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公共管理者培养理念与方式迫在眉睫

点赞:29168 浏览:1325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新阶段公务员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院校教学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改变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理念和方式已迫在眉睫.文章旨在回顾十多年来公共管理者培养遇到的现实困境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者培养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帮助.

【关 键 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公务员素质

公共管理者培养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最早起源于1924年,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培养对象是政府机关或非政府公共机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教学内容面向社会,尤其是公共管理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规范和指导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培养工作,2001年2月,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

公共管理者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注重规模发展,忽视内涵建设.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十余年间进行了四次扩大招生活动.目前,公共管理硕士培养院校数量扩大到100所,覆盖了29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各省份中只有宁夏、西藏还没有设立公共管理者培养院校,其他省份均有分布.①但是,过快的扩充规模导致各培养院校出现“重申报、轻建设”现象,忽视了内涵建设.2010年,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指委决定,暂时不再扩大培养院校规模,这样保证了培养院校质量,使其能够集中精力重视内涵建设.


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学习.在我国,“公共管理者培养的课程总体结构中,重理论轻实践,专业社会实践的比重偏低”②.一方面,我国公共管理硕士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50学分,核心课不少于30学分,但社会实践仅占2学分,比例为总学分的4%,实践类课程偏少.另一方面,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指委规定:“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学位的学制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方式:非全日制.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2~4年,课程学习既可以采用业余时间(周末、晚上),也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学习;全日制.学制为2年~3年,采用学分制.学员在校脱产学习1年半,修完公共管理者培养课程后回工作单位实习或找单位实习和做毕业论文.”③这种形式虽严格规定了实习实践时间,但将研究生实习实践放到原单位进行,缺乏必要的指导,势必造成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公共管理硕士绝大多数为在职公务员,教学中更应注重解决学员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提高实践类课程比例十分必要.

关注招生考试,放松质量监控.自2009年起,公共管理硕士招考方式采用秋季全国联考入学和春季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两种方式,每年可录取约15000人(见表1),报名录取率约为40%~50%.公共管理者培养进口严格,保障了生源质量.但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各培养院校在读研究生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硕士培养可以算作是大班教育.加之大多数培养院校普遍利用检测期授课.这种大班教育、检测期授课很容易造成学员学习态度松懈,导致教学质量及效果欠佳.

表1:全国公共管理硕士2009~2012年录取人数汇总表

(注:数据来自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新时期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公共管理人员数量增加.我国公务员制度从1993开始实施,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据公务员主管部门对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公务员数量分别是659.7万人、678.9万人、689.4万人,近两年年均增长约15万人.虽然经过了十余年的公务员新老更替,国家公公告也明确要求报考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且实际录用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据绝大多数,但由于公务员的基数偏大和公务员系统新陈代谢较慢等原因,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总体学历水平还不高.从知识结构看,公务员招考中系统学过公共管理的人员和真正接受过完整公共管理专业培训的人员都偏少.

公共管理人员执行能力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在新时期下,公共管理者培养在加大公共管理理论学习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公共管理者的执行力的培养.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务员系统执行力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各级公务员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公共管理者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庞大的公共管理人员队伍和亟待提高的执行能力亟需一批既精通公共管理理论又具备公共事务管理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进行指导.当前,主要师资力量多为公共管理理论专家,虽有部分教师兼任公共管理部门顾问或挂职,但大部分师资并不具备公共管理部门一线实际工作经验.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指委要求各培养院校必须聘任足够数量的导师,这些导师必须在公共管理部门任职和工作,具备一线管理经验,并能够对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起指导作用.

构建新型公共管理者培养模式

教育目标从提高学历向提高应用能力转变.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不是一般性的硕士培养方式,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它更加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应面向公共管理与社会怎么写作.学历提升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共管理的执行能力,特别是实际应用的能力.理论与公共管理实际相结合是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是培养院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者培养必须从学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注重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从模式化教学向特色教学转变.打造有特色的专业方向是培养院校适应公共管理部门特色人才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指委对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同时,教指委对培养院校进行教学合格评估,有完整的考核评价标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规范性和同质性.在此基础上,培养院校要主动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强化自身特色,将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学科建设依托特色优势学科,突出政府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结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学科背景和工作单位的需求,体现差异化发展,综合提升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方式从课堂封闭向开发第二课堂转变.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开发实践课堂,在实践中学习、磨练,使理论能够融会贯通,变成自身的能力.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第二课堂教育.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两位教授就为该校的公共管理者培养实践设计了一种“将真实世界的情景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的课程安排.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每周一次3个小时的项目评价训练,通过合作学习以及互相激励,从而达到对实际工作中的统计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④.

师资队伍从理论灌输向实践贯通转变.为适应师资队伍需求的转型,培养院校首先要加大引进高层次实践型师资的力度,从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直接引进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其次要鼓励现有教师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和培训活动,提升理论基础,同时要完善鼓励教师参与实际部门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以便开阔眼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最后要优化科研管理体制,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联络公共管理实际部门共同进行科研工作,形成有公共管理实际部门参与的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培养空间从国内向国际转变.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融入国际范畴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院校在利用学校原有国际交流平台的同时,应加强与所属区域公共管理部门联系,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国际交流渠道,拓宽交流领域;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和组织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更多地参加国际(境外)交流活动;同时要在开拓交流渠道和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开发稳定的合作项目,建立与国外(境外)同行或院校的稳定合作关系,提升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与天津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和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质量与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TXWT11-24、HE4073)

改变公共管理者培养理念与方式迫在眉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共管理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注释】

①蔡礼强,王世强:《中国公共管理者培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

②娄成武,杜宝贵:“中美公共管理者培养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20页.

③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公共管理者培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④ThomasVoicinoandLindaC.Wilson.ChangesandReformsinPublicAdministrationEducation,p641.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