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反思

点赞:4836 浏览:144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以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从社会工作实验室、教师与学生等三大要素分析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面临的困难与不足,并具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 键 词:实验课程能力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82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恢复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进程,社会工作教育被看作应用社会学开始在中国内地得到快速推进与发展.从1988年社会工作专业设立以来,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立体教育体系.教育界对社会工作教育的看法相对一致,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实践性取向的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专业实践的过程内化自己的社工价值理念,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重要的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1]”由此,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希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理论认知,同时加强其实务技能的培养.


1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的发展与建设

早在2001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就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社会工作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2008年,获得教育部认定的硕士生推免资格;2011年成功招收了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合理的专业.

鉴于社会工作的实务性与操作性特征,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必不可少.本校已经建成了占地174平方米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功能厅、家庭工作室、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中心控制室、室等6个工作区,是学生进行模拟、课程训练与技巧学习的主要场所.

实验教学的安排也经历了从各自为政到统一部署的过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进行理论传授,学生在台下听课、记笔记.这对培养“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将在课堂上掌握的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行动的意识,成为知、觉、行合一”的社会工作人才极为不利[2].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与课程设置,尝试性的在理论课时中安排了少量的实务教学,在教室或者实验室里开展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得到了学生的好评.经过几年的实际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被写进了2009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主干课程,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实务课程中全面展开,明确规定总课时中包括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

2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面临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是将专业理论与素养付诸实践的桥梁,具体而言即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主要场所,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技巧训练与技能培养.实验课程面临的不足可以从实验室、教师与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2.1现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没达到现代实验课的要求

首先,硬件设备老化,软件设施亟待更新.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较早,实验室建设也较早,经过多年的频繁使用与自然损耗,部分机器出现了老化,一些软件也面临着更新换代,并缺乏电视监控辅助教学系统、ITACAPI面访系统、团体活动包等先进软、硬件,学生和教师无法在模拟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现有的设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中控录像设备只能摄录实验活动过程,不能同时录音,对后期回放与编辑、比较讨论有重大影响.

其次,实验室的利用率没有达到最大化.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验课程课时、学分的细化无一不凸显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目前社会工作实验课程中所使用的活动场地和设备极为有限,仅限于活动室与多媒体,而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家庭工作室等较少得到使用.导致实验课被戏称为“课堂转移”,实验课程所需要的观察、应用和内化过程没有充分实现.另外,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主要使用者是本院的教师和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尚未达成,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室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互助模式.

2.2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

从自身发展而言,缺乏专职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师.本专业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自身处于发展期,除了要完成理论教学的基本工作量之外,还承担着各种校内外怎么写作的任务.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除了要对专业知识把握透彻之外,还必须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社会工作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安排、实践督导、实践与实验的结合、实验项目督导等各个环节悉心辅导、全程跟踪.这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时间安排上要求甚高.目前本校社会工作教研室缺乏专职的实务课程教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就外部环境而言,目前全国各高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香港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配置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并于90年代末开始对实验课程进行本质性改革[3],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与实践机会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案例中去,以此锻炼学生做实际项目的能力.其他一些国家,也对实验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美国的“自主研究”、法国的“多样化途径”、英国的“社会研究”、日本的“综合学习”等[4],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而我国的社会工作实验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验课程应不应该上、怎么上、如何评价、如何考核等诸多问题得不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统一编制的实验课程大纲、教科书等系列教辅材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社会工作实验课的开设处于各高校各自为政、各教师各自理解并操作的分裂状态.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3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投入性不足

在本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正式设立之前,部分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提出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要求,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多能较好完成实验设计.随着培养方案对实验课时的明确规定,实验课程不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做的选择,而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开始呈现疲态,不再愿意花时间事前精选准备、仔细打磨实验流程,倾向于在网上找案例以便能快速完成实验项目,参与性的不足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实际效果.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体是学生,后者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实验室中运用以身示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领会沟通、协商、治疗等技巧,锻炼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提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领悟与感受.这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内化的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主动意识与内省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接受这种学习模式,实验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实验过程中不用心参与和观察,实验后不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势必会阻碍对实验主题的深入理解,使得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流于模式化和表演化.

3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的改进方向

3.1继续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并善加利用

对现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添加SPSS统计软件分析系统、后期制作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等专业软件.同时,把不同的功能室充分利用起来,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之外,强调个案模拟与组员观摩的活动形式,重视分享和反馈环节.另外,还可以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所在社区的联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务操作的反思空间与平台,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可行的怎么写作,整合高校的人才资源与社会的怎么写作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与立体的合作模式.

3.2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实验教师的自身素质

从制度层面上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夯实知识储备;提供条件让教师参加实验课程的培训,多向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做得好的学校取经;灵活调整实验课督导教师和实践课督导教师的课程安排与考核形式,让实务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的实验课或实践课.积极促进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实验教辅资料建设,尽快出台统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引进社会工作实验课程发展成熟国家或地区的实验教材,尝试编制适合我国高校使用的实验案例来指导社会工作实验过程.

3.3充分调动社会工作学生实验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上实验课程之前阐明实验课程的目的与宗旨,确立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课程内容与要求帮助学生选定适合的实验主题,让学生有能力也有兴趣去完成实验项目;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推动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学习与领悟,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我反思;强调经验分享的重要性,每个项目结束之后及时进行小组分享与自我评估;倡导批判性思考与能动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