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修与贵州近代教育改革

点赞:15417 浏览:68906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严修,字范孙,宁波慈溪人,进士,“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考察各类教育,1919年建私立南开大学.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

1894年,翰林院编修严修出任贵州学政.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严修在教育方面实施大规模改革.由此,贵州拉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首先,为了改变贵州“士无恒产,家鲜藏书,闻见不宏,志局亦陋”的士风,严修同贵州知府文仲瀛商定,仿天津书局例,在贵阳开设官书局,聘请绥阳举人雷廷珍为书局董事,并亲自为书局草拟章程,缮写书目和.

当时书局的书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经、史、子、集;第二类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包括数学、格致(即物理、化学)、医学、天文、地质等;第三类是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历史的图书,如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时事新论》,魏源的《海国图志》,马建忠的《适可斋记言记行》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据严修日记记载,“凡书三十四种,为册九千有奇,价一千串有奇”,由于书的种类繁多,贵州士子可以接触各方面知识,开阔了眼界.

其次,改革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正如严修所说:“近来时局,日新月异,泰西诸学俱为当务之急.而夜郎旧习,仍持用夏空谈.”因此严修决定将贵阳学古书院(原正习书院、又名南书院)改为经世学堂.其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的方针为32字“箴规”:“义理之学,孔孟程朱.词章之学,班马韩苏.经济之学,中西并受.中其十一,而西十九”.尽管是“中西并受”,但中学仅占十一,而西学却占十九,这也体现了严修“泰西之学俱为当务之急”的思想.

经世学堂开设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经史外,主要有时务、算学、英语、格致、地理等课程.经世学堂的老师大都具有深厚的西学功底.严修任贵州学政3年,仅经世学堂毕业的学生,就有40多名,其中姚华、雷玉峰、周恭、彭述文、黄干夫、王廷直等人活跃在清末民初贵州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成为社会各界的栋梁.

严修与贵州近代教育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最后,改革科举制度,选拔实用人才.严修因科举而踏上仕途,对科举的利与弊看得一清二楚.他在《虫覃香馆诗抄》说道:“科举应试有二弊,必须力戒.一专攻时文,一应试”,其中应试是“舍本求末”,必须进行“变通”.他到贵州任学政后,受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认为科举制度必须改革.他说:“欲强中国,必须变法维新;而变法维新,则非创办新教育不可.”又说:“方今之势,非自强不能自存,非人才不能自强,非讲学不能育才,尤非尽人皆冥志朴学不能有成,而济时艰.”因此,1897年奏请朝廷开设“经济特科”,提出实行经济特科取士,以倡实学.

严修的教育改革,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打破了唯一的通过八股取士的渠道,也为学习西方文明,使新兴的有维新思想与技能的人才跻身政治舞台,打开了一条通道.

在严修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一大批新式人才活跃在贵州的思想界、学术界和政界.毛邦伟曾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华曾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前身)校长,是全国著名书画家;周恭寿为清末贵州大学堂教员,曾率领第一批赴日留学生到日本留学,曾任贵州第一任教育厅长;刘显世、刘显潜、刘显治、陈廷策、陈廷、熊铁光、张协陆、任可澄,是民国初年左右贵州政局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同时,一批新式的学会、学堂也由此相继成立.1895年贵州成立了第一个向封建陋习宣战的全国性组织——贵州不缠足会;1905年,贵州巡抚奏准开办蚕桑学堂;1908年,贵州巡抚庞鸿书创办贵州官立农林学堂,设蚕科、农科、森林科,适应了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严修为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贵州人对其高度赞誉,慨叹“二百年无此文宗”.而全国其他省份一些学者也对其评价甚高:“他是一个学者,用一生来实验一个思想:将私塾改造为学校.用一生来会通一条学理:通中西之学,通古今之变,通文理之用.用一生来守住一个真谛:立国,;立人,忠孝仁义.”(作者系贵州省委党校教授责任编辑/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