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上海党史地方史教育

点赞:11018 浏览:454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揭示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地方史教育的途径.

[关 键 词]上海地方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K291/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3)06-004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90年、60年与30年关系的论述,强调了党史的教育意义.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参观大型历史题材的展览“复兴之路”,告诫全党要牢记历史,建设幸福中国.在这方面,党史和方志部门责无旁贷.上海的党史和地方志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最近命名了一批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提出了加强干部地情教育的提案,一批史志方面的上海地情读物面世,解决了市民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渴望.

一、以海派文化为引领,打造上海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新上海人教育的需要.据统计,新进机关的公务员,40%是新上海人,全上海2400万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外来的新上海人.只有知我上海,才能热爱上海.只有全面了解上海的历史和人文,熟悉上海的风俗和习惯,才能成为真正的上海人.上海的地情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是地方志,最新的资料是年鉴,最快的资讯是新媒体,最有效的方法是进入学校课堂,从新上海人的小学生抓起.但是现在的学校政治教育缺少上海地情知识教育.最切合实际的做法是加强入口关教育,在公务员招录、后备干部培训中增加上海人文历史的内容,加强对军转干部、优秀人才、公务员等新上海人的地情教育.建议上海党史和方志部门编纂适合干部知识需要的干部历史读本,门编辑普通百姓能够读懂的群众历史读本,教育部门出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历史读本,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学校课堂和各种公益活动场所.

(二)新党员教育的需要.在新时期入党的新党员中,40%是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他们出身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的是80后和90后,对上海的成陆史和发展史没有经过岁月的洗礼.作为上海发展的新生力量和党的建设的后备骨干,如果他们对党史和地方史不了解,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和生命血脉里,就会缺少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建议把上海地方党史列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课程,党史部门理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三)年轻的上海人教育的需要.据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1065名参加者平均得分为27.69分,及格率为15%,而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平均得分也只有33.46分.有的年轻干部不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在处理老百姓的事务中没有那份亲情感,看不起穷人和外地人,态度粗暴,忘了他们的祖辈也是农民也是外地人.这些年轻干部可能知道更多的是网络、时尚、明星,但对党史、地方志和历史事件就没有那种必须想了解的渴望,甚至不屑一顾.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一味地追求时尚,崇洋媚外,忘记了自己的祖宗是可悲的.


(四)建设民族大家庭的需要.乡情恋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充分利用其进行地情教育,消除排外思想,就能凝聚更多的民众,使外来的新上海人有一种归属感,从而热爱这座城市.文化可以化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也许没有管制那种法律手段效果明显,但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

二、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海派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从而富有自己独特个性.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一是开放性.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至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筑中西并存、中外合璧、风格独特,形成“世界建筑博览会”;上海的舞台文化,形成了本乡本土的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上海的音乐文化,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形成了“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发祥自文艺复兴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饮食文化,不但荟萃了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而且汇聚起散发着异国情调的西餐厅;上海的民俗文化,不仅保存并革新着彰显中华特色的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集古等,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除此之外,上海各个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其文化渊源是吴越文化,与水文化更接近,历史在千年以上甚至更久.如奉贤的“贤文化”、浦东的“咸文化”、青浦的崧泽文化、金山的良渚文化,松江是上海的文化之根.因此,海派文化不能仅仅等同于上海文化,正是这些乡土文化,才是上海文化的根和魂.对普通市民的教育,除了海派文化外,主要进行乡土文化的教育,让市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上海党史地方史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地方史料馆藏建设.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计划,《上海市志》要完成志书220部,目前许多市级机关正处于编修阶段,有的还处于启动阶段,修志任务十分艰巨.已经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区县,还要承担镇志、街道志、村志和基层部门志的修编指导.志书因为系统而珍贵,因为权威而重要.一部志书年鉴不能算资料,一部部志书年鉴累积起来才成为资料库;一个区县的资料上网不能成为上海的地情网,只有把17个区县的地方史料全部连网,才能成为上海权威的地情资料网.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配套的上海方志馆、上海地情网.各区县也要建设相应的地方史料场馆和地情网站,已经建成的要扩充资料,加强活动,使地情资料场馆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二)开播爱乡知识频道.新媒体是党和政府对外宣传的主渠道,正能量的宣传应该是主题,应该开辟地方志讲座、百家讲坛、文化上海、党史天地、谈古论今等栏目,让上海的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地方志专家、党史领导在媒体上亮相,开展访谈、研讨.派出记者追寻历史的踪迹,如古人类遗址、古冈身位置、古海岸(海塘)、古渡口、古码头、古城、古镇、倭寇登陆、日军暴行、新四军战斗的地方、活动的区域、名人故居、文化旧址等.主管宣传文化的部门对媒体宣传应该有纪律和规定,娱乐类与人文类节目比例要合适,不能畸重畸轻,必须突出主旋律.

(三)打造文化名片品牌.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地区历史和现状的标志,是今后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的文化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远郊地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远不及教育和农业.上海有上海的海派文化,各个区县也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亮点.如杨浦的大学文化、黄浦的经典文化、徐汇的海派文化、金山的农民画、嘉定的竹刻艺术、奉贤的贤文化等.文化具有兼容性和排他性,各区县的文化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而定位的依据就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地方志可以让文化工作者找到各地文化的归宿.

新形势下的上海党史地方史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区政协委员

特约编辑:古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