网络儿童自发音乐行为进行了资料搜索.仅搜索到吴江市鲈乡幼儿园的孙文侃老师的研究――《浅谈教师对幼儿自发音乐行为能力的认识》、淄博市实验建业双语幼儿园教师张慧的研究――《托班幼儿自发音乐活动特点的初步探讨》.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相关的硕士、博士论文.

(一)对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研究

1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界定

许卓娅老师编著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书中,对自发音乐活动做过以下界定:自发音乐活动是指完全由幼儿自己发起和组织的音乐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常见于幼儿园中,在家庭和社区中也时常见到.许卫红在《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初探》一文中认为自发音乐行为,是人自发表现出来的,在没有外在压力情况下产生的自发的有节奏的动作或形象塑造的动作,自由歌唱、玩弄乐器等等.

2自发音乐行为特征研究

在许卫红的《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初探》一文中,论述了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特征:随意性、动作性、片断性和自娱性四大特点.

3功能研究

许卓娅老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书中,从自发音乐行为的功能这一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这种活动能够满足儿童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为儿童提供交往机会和交往手段,为儿童提供自主活动和自我满足的经验和观念,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自我教育活动.

4幼儿自发音乐活动引发和维持的原因

幼儿教师张慧研究了托班幼儿自发音乐活动.并探讨了幼儿自发音乐活动引发和维持的原因.引发托班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当时的具体情景、材料引起的;另一种则是同幼儿的近期经验、情绪状态有关.幼儿自发音乐活动维持的原因也有两种:一是与活动的材料有关;另一种则是与活动中的人有关.

5自发性音乐行为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许卫红的《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初探》一文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儿童性格、性别,儿童情绪以及班级音乐环境氛围是影响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引发与诱导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建议:通过正规音乐教育活动推动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创设音乐环境,培养音乐情趣,鼓励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表现,提高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水平;家园同步,促进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发展.

(二)从其他视角对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研究

1儿童自发音乐行为与儿童文化

边霞老师在其博士论文《儿童的艺术和艺术教育》中,首次从儿童文化的角度来诠释儿童的自发音乐行为,认为自由哼唱是儿童文化的一种普遍性语码,同样也是儿童文化整体性的一个明证.

2儿童自发音乐行为与儿童生活

在麦克唐纳的《生活中的音乐》这本著作中,他以描述式的手法收录了儿童许多的自发音乐行为和他们首创的歌.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们在哪里,音乐创作就在哪里,儿童的自发音乐行为和儿童的生活是水融的.

3儿童自发音乐行为与儿童音乐创造本能

雷家骏在《儿童的艺术生活》一文中,谈到了儿童具有创造艺术的本能,在具体到儿童的音乐时,他谈到“大的儿童,听见奏乐的声音,就会用手拍节奏,用脚踏板,领会音乐上的趣味.有的儿童,弯曲着指头,放在嘴里,能学鸟鸣;草的叶子,芦柴管子,放在口中,也能吹成曲调.还有许多儿童,嘴里不放东西,卷着舌和嘴唇,也能唱歌等”他认为儿童以上的种种行为,虽然是他们自发地展开的,却都闪烁着儿童创造性的光芒.

4儿童自发音乐行为与儿童音乐表现力

在许卫红的《幼儿自发音乐行为初探》一文中,研究者进行了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对比研究,对比班的音乐活动按幼儿园原有既定要求开展,实验班在教育过程中则注意了创设音乐环境氛围及对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引导和诱导.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后,研究者发现实验班幼儿出现自发音乐行为的概率比对比班的幼儿多得多.实验班幼儿在音乐表现的主动性、正确性和创造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总体水平比对比班高.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幼儿的自发音乐行为对促进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三)其他研究

在许卓娅老师编著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书中,曾以自发音乐活动为例,论述研究方法.文中从不同角度对自发音乐活动这一研究课题提出了研究建议和步骤:如对自发音乐活动可以研究其内容,引发、维持自发音乐活动的因素,自发音乐活动与教育环境的关系等等.并对每个部分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目的、分析方法、延伸研究.对本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对儿童自发音乐行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要比国内更详尽、系统.但大多数研究只局限在儿童自发歌唱这一种自发音乐行为上,对于幼儿自发的身体动作以及自发的节奏探索等自发行为却涉及较少.此外,已有研究都涉及到了儿童自发音乐行为的特征及外在表现,但对其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没有进行分析,可以说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责任编辑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