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探究

点赞:28029 浏览:1312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政治课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生活实践;问题探究;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等问题上一直争议颇多.有观点认为,思想政治课教材从学科概念、原理出发,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情况,值得反思.《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就明确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了理论与实践,背离了教育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于是给很多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这是一门“检测大空”的学科,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学科,而对于学生则是只要背会了就可以拿高分的学科.然而事实是很多学生背会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拿不了高分.原因就是没有看到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很多教师都明白这一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未能把政治课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未能让学生体会政治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造成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冒”.

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力求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理解知识,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真实情景与问题探究相结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真实的情景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以“个人收入的分配”为例,这节课之前正好是学校大扫除.笔者作为班主任,带领学生参加大扫除活动.班级里一名男生因打篮球骨折不能参加留在教室,其余同学都去了.去之前作出说明:会根据笔者自己的观察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并记入考核,满分5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笔者只是吓唬人,并未当真.在扫完之后,回到教室直接公布学生分数.表现好的学生是4分,表现不好的学生是3分,而因骨折未参加活动的学生是0分.马上就有学生小声说不公平.叫起来这名学生问为什么?这名学生说:“某某同学是因为骨折去不了,不是自己不打扫,给0分不公平.”马上就有其他同学附和:“就是,就是不公平.”笔者笑了一下,说:“先不讨论这个问题,先上课.”在讲到“按劳分配”时,笔者又问学生:“如果没有劳动是不是就不应该得到分配呢?就像某某同学没参加劳动就该给0分呢?”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说要看那人有没有劳动能力.如果没有劳动能力就不能这样分配.这样学生就能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并且为讲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知识做了铺垫.在讲“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时”问学生:“其余同学的得分都是3分或4分,大家觉得合适吗?”有学生想了想说:“不公平,打扫那么认真的同学才4分,而打扫不认真的同学也有3分,不合适.”笔者说:“如果我不更数,还坚持原来的分数,你们会有什么想法?”马上有学生说:“太受挫了.下次凑合打扫一下得了.”接着问学生:“在收入分配中,如果也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该怎么办?”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之后把考核分数做了修改,得分低的同学也能欣然接受.这节课可谓一举两得,既教会了知识又教育了学生.

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但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架起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引入热点问题,感受政治课的时效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所学主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在对感兴趣的问题的思考中情不自禁的投入学习,更深入的理解问题.以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为例,当时利比亚正处于战争时期,笔者想以这一战争的发展过程为例来做讲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搜集关于利比亚战争的导火线的相关材料;第二组搜集关于利比亚战争进程的资料;第三组猜测利比亚战争的结果.第一组学生讲述战争的导火线同时进行了分析,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得出结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第二组学生呈现利比亚战争进程中各国的行为与举动,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国际关系的形式主要是竞争、合作与冲突.第三组学生在猜测战争结果时,就能意识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在这节课中,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筛选材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立足课本,拓展延伸,关注学生所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这门课程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立足于课本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拓展延伸,关注学生所想,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提供帮助.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成功后,很多学生都希望自主创业并取得成功,但是学生并不清楚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或条件.在讲授完有关“劳动者与就业”问题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不具备自主创业的素质或条件”有哪些.比如:患得患失又容易自满,缺少职业意识,优越感过强,惟上是从,偷懒,偏激骄傲,僵化死板,感情用事,多嘴多舌和固执己见,胆小怕事毫无主见等等.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判断上述内容中哪一项正是自己的“软肋”,如果真想以后自主创业,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改正.学生在学完之后会发现政治课对自己人生规划也有重要的帮助,也会使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有一定的改变.

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政治课的教学信度,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教育三位一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