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程师平静创业生活

点赞:5296 浏览:190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民是位学者型的工程师,虽然留过学,在国外呆的时间也不短,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甚至一直以此为骄傲.他觉得一件事如果坚持了几十年,只要事情本身有足够的空间,任何人都能做出一些成绩.这就是民的信念,正是这个信念给了他平静的外表和不平静的创业生活.

云南出产的工程师

40出头的民平时话不多,语音低沉.与人交谈时,他目光深邃,拿烟的手指格外细长有力,在文质彬彬中透出一种成熟的定力.因为创业开公司,多,手机的耳机常常一整天都插在耳朵里.他苦笑着说,如果不这样,他的头就会被电磁辐射搞得很痛,什么都干不了.不长的采访过程不断被打断,不过记者压根就没想起来要问他用的是移动、联通还是小灵通,因为民不高的语音很有感染力,让人的思路来不及旁逸,而是跟着他不停地延伸.

小时候的民并不真正明了工程师的工作性质,但他就是喜欢工程师,因为他身在一所工矿子弟学校,很多代课老师都是从一线退下来的老工程师.他们的敏捷,他们的简洁,他们的爽朗让民感到民,虽然母亲是来自西双版纳的傣家人,虽然他的身上也不乏能歌善舞的血液,高中毕业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云南工学院(当年的昆明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一门心思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四年的大学生活让他明白了,虽然所学专业的名字是自动控制,但这个行业的基础还是手绘的图纸和人工的设计.对当时的工程师来说,耐性可能远比和灵感更重要.民开始习惯沉默,可以几天几夜埋首图纸中不出门.但这也使他更加珍惜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像过节一样的聊天.今天的民还是很开心自己有那么多好同学好朋友,虽然他表达自己的这种心境时也依然语气平静.大学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地的自动化控制研究所,成了一名真正的工程师.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对这个职业情有独钟,他想了想说,云南出好烟,也出好矿,所以出商人,出工程师也就很自然了吧.

英国实验室里的工程师

世界的确需要工程师.在研究所里呆了几年后,民给英国一家以工程控制闻名的学校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荐信,用流畅的英语把自己的背景和对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和追求一股脑儿地写了进去.没想到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音译,以下简称布莱德大学)的回信也很迅速,对他进行了刨根问底的询问.一来二去,6封信过后,民竟然得到了布莱德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留学邀请,而且出于对他几年研究所工作的认同,给了他硕士同等学历,邀请他直读博士.他的大学同学们都很为他高兴,开玩笑地说他运气好,大学毕业可以直接出国读博士,有的还问他是不是在英国有亲戚.上个世纪90年代出国的人背景都比较单纯,通过考试以及学校科研单位公派出去的比较多.民对同学们的猜测哑然而笑,自己也觉得有运气的成分.虽然事情有点太过简单,不过反正是人家付费,民也就没有多想就去了英国.

1991年,在英国的学习生活平静地层开了,导师给民的课题很具体,叫机器视觉控制,是一种以电子识别为基础的工程控制项目.这是一种全程以计算机控制为基础的学科,在工作现场不需要人工控制,在设计过程中也不需要手工绘图,这些对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但导师的课程设置对民很人道,第一年都是电子设计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课程.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认识到自己这个博士学位是“byresearc”而不是“bycourse”,是通过研究而不是单纯地读书.既然如此,他自己也更看重独立的解决问题、实际动手的能力.

也就是这个时候民才了解到自己这个全额奖学金留学生的来由.他的导师带的学生分成两个实验室,其中一个至少有5个博士生,另一个实验室只有2个人,而这个实验室正是导师接受委托所作的的重点课题.民的这个课题,原来是英国工商部想用一个数控机床生产一种专用的制鞋制衣模具,最初把这个项目交给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同类设备公司B和它带领的十几家公司,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没有做成,就转到布莱德大学,成立了一个博士课题奖学金,面向全球招纳贤才.正在这个时候,民的简历寄到了,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民的研究和工作经历最接近项目要求,民活跃的学术思维也给学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果在平均每天2份来自中国的申请中,系里的教授选中了民.

明白了这些,反而让民更加平静了,既来之则安之,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民有两个导师,再加上B公司技术部的经理,四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组,在第三年就把问题解决了.而且是在民做的实验中首先达到了预期的标准.英国人很绅士,尤其是项目出资人是公司,当时就按照商业原则,承认了民专利发明人的身份,而且还主动为民申办专利手续和民留在B公司任职的手续.对民而言,做完这个课题以后实际上已经学会了用机器视觉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仍然是工程师生涯的延续.然后就是写博士论文,找工作.导师因为项目的完成而松了一口气,也有时间帮他认真地修改文章,最后,民的论文做出来像一本厚厚的书.


博士做完以后,民留校继续做作一些相关的研究,他感觉学校是在等什么消息.2年后,在他要离开英国的时候才知道是在等专利审批,而专利申请一办完就马上为他办B公司聘用的合同.当时民的第一反应就是接受公司的聘用,去亚洲或者美国分公司,最后B安排他到美国任职.但就在准备去美国的前一天,民出了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的车祸,从伤病中痊愈的民,也有了新的人生选择.

云南工程师平静创业生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程师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工程师教授

车祸不是民造成的,但他却承担了所有的痛苦.英国的医院水平的确不低,大面积的缝合后让他早早地回家休息,在附近的医疗机构做理疗,除此之外甚至没有给他打点滴,用抗生素和止痛药.在漫长的疼痛的恢复过程中,英国公司只是答应为他保留职位,其它的问候就什么也没有了.三个月中除了妻子和孩子的关心照顾,只有中国的留学生偶尔去看他,这让心思细腻但又不甘寂寞的民陷入了沉思.人的生命无常,自己在海外的事业再辉煌也是为别人工作,成果是别人的,灾祸却没人替你背,根本问题在于留学生在海外的根基太浅.说到根,民想到已别离了6年的家乡,1996年,痊愈了的民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祖国.

跟其他留学生没什么两样,回国初期民到深圳、珠海、上海、北京整个转了一圈,在中关村的北大清华中科院“金三角”停留了一个月.他的直观感觉是,这些地方工作条件都很好,但生活条件很差,连一间房都没有,找不到“根”的感觉,在北京呆一个月后民最终回了云南.回去之后没做任何的调查与准备,他想着在国外那么多年都是在学校,也就径直找到了云南工业大学,校长与民交谈了大约半个小时,基本就决定让他留在云南大学,并提出可以给他安排一套住房.学校根据他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专利,已符合云南破格聘任教授业大学从海外回来的学自动控制的就他一个,不管是学校还是系里都很需要他.这样的机缘巧合让在海外多年的民安定了下来.

民说,从他个人的角度,北京上海那样的地方工作条件会比云南好,但他的社会活动会少很多,人生地不熟.他的同学都是云南本省人,毕业后也大都在本省工作.要到一个新城市工作和生活,必然会花三五年去建立这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开始就可以专心致志地来工作.更没有想到的是,才第—天见到校长,校长就告诉他可以聘他做教授,想想刚毕业的博士.在国外找个讲师都找不到,回国就可以当教授,那种感觉还是很高兴的.这下好了,找到了大本营的他又听到同学们的玩笑了:说气好还真不检测,念书是从学士直接到博士,职称是从学生直接到教授.但民自己心里清楚,在英国养伤的那段日师,也许正是这个定位为他赢得了今天的收获.回头想想从大学开始十几年没有脱离过这个角色,多年的积累还是会有回报的.这些想法让他的心迅速安定下来,在大学里直接写报告成立了一个“智能工程研究所”之后按照学校的正常的工作方式申请省基金,国家基金带研究生,打算循序渐进继续做研究.

工程师开公司

然而民所看重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偏偏不让他过上正常的学院式的研究生活,和大学同学聚会得多了,很多人对他的“机器视觉”发生了兴趣.一次普通的聚会中,一位同学提到厂里的锅炉水位识别是个危险又容易出错的活,并且问他能不能用智能识别代替人工.民知道国际上有相关产品,但自己没见过,就跑到工厂的锅炉前面去看,然后回到实验室自己琢磨,没过多久他就搞出个样品,很快一大堆,比如生产环境比实验环境恶劣得多,比如没有后续的实验经费,还比如工厂对学校实验室产品的不信任等等.但民自己很高兴,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新的兴奋点,通过深入一线,他知道云南工业界能够应用机器视觉的地方不在少数,也知道自己的信息网的确能够帮助他走出实验室,走向实际的社会应用.关键是理顺中间的诸如资金,信用,技术支持等各个环节.想清楚了这些,民觉得眼失败而停步,而是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和多家企业签署了正式的技术合作项目,由企业出资,他带领实验室搞攻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一点一滴地灌输到了学生们身上,他实验室的学生在学校也是出了名的活跃.不久问题又来了,学校有自己的工作周期和财务制度,但企业的需求换句话说市场的需求是即时的,非常讲究“商机”的.有时候合同一签企业就把资金立刻转帐,样品生产的时间表也马上出台,但学校的财务却有个逐级审核的问题,碰到节检测日更是什么也做不了.碰了几回钉子民忽然想到,这不是学校的问题,学校讲求的是学和研的结合,英国布莱德大学那样的产研结合模式在欧洲也不是普遍的,反而是美国一些大学都鼓励教授自己开公司,以高技术小公司的形式与大企业进行资本和技术的合作.考虑到自己专业的特性:再考虑到自己在云南的实际情况,民觉得自己“下海”的时候到了.

资金不是问题,人才不是问题,关键是公司的切入点.民选择用项目切入,他的水位识别装置经过改进,在云南一些新修的环保等级很高的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针对交通肇事和逃逸多发生在无岗亭的路口和路段,民接下了昆明市和云南省交通厅车牌识别系统的研制任务等几个项目下来.民的公司能在短时间内出精品的声誉在云南就叫响了,一些高学历的人才开始向他的公司靠拢.但民不急不躁,仍然保持着对每一个项目精益求精的工程师本色.企业在平稳积累,直到有一天民看到云南省新开高速公路信息识别系统的公开招标.这次招标吸引了全国相关行业的顶尖高手,甚至还有几家跨国公司参加.民的产品虽然在云南出名,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生面孔”.为了锻炼提高自己,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艰苦的产品攻关和投标准备都过去了,在现场操作中,从大学阶段就一直与他合作的助手在操作系统的使用中却出现了问题,使他们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失去了投标机会.事后他的助手很沮丧,民却很兴奋,他鼓励助手说,“其实我们的收获很大.第一,我们了解了高速公路现场招标这个非常合适我们这种技术性产品的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二,北京的一家硬件生产公司了解到了我们的技术领先性,有意把我们的软件嵌入他们的硬件中,实现强强联合;第三,我们的产品在现场操作的简便性上还有改进的空间.以前我们是每个项目进一小步,这回可是进了一大步!”

民的看法一点都没错,由于技术的领先性和突出产品应变能力,与北京的厂商合作后,民的产品在包括天安门广场等国家多个交通重点工程中屡拔头筹,并在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了业内著名品牌.民的手机从此也每天响个不停了.

小企业也做大事业

工程师怎么管理企业,民平静地说,关键是企业持久的应变能力.像机器视觉这样的工程技术就是在应用中不断发展延伸的,因此要求公司始终保持高素质的应变能力.

怎么实现这种能力呢,根据自己的经验,民说至少要有三高,高起点,高自主性,高应用率.高起点一是指启动金,科研人员的收入,二是指科研人员的背景和水平.公司现在只有20多个人,却拥有大量全国性的项目,20个人可以说一个也不能少.而自主性并不是不与大公司合作,只是在合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技术特色技术水平和技术方向不受人左右.高应用率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很多人怀疑云南不能出高水平的IT公司,很多人想兼并我们的企业,我对他们说先看看市场的容量和自己的能力吧.小企业未必不能做出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