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毛笔字”

点赞:2934 浏览:91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书法是中国人的杰作.当一个个汉字在挥洒揉搓为书法作品的时候,便成为了艺术.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始终活力不减,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但真正的书法是在毛笔使用后开始的.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类似毛笔的工具.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图画符号发展而来的汉字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让汉字除了可以记录汉语以外,还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品.这在世界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书法是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体.书法家用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书法通过作品把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让人走进了书法作品里.

书法是那样地朴实与厚道.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骚客、平民百姓,都可以挥笔而就自己的书法作品.书法可以题辞,可以写匾,春联桃符、往来书信,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艺术.书法还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东南亚许多国家,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毕加索在海边见到一位中国朋友在沙滩上写中国字时,他被那奇妙组合成汉文字的抽象线条所吸引.他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以表明他对书法艺术的敬仰.

20世纪初,绵延不绝的中国书法文脉经过数千年的流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毛笔作为实用的工具逐渐被硬笔所代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千百年来处在相对封闭稳定状态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致命的冲击,书法当然不能幸免.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潮的涌入对中国本土的传统书法产生了影响,出现了在书法创作中脱离文字内容,片面强调视觉构成的现象.书法陷入了一片迷茫.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

经过多年努力,2009年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人欣慰,有人忧愁.我们希望书法不仅要像遗产一样受到爱护,更重要的是能让它继承下去、传播开来.

今天电脑的普及运用,让书法彻底从实用性走向了艺术性.由于毛笔从实质上彻底撤出了实用工具的历史舞台,书法的审美因素凸显出来,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精英的消失,书法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最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书法热”使当代中国书法无论在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的热潮下却潜伏着危机.越来越专业化、学科化的高等书法教育由此带来一个明显的转变:从修养与学问立场走向专业立场.过多地将书法视作一个纯技术层面,而对与书法相关的文化内涵较少或根本不去关注,减弱了书法应有的文化意味.

周汝昌先生曾讲,要把字学好写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完成的课业,亦即“及格”的国民文化教养.当习惯了用键盘代替手写的我们同样习惯了提笔忘字的时候,书法似乎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电子化的今天,手写体的式微在所难免,全社会书写水平下降已经成为了

个不争的事实,汉字书法更是面临着危机.

不仅是书法的传承普及有困难,书法的高端人才也经历着现实的尴尬.书法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适合施展专业技能的舞台,不得不改行做了其他工作,另一方面大批中小学却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孩子们无法成为书法的传承者.

“书法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长期以来致力于书法教育的济南市书协副主席吴耀先生认为,孩子们既要学书法技巧,还要学书法文化,更要学做人.书法技法的修炼短期可以完成,而精神境界却是一生的追求.他希望更多的孩子从小就热爱书法、了解书法,成为书法文化的传承人.

好在书法教育问题已经被关注并开始着手解决.今年初,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

“书法进课堂”再次为书法传承带来新机遇,被很多人视为解决“汉字危机”的救星.“这必将迎来书法教育的春天.”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淑琴表示,一段时期以来,书法教育淡化,全民写字水平下降,对文字的感知、欣赏能力也在下降,此次书法走进课堂令人欣慰,书法教育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可书法教育的“春天”就一定能够解决“汉字危机”吗?上学的孩子解决了写字的问题,谁来解决成人写字的问题?孩子们现在学会了书法,谁能保证他们学用书法的可持续?

学习书法的热情来自于对书法的兴趣.济南高雅艺校负责人于霞女士认为,作为一项课外学习,书法教育必须寻找孩子们的兴趣点,让他们从心里接受和喜欢书法学习.在他们的艺校里,开放自由式的教学,学生和老师平等地交流,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学习书法的兴趣,在快乐中提高了书法水平.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习俗,一代代不间断地传承发展,吸引了世界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使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一员.

编辑杜启洪

相关链接:中国书法

甲骨文商代后期的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故称“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以占卜记事居多.甲骨文有一定的书写规律和书写法则.从书法的角度看,字的笔画为单线,字形瘦挺,笔画时露锋芒,结体疏朗质朴,雅拙可爱.

金文周王朝盛行于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以青铜钟、鼎上的文字居多,又称“钟鼎文”.这些文字都是刻铸在青铜器具上的,字的笔画比甲骨文粗犷,在单线的组合中,出现了粗圆的点画,曲笔、直笔多有变化,大小渐求匀称,行款亦求整齐.西周的《散氏盘》和《毛公鼎》的文字最为精美.

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李斯整理规范文字书体.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去难从易,删繁就简,力加改进,以便于书写,此即“小篆”.小篆笔画圆柔均匀,章法上大小不拘,恣意自然.有人认为秦诏版是秦隶,实是篆中有隶笔之意,为后来的隶书打下了基础.

神奇的“毛笔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书法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隶书是汉代文字书法的主体.实际上隶书的出现早于汉代,据记载,秦始皇时期就有隶书出现.汉代隶书继续发展,日趋成熟.其字体呈扁形,结构上下紧密,左右舒展.笔法上“一波三折”“蚕头燕尾”.汉隶多写在当时的简牍、缣帛、漆器、铜镜、印章、砖瓦、石碑之上.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三国时期已经形成.魏太傅钟繇,为节制草书,改进隶书,创立楷书,成为一代楷模.传至晋代,文人多用楷书,其字备尽法度,横平竖直,结构严谨.王羲之、王献之楷书秀丽典雅,传世有《黄庭经》、《乐毅论》.隋唐时楷书鼎盛,书家辈出.隋代的《龙藏寺碑》开唐代楷书先河.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曾力攻楷书,各有千秋.中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又别开生面,成为楷书大师.宋元楷书,上承五代,不乏名家精品,有蔡寰、米芾、赵孟频一批善写楷书的杰出代表.

行书非楷,非草,有行云流水之意,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三国时期就出现了行书,两晋时期日益完善,并且大行于时.王羲之一纸《兰亭序》集中体现出行书的风韵,雄逸遒劲,不激不厉,树百代典范,为行书史上第一高峰.南朝梁武帝、初唐时太宗李世民,对行书特别重视,朝野上下,无不醉心行书,并把王羲之奉为至高无上的书法圣人.

草书汉代除隶书之外,出现了草书.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是草书的首创.章帝时,允许用草书上表,故称“章草”.其写法比篆、隶灵活、流畅,凡横笔尾部顿后挑出,被视为燕尾的写法.从后汉的草书名家张芝的《芝白帖》可窥其大意.后来进一步发挥,产生出“今草”,是相对以前的章草而言.今草的写法是笔画相连,数字相连,甚至整行一气贯通.唐代怀素、张旭创出了“狂草”,书写时纵笔疾书,飞舞生动,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