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围观状态下的行政管理模式

点赞:20981 浏览:946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围观现象孕育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冲突性事件的看客群体,他们在网上或事发现场就某一社会现象或事件进行层层包围,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推动社会现象或事件的改变和处理.社会围观现象表明社会群体间冲突正在由直接利益冲突向非直接利益冲突转变.社会围观现象挑战了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要求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民有效参与、信息管理全覆盖、怎么写作关怀全到位的多样性怎么写作管理模式.

[HT5”H][关 键 词]社会围观现象;多元管理模式;地方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3-0066-03

近年来,社会围观者力量的现实化和复杂化正让我国地方行政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无论是“李刚门”、“强拆门”和“诽谤门”,还是湖北石首事件、贵州事件、池州“6·26”事件和广州新塘“6·11”事件,均因一个普通人的非正常伤亡,引发成千上万甚至数万人的围观,但当地政府行政处理不当,最终导致大规模的件,它给地方行政管理者所带来的压力、给政府和组织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伴随着一系列件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诸多特殊的看客群体,我们称之为“社会围观群体”.许多件都伴随着众多围观者(包括网民)的推波助澜,引起媒体不断“发酵”,促使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些都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做出十分必要且及时有效的行政处理.

一、转型时期的社会围观现象

本文研究的社会围观者是指广大网民与冲突性事件中的看客这两大围观群体,社会围观现象则是由广大网民群体和冲突事件看客群体,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在网上或事发现场进行层层围观,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推动政府行政决策的改变或冲突事件的行政处理的社会现象.

社会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亦折射出中国大众的一些心理模式,例如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对地方政府管理的不信任心理,甚至无理取闹的心态.社会围观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社会围观现象处理得好,有利于促进地方行政管理工作,使围观者变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另一方面社会围观现象处理得不当,将有损地方政府公信力,使围观酿成重大件.围观的力量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管理,它唤起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好奇,对不作为的官员或管理部门施加压力,通过“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及行为方式来改变现状.

(一)社会围观状态下群体冲突特点

1.群体间冲突由直接利益冲突走向无直接利益冲突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由世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过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变化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变化.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引起了社会民众心理的失衡.这些心理失衡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会引起社会民众负面情绪的发生,如愤怒与怨恨等,从而导致社会民众的心理对抗和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利益冲突又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件的导火索.这种“无直接利益冲突”,即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一些参与者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只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表达、发泄,其中潜在的危机很大.研究社会矛盾的专家认为,现实件和网上件虽然都有直接的诱因,但导致事件升温的往往是社会情绪的释放.因此当前要注意防范两类件发生,一类是涉众直接利益冲突件,一类是直接利益冲突引发无直接利益件.[1]

2.当前普通群体事件多属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无直接利益冲突实际上也是某些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种非理性参与行为,这是近年来社会公共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现象,特别是网上围观者多与社会冲突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利益无关,但是他们却在围观中把事件扩大.

从池州“6·26”事件到贵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再到广州新塘事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无直接利益”产生的“心理共鸣”.一些无直接利益相关者,遇到原本与自己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事件,却借机参与“起哄”,矛头直指地方行政机关,并迅速在社会围观者中形成一滚成球“雪球效应”和一呼百应的“广场效应”,众多件都是在很短时间里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

在这些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是事件总是开始于个别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二是事件的加剧总是由于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介入不及时,处理不当.前者是件的导火线,后者是件的催化剂,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行政管理与怎么写作工作滞后.基层一些职能部门和干部作风粗暴散漫,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对行政工作不作为或乱作为,使得曾经在这些件中受到伤害的个人与广大围观者找到了发泄的机会.因此,塑造和培育围观者的公共精神,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公众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面对诸如无直接利益冲突等社会围观现象的重要课题.[2]

(二)社会围观挑战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

1.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单一性行政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行至上而下或由内而外并按照某一种方向的管理方式.单一性行政管理的特征主要是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目标、行政行为的单一化,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广州新塘“6·11”事件恰好是一起本地人管理外地人这种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产生的后果.长期以来,这个村镇实行的是本地人管理外地人的单一性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外来工早已积下了深深的恩怨.于是,当有了这样一对外来工夫妇与当地治安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时,众多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来工纷纷投身到“6·11”事件“中来.事件表明,原有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已经过时.[3]2.多样性怎么写作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多样性怎么写作管理指的是一种旨在提高政府使用不同类型人力资源效率的管理实践.针对“6·11”群体性围观事件来说,就是使用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参与地方行政怎么写作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要实行由管理的单一性向兼具原则性、灵活性、多元性、规模性于一体的多样性管理转变.为了克服地方行政管理中个人认知方面的不足,加上社会转型中各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的大量产生,就要求管理者从全局、大局出发,把各个群体的利益综合起来考量,从而形成对各个群体、各个部门、各个组织的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协调指挥、有效监督的一个统筹怎么写作管理.

二、建构社会围观者怎么写作与管理的新型模式

充分发挥社会围观的正功能,发挥社会围观者的积极作用,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围观有利于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决策,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等等.可以说,社会围观现象能够演变成“社会围观运动”,进而改变某项社会政策和制度,左右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能否将社会围观现象所带来的件的处理纳入行政管理创新的框架,既是加强社会围观群体与地方行政管理群体良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对立足于复杂的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行政管理者的极大考验.

预防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1.调整利益格局,建构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分析各种社会围观现象中,我们发现,导致社会围观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分配机制不健全,因此,建构资源分配机制成为从源头上化解件的重要突破口.调整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缓解广大围观者的社会不平衡心态.

2.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建构民众社会心理“释放”机制.当前,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出现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有必要拓宽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机制.第一,建立与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和“释放”机制.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公众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建构社会道德机制.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需要从基层行政做起.一些基层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中缺乏公开透明,加上一些官员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表现,直接导致公众对社会的严重不满,形成和强化了“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使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土壤.

4.加强对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引导,建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调查发现,众多群体性冲突事件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与网民之间缺乏沟通.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媒体必须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做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缺席、不失语、不妄语,并能遏制网上和事件现场的“众声喧哗”.

5.大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建构社会工作怎么写作与管理机制.作为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公共怎么写作等理念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是表达民意、传达民情、维护民生的最为直接的一种制度安排,发挥着实现人际沟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理解、对话、互动的桥梁作用,具有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整体合力.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帮助需要怎么写作的群体,使社会成员在享有社会怎么写作中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可见,社会组织具有怎么写作社会、怎么写作民众的能力,具有怎么写作技巧和专业水平,能够按照民众的需求,做到让民众满意,且在政府与围观群体之间建立缓冲地带,从而有效地降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发生率.

创新围观群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1.创新围观群体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行政管理是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构成的基层管理体系,对社区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怎么写作,它将日益成为政府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无论是“6·11”事件,还是“6·26”事件,它们的起因、发生和发展都是来自社区,然后推向周边区域.围观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中,而许多件来源于社区管理、社区物业、社区拆迁等方面.因此,我们要从管理理念上走出传统管理和被动应对的误区,从主动接纳和共同参与管理的视角,树立“社区利益共同体”的新理念,加强对围观群体社区怎么写作与管理.围观群体无疑是那种隐约萌动的公共参与精神,如果把这群体围观也称之为社区参与,把广大围观者组织到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怎么写作中来,将有利于调动围观者的积极性,提升社区行政管理水平.[4]

社会围观状态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创新围观群体信息网络管理模式

围观群体信息网络管理模式是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信息化、知识化的潮流下,应运而生的针对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通过对管理要素的优化组合,管理节点功能的正确定位,在分层管理的基础上,引进管理信息平台和高速宽带互联网,使各种信息具有并列运行和实时处理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行政管理功效.

3.创新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

众多的围观群体产生,是由极个别人的直接利益引起的众多无直接利益群体围观,进而掀起巨大波澜.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少数人的利益不可忽视,要避免或减少群体围观现象的发生,关键在于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在于关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建构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是围观群体怎么写作和管理的一个难题.关怀是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只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实施策略,才能使之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增强围观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预期效果.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惠及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从人性化的角度,把关爱、关心和关怀融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紧张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中、家庭的成长中和社会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