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盈利组织的“危”与“机”

点赞:6634 浏览:217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作为一支新兴的社会部门,在社会转型期对维护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自下而上的特征较之于传统事业单位、特殊社团法人等国有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在新媒体发展、公民社会形成期所要求的透明机制具备与生俱来的优势.适合我国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仍在探索中.

【关 键 词】非营利组织新媒体免费午餐

自20世纪70年代非营利组织(non-

profitanization,简称NPO)这一概念诞生于美国至今,一直以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角色参与着全球事务,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产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节奏加快,市场经济发展中随之涌现出大量问题亟待解决,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目光也集中到了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

俞可平教授在关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的课题研究中指出,公民社会(又称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对于当今中国政府和学术界而言,还是一个新的事物.中国公民社会本身正在形成之中,其典型特征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展露.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特征典型地体现为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分级登记与双重管理、双重管理与多头管理、政府法规与党的政策、制度剩余与制度匮乏、现实空间与制度空间的共存.①也有学者将其描述为“前公民社会”状态,相对于传统的事业单位国家企业等非营利部门和半非营利机构,新兴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面临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注册门槛高、人才资金困境、公众信任和组织培训匮乏等众多问题.②可以说,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制度转型期是面对着诸多困难的.

但是,公益事业特别是民间公益组织逐渐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也绝不是偶然.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渗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时,文化建设却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随之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环境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上出现各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道德失范问题,也成为改革和发展途中的巨大障碍.当政府的非营利部门和半非营利机构已无法很好的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时,民间和也逐渐达成共识即民间公益慈善即使不能完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至少可以缓解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四川“”等重大灾难期间,除了熟悉的“”、“中国慈善总会”等公募基金会,李连杰“壹基金”、“南都基金会”、“华民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的身影也第一次大量出现在公民视线中.这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救援行动中的出色表现吸引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也鼓励了更多民间人士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根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基金会数量比上年增长了15.4%,达1843个.

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全国各类社会组织达45.8万个,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1.9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从2168家增加到2510家,社会团体达到25.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20.2万个.③这些社会组织中有大量直接或间接从事慈善事业.特别是各地基层慈善组织发展迅速,经常性的慈善活动形成规模、富有生命力.

而近年来基于数字技术的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研究者认为,新媒体重组了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其跨时空的传播特性使社会关系处于重构中,问题与矛盾在新旧媒体的互动下,很快会形成网络件,造成公众舆论.法国学者弗兰西斯·巴尔和杰拉尔·埃梅里合著的《新媒体》一书认为“新媒体”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与非营利组织概念同时期诞生.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是一个混沌系统,其传播是由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环过程;其结局具有不可预测性.新媒体的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蝴蝶效应”瞬间性、非预期性、破坏性的特征,处理得好可能转危为安,处理不当则会演变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④

新媒体时代非盈利组织的“危”与“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具有性质的,无疑是近年来受新媒体冲击最大的传统非营利组织.

风波从2008年5月开始,某官员在接受CCTV-4采访时表示,将送往灾区1000多顶价值1300万元的帐篷.经网友计算,每顶帐篷高达1.3万元,对此,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回应说向灾区运送的帐篷平均每顶1174元,系计算失误.

2011年6月,一位网名“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公然炫富,因其“商业总经理”的认证身份引起轩然大波,将推向了风口浪尖,陷入空前的信用危机.尽管两天后就澄清“郭美美”与无关,新浪也对其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致歉,但是受“郭美美事件”影响,各省2011年收到的个人捐款大降,深圳的个人捐款锐减九成.甚至其他慈善组织也难逃其波及.据中民慈善信息中心统计,6到8月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达86%.

2011年6月27日,在审计署《关于201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到,总会201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中存在“超标采购420万元”等问题.审计署此次发布五十多个国家部委和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但独有总会的审计结果引来公众的格外关注,其中当然有特定时间段内特定事件的助推因素,但从中亦可窥见人们对由来已久的持续担忧.违规超标事件更使得雪上加霜.

面对公众问责风暴的压力,总会今年3月13日在政府采购网发布审计怎么写作招标公告,宣布正式启动审计怎么写作会计师事务所招标.这是总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审计怎么写作,以推动财务收支工作的公开和透明.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与2010年度同基数相比,2011年度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平均慈善指数从去年的39.0分(换算为100分制)提升为40.6分,透明度增长了4.1%.但与公众的要求相比,公益慈善行业的整体表现仍有较大差距.对网络公众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满意,与2010年的9%相比,略有下降.⑤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疑与持续的慈善问责风暴,和网民对整个社会诚信的质疑情绪蔓延有关.另一方面,“微公益”也成为2011年的慈善热点词.热心公益的“舆论领袖”们,利用微博等新媒体点的实时交互传播成本低廉等特点,使“微公益”项目在社会迅速传播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绩.从2011年初薛蛮子发起的“微博打拐”全民参与,到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活动、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公益项目,都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与参与.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公益信息的传递.同时,一些企业也成为“微公益”项目的发起人.2011年冬天,腾讯网和西部某报社联合发起的“衣加衣”项目,原本只是想给甘肃部分地区的孩子捐赠冬衣,却在大批普通市民的参与下,发酵成为一起全国性的大型公益行动.大量过冬衣物依托20多个捐献点,发往新疆、云南、甘肃等多个贫困地区.


在众多“微公益”活动中,由邓飞等记者和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免费午餐”计划,开创了一个民间引导政策的先河.该项目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以每人每餐3元的标准筹集基金,同时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项目正式启动于2011年04月2日,虽然正值郭美美事件导致传统公益模式备受质疑的当口,但却在短期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2011年7月中旬,“免费午餐”项目在淘宝商城开设了公益店铺.网友只要在线拍下并支付一个标价为3元的虚拟商品,就可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店铺营业不到30个小时,就有9172份免费午餐被拍出.截止2011年9月免费午餐项目共募集善款1690余万元.

同年10月底,政府正式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财政每年支出160亿元,按照每个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这一天,距离“免费午餐”基金正式成立之日,不过半年的时间.从“免费午餐”基金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民间探索引领了国家行动的创举.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也认为政策的出台“对‘免费午餐’而言,它是一个奇迹;对当下社会而言,这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⑥

在新媒体技术普及公民社会逐渐形成的今天,有报告指出,中国公益事业的“特色”之一——行政动员募捐饱受争议,并愈发不得人心.在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也可能导致类似商红会在商业利益与慈善信用的“双输”后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政府将社会工作作为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在中国大规模萌芽、产生并发展,并形成不同于西方的模式.⑦而“免费午餐”无疑是政府与民间慈善良性互动的开端.

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公开透明性,一方面,让非营利组织难逃公众的问责,去行政化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为民间“微公益”等非营利组织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同时我们也看到,更多企业正在通过“公益”这一平台,期望与社会交换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