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困境

点赞:10343 浏览:439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转型时期全面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走出道德困境,既需要继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又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制度建设和道德环境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 键 词:社会转型;道德困境;法治;制度;道德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在社会转型时期全面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不仅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同样也是希望从硬性的制度规范之外寻求道德文化的力量,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将为促进我国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新的条件,提供新的动力.但是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的现状来看,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各层面存在的困难状态给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困境.新时期必须着实分析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遭遇的困境和公民道德困境的现实状况,在不断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的同时,还亟需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道德环境建设等主要层面加强路径探索,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困境分析

公民道德建设方面遭遇的困境,可以说是公民道德素质提升遭遇困境的直接原因与表现,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变化及相关制度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的制约.社会转型是社会在各个领域做出的调整和改变,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调整,社会结构的重组,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些都必然会在社会文化、社会意识、价值观和道德观上体现出来,而社会转型时期正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嬗变和交互碰撞的时期,社会成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不一,个体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道德困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经常的.虽然社会转型终必为新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形成提供条件,但是从一定时期和阶段来看,社会转型使公民遭遇道德困境的现象表现得却极为突出.当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较为淡薄、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以及其他社会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遭受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获得充分认同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存在困境的表现,也是导致新时期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存在巨大困难的重要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是伴以市场经济先入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不仅“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先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抑或说已有游戏活动而没有游戏规则,各种必需的、适应和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的制度、政策、管理办法等尚未建立、配套和完善”,[1]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文化,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更需要一整套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来支撑.”[2]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有力支撑.若从道德层面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需要主体道德理性的支撑,抑或说社会道德规范被认同、接受和有效践行.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却存在主体的非理性和市场经济对主体的理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往往表现为公民文化素质不高产生的系列问题,比如公共意识、功德意识缺乏,法治意识淡薄等,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不顾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等,这些也正是公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水平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还不能够相互有效支持的反映.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样还受制于公民道德的现状.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状态,公民在道德选择和判断上存在困惑和困难状态.这虽然是公民道德素质遭遇困境的结果和表现,但同时又成为新时期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障碍因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经历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多元性和多样化,使得社会道德价值也呈现多元激荡并存的状态.社会思想上既有传统道德价值,又有西方传入的道德价值;既有支撑社会转型和良性发展的道德价值,又有背离甚至阻碍社会转型和良性运转的道德价值;同时还存在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道德保守主义、新道德主义等等,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公民道德教育和培养的难度加大,社会主义主流性质和主导地位的道德观的认同和践行遇到严峻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价值思想包括道德观也随着中国国门的敞开扑面而来,在新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还没有完成建构和成熟之前,西方社会的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和国家倡导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往往更容易被所接受和认可.虽然这种接受和认可并不是全部的,甚至公民在认可的时候本身也处在迷茫和困惑之中,但是由于西方一些道德价值观正好迎合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部分人或群体对眼前利益、个人利益或团体利益,甚至为个体非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佐证,而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又存在对个体价值和利益藐视的一面,因此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思潮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下子得到了很大的释放空间,甚至为社会个体在道德行为上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提供了“借口”和“理由”,这种情况也是加剧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状态的重要原因.

二、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对策

(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需要继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转型时期走出道德困境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首先,要确立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道德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逐步消解教育功利化和应试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的负面影响;要通过考核制度、考试制度等具体制度安排来促进个人和群体承担起德育的责任和践行道德规范的.其次,要不断改进德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要改变一直以来偏重于理论和观念的灌输,强调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高对受众群体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力度;要加快对德育内容的创新,摆脱脱离现实、死板教条的弊病,内容设计和方式选择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基层群众,突出底线道德教育,平衡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教育比重,使德育的理念和规范切实能够被践行.最后,要重视道德实践、道德示范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德育工作者要主动设计或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与社会相互的具体的交往中感受道德素质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感受道德素质在人生价值实现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力量;各级党政干部要带头践行公民道德规范,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让党和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体系被人民信服和接受;同时,党和国家要对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德政和品行进行有效考核,将“德”的考核作为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法制化、制度化,考核、监督常态化,以此来提高公职人员在公民道德素质提高进程中的示范效应.(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当务之急是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法治是现代公民社会和先进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之一.法律法规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很多法律法规本身就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要求和体现,比如我国《婚姻法》等对成年子女赡养父母的规定.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以及部分党政干部的贪污腐败、官德败坏等现象极易造成公民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蔑视,对于法律权威的质疑,这些反映在社会道德领域就是公民对于道德规范和原则的轻视,对于道德的凝聚力和约束力的不屑一顾.而这些问题和现象一方面与传统政治文化尤其是人治观念、权力意识、官本位思想和臣民文化等继续留存并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正是公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所造成的.因此,要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提高公民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认同,特别是要通过党政部门的严格执法来提高社会的法治文明,通过法制的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逐步提升公民道德自律,让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公民道德习惯.党和国家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既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更不能忽视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要深入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共秩序;要将诚信等公民道德素质要求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和体现,不断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提高法律的透明度、明细度和可操作性,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贯彻到实处;要加强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继续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大众化;要鼓励公民通过各种组织、渠道、特别是现代网络媒体等监督方式来加强对立法的参与,对守法、执法的监督,逐步引导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护法、做事规范的良好氛围,使社会管理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供可靠保障.

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困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有坚实的制度规范体系作为保障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公民个体道德觉悟和自觉性是很难实现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依靠公民自身对于道德的自觉追求来实现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换言之,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路径依赖上必须考虑制度与机制运行对于道德建设的推动力,不断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各地宣传门、各级学校教育机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机构,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根据《实施纲要》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每年的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充实,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机制,使道德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各行业、各群体和各类组织要将道德素质作为部门评价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途径和专门的考核方式加大对个体的道德素质考察,将道德素质和学习、工作绩效以及职位晋升等密切结合起来,提高个体对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视程度;各级党政部门要明确不同主体的监督对象和范围,对于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要真监督、严处罚,提高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监督职能,提高公民参与道德监督的积极性,发挥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的综合联动效应,使道德文明被普遍认同,逐步成为公民的自觉的精神追求.


三、重视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道德环境建设

马克思在阐释人的本质时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实际上,不仅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关系体现出来,而且人的价值也是通过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来实现和完成的.公民素质包括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要通过道德主体的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来实现,但是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外在环境对公民个体的约束、刺激和引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环境,是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当前,除了进行直接的教育、监督之外,公民个体的道德情感同样亟需获得社会主义道德环境的有力支撑.因为,只有当公民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情感需求相互作用并实现统一的时候,公民个体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也才能获得广泛的主体认同而具有效力.公民道德环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展现出来的道德认同、道德取向等的总体境况.因此,要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就需要党和国家不断提高对道德建设的要求和投入,提高对德育工作的尊重和鼓励,提高对道德先进、道德典型的宣传和报道;要明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将社会主义道德环境建设纳入和谐社会建设整体工程,把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抓紧抓好;要不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加强廉政建设、推进法治、促进社会和谐等途径为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构建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快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