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背景下的民族高校特色新闻教育探析

点赞:9821 浏览:357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提要:2013年有69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新闻专业“狂飙突进”式地发展十余年,供给也已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新闻专业毕业生早已面临结构性过剩造成的“就业难”,而今后的五六年中又会遭遇高校毕业生整体性的就业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高校教育者的主观能动Jl生探索特色化新闻办学之路,以找到应对之策?

关 键 词:就业难毕业季特色新闻教育

在困境中突破

在当前形势下,全国凡是设有新闻专业的高校除了被动消减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和规模外,还应立足社会需求和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探索特色化新闻办学之路,例如,外语类院校可以兴办国际新闻专业,为国家和各地区培养对外传播人才;财经类院校可以重视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某个区域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发展供给熟悉财经领域和新闻行业运作双重规律的复合人才.还有一类特殊高校——民族高校的新闻专业也可以进行特色化探索,其特色集中体现在为民族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区域的新闻媒体培养既熟悉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又具有多种语言优势的新闻人才后备军,为民族地区各级职能部门培养宣传干事和新闻发言人,为全国各地企业培养“泛”新闻人才(企业内部宣传机构的从业者、公关和广告人才).

目前全国共有15所省部级民族高等院校(其中由国家民委管理的有6所,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的有9所),这些民族高校目前大都设有新闻专业.笔者作为民族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中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如何结合国情、市场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化教学.

民族高校的特点是来自全国各地或某一区域的众多民族大学生聚居在特定的时空.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族学校里,教师们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大局的思想认识比较多元,培养教育的任务较重.因此,在民族高校开展新闻专业教学既有一般高校的共性,又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特色化地引导各族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以为,如果能处理好民族高校新闻教学的特殊性就可以将其转化为教学特色,而教师若在长期教学中将基本的国情教育和新闻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便会取得潜移默化的引导效果,这样既可以处理好民族高校新闻教学的特殊性,又可以逐渐形成这类高校新闻教育的特色.

总之,民族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特色应该体现在为各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通晓基本国情和国家各项政策、能熟练运用多种语言(某种或几种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外语)、掌握文史等通识知识、具备一定新闻理论和业务水平,愿意为祖国和家乡发展贡献才智的各民族新闻人才后备军.这种特色教育是在长期的新闻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能形成民族高校新闻专业的品牌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特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新闻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基本的国情教育贯穿在各民族大学生一进校至大学毕业之间的日常教学中.

具体做法

将国情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课堂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传统价值观饱受各种新思潮的冲击,民族高校由于教育群体的特殊性,“维稳”的重要性必须优先考虑.因此政工干部们总是担心在民族高校授课如果触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社会矛盾时就可能会引发思想风险.但是,新闻专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类基础学科的教育,需要随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或者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或者以专业知识来解析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新闻专业教学和民族类院校的“维稳”工作似乎形成了一对矛盾.

在笔者看来,这种矛盾应该并可以得到行之有效的化解——教师如果在新闻教学中刻意回避社会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反而会让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心存疑虑,教师避重就轻的讲述也不会令头脑中满是问号和疑惑的学生信服,专业教学的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教师将国情教育与具体新闻事件、新闻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课堂上结合新闻案例解析,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问题和新闻专业知识,同时借用“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等社会学理论来分析,鼓励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时政局势,引导他们理解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个人持悲观厌世、愤世嫉俗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都不可行、反社会反党反国家的行为更不可取,青年学子要正视社会现实,既不回避社会矛盾又要看到这些矛盾最终会得到解决——我们的国家、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新闻专业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放在国际局势与中国国情的对比情境中进行.其一,在讲“中国梦”与“美国梦”时,找到两个“梦”的共同点——梦想的动力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能够积极向上流动,打破世袭和先天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进而从每个人梦想的实现中体现公平.其二,将英法两国少数族裔青年的升学、就业问题和英法近年来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导致就业机会稀缺)来对比中国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再结合中国的民族政策、升学政策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珍惜在大学深造、学习的机会,逐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各民族共有的梦想,鼓励青年学生依靠自己的奋斗去逐步缩小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其三,将印度近年来屡屡爆发的社会痼疾和恶性事件与中国的治安环境进行对比,用事实说明维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都意义重大.其四,将东亚各国的发展态势与中国的发展态势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再次诠释“中国梦”是全国各民族共有的梦想,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珍惜自己的家园、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山河,启发大家在对比中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与他们个人的前途、梦想都息息相关.通过上述种种对比,新闻专业教学便可以将国家命运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实现良好对接.


将国情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前途相联系

笔者以为,在日常的新闻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结合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来分析学生的前途,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鼓励学生“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既要树立职业发展长期目标又要踏实学习积累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本科阶段的新闻专业学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规划未来,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将新闻敏感的培养与国家形势政策的变化、个人前途的规划相结合,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不会是盲目被动“修够学分”式的学习,而是转化为积极主动为自己终将面对的毕业、就业、职业发展做长线投资和积累.对于大多数本科生都可能会考虑的考研问题,教师也应该结合当前研究生就业的形势引导估算好考研、读研的成本、收益与可能存在的风险,鼓励他们树立合理的考研观,让他们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需要建立在个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艰苦的专业研究基础上,而非躲避就业压力去考研、读研,更不是因为虚荣心或家长的意愿而盲目备考.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上,比如,积累不同媒体实习的经验.

教师应鼓励各族大学生根据自身和社会当前的实际情况树立合理的就业观,调整对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期望值,包括地域、薪酬、工作性质等诸多方面,多考虑去广阔的西部地区、地市级(包括县级)媒体或民营“中小微”企业找工作,先成功就业,用心积累工作经验和才干、进一步了解社会、打磨心性,经过几年积累后再到大媒体、大公司去应聘,去追寻更好的发展平台.

引导自主创业

有学者担心“史上最难就业季”和今后五六年间的就业难题可能会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和厌学情绪.笔者以为,新闻专业教师可行之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大学生除就业外还可以自主创业,新闻院系各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在文化创新的呼声和文化产业振兴的大氛围中去自主创业.教师可鼓励各年级大学生立足自身优势创业,立足于文化产业进行微型企业创业.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可在婚庆主持、视频制作与剪辑、公关广告、电视台外包栏目策划与制作等方面进行自主创业;新闻专业的同学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策划与宣传(企业刊物)、专业的新闻线索提供与调查、为多种媒体长期供稿等方面创业.专业教师可以将当前“毕业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国家新近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政策相结合,鼓励新闻专业学生做好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设计,围绕职业构想进行有效积累,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将来创业进行知识、经验、能力等多方面的储备.

“就业难”背景下的民族高校特色新闻教育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以上是笔者对民族高校新闻教育特色化探索的一些肤浅思考,期望对全国民族高校的新闻教育起到抛砖引玉作用,也希望能带给其他各类高校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点参考.(作者是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