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选择应遵循新闻

点赞:5136 浏览:194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媒体之间激烈的新闻竞争使新闻选择背离新闻选择标准,新闻暴力时有发生,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对新闻选择中的不良倾向、原因、新闻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有益于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选择中恪守新闻,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声誉,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新闻选择新闻可行性

新时期,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使得大众媒体的从业者压力越来越大,也由此带来了无序的新闻采访和报道.新闻选择价值混乱,新闻暴力时有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受众对于媒体的信任,也困扰着媒体自身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新闻对于这些游离于道德和法规边缘的不良新闻倾向,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而对于媒体自身,在新闻选择中,恪守新闻,也是媒体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闻选择概念

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一般认为,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具体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介而言,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则包括新闻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媒介编辑方针、新闻法规.

按照构成因素,新闻选择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内迫性选择

世界上任何一种新闻媒介都不可能把客观世界的每一个变化都反映到版面和节目中.这是因为版面和节目有时空的限制.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可称为内迫性选择.

2、需要性选择

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新闻价值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晶,并经常被作为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

3、外迫性选择

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受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我们所说的外迫性选择.

二、新闻选择中的不良倾向及其成因

新闻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看,新闻选择和新闻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新闻选择应该在新闻的框架内进行,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忽视了新闻,带来了一些新闻报道中的不良倾向.

新闻选择中的不良倾向主要集中在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对于采访对象或者受众的伤害上,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死缠烂打,无视对方感受

传播者往往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节目组的任务,经常不惜辛劳地一遍遍拍摄;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诱导采访对象讲述出其最不愿提及的悲伤往事,不顾采访对象感受,严重伤害当事人感情,这种新闻报道在近几年屡见不鲜,尤以去年深圳发生的“杨武事件”为最.在该事件中,绝大多数媒体不是把焦点对准十恶不赦的犯罪嫌疑人——杨武妻子的联防队员,反而不停地对最大的受害者杨武逼问,并指责其为“最大的懦夫”.而该事件发生后,络绎不绝的媒体几乎不间断地“破门而入”,一次又一次追问,几乎将受害者逼上绝路.这个新闻事件也称为“最残忍的采访”.

资深媒体人、珠海联合国际学院国际新闻学专业副教授阮纪宏对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行为很失望,他说,新闻报道不应该考虑读者或许想看案受害者的感受,更不应该引导读者谴责受害人丈夫未尽责任.“这样的事件中,无论新闻元素有多丰富,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遵循一条金科玉律,那就是保护受害人的权利,特别是性侵犯受害人的权利.因为任何泄露他们身份的做法都意味着第二次伤害.”他的这个态度也得到了大多数学者以及受众的认同.

2、断章取义,造成不良后果

由于篇幅或者时间所限,新闻出现在受众面前时,大多都经过删减或者剪辑,这是新闻工作的常态.然而有意或无意曲解采访对象谈话内容,断章取义,生吞活剥的,也不在少数.去年12月25日,原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成为了微博上最受关注的人之一.12月24日他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作了一次演讲,第二天,这次长达近两小时的演讲被多家当地媒体报道,其中一家媒体报道的标题为《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引起了轩然大波.然而,从后来各个媒体的反应看,该报道有生吞活剥之嫌.有在现场听过演讲的记者发微博称是“断章取义的歪解”.对于周其凤在长沙演讲中的观点,可以见仁见智,但忠实报道应当是媒体记者的基本准则.然而,一场普通的招生演讲,经篡改标题、断章取义,人为地造成了信息失真和扭曲,公共话题就这样制造出来了.

3、制造噱头,刻意夸大事实

为了制造噱头而刻意夸大事实,这本是新闻的惯用手法,然而在新闻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的今天,这种新闻也并不鲜见.如香港明星容祖儿和乐基儿的所谓“断背情”,在网络和报纸上铺天盖地,言之凿凿,最后却被证明仅仅是因为两人在微博上发布了内容相近的生活感悟而已.

媒体在进行新闻选择时缘何有这些不良倾向?简单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

(1)急功近利.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日趋浮躁,发行量、收视率、点击量成为各类媒体的最大追求,与之相对应,第一时间、独家新闻成为衡量记者工作成败的首要标准,而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新闻真实性等新闻选择标准往往被抛诸脑后.这种情况下,为了采访而采访,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伤害采访对象的现象,难以避免.

新闻选择应遵循新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娱乐化倾向.新闻娱乐化倾向是一个老话题,从目前看来,这种倾向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还在不断泛滥.取悦读者,献媚受众的媚俗心理在不少媒体中都很有市场,像前面提到了“北大校长炮轰美国高校”的案例就是明证.

(3)人文关怀和责任感的缺失.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长久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都处在把握话语权的一段,而采访对象往往沦为弱势群体.虽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以前那种“高高在上”、“想当然”的新闻报道方式还大量存在,“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在一些地区还处在空谈的阶段,以人为本的平等对话,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不少媒体没有承担起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责任,没有考虑事件报道出来之后,基于自身的影响,将会对舆论造成怎样不利的引导.三、恪守新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恪守新闻进行新闻选择,是我国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

1、媒体自身属性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任,只有恪守新闻,在从事新闻工作时,注重从社会价值、道德规范等角度去选择新闻,报道新闻,才能真正实现新闻媒体自身的社会价值.

2、大众媒体功能的内在要求

传播学大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体对社会大众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而经典的“容器人”理论认为,大众媒体给受众制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展现的是什么世界,受众就可能认为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大众媒体更应该严格自律,慎重新闻选择,避免误导受众尤其是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受众.

3、媒体巩固自身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需要

作为社会公器,大众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柱石,任何损伤自身公信力的行为都是自毁长城.在“杨武事件”中,南方都市报等知名媒体的报道方式都受到了读者和观察者的诟病,这对于这些报纸的声誉,都或多或少有所损害.

4、规避违反法规的需要

由于断章取义、生吞活剥而引起当事人与媒体间的法律纠纷,这种事件并不少见,而且随着社会大众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这也是大众媒体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境况.遵循新闻,谨慎新闻选择,就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报道失真带来的各种纠纷,从而为媒体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以新闻指导新闻选择的实践,从而兼顾报道需要和道德规范,是有其可行性的.

首先,要在新闻报道中强化以人为本思想.“传播者——媒介——接收者”,这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简单的直线模式.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闻传播的根基.虽然现阶段,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也有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这些本质上都是一种传播工具.而真正能够使用这些媒介的却依然是人本身.“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可缺少性同样决定了人本思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无论从新闻传播的起源,还是从新闻传播的目的以及传播媒介来看,“人”都不可或缺.

“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尤其要重视采访对象这个“人”的因素.从实践看,不少采访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讲述自己的悲伤给大家听,之所以配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之所以相信新闻媒体,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的不如意无处倾诉、无法发泄.他们希望新闻媒体进行报道绝不是出于帮助媒体制作一期高质量的节目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是希望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感情,获取社会的同情,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援助.所以,新闻工作者应在充分尊重对方,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新闻报道工作,才能达到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其次,在新闻实践中应有选择地舍弃.在实际的新闻采编工作中,完成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不愿对话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时,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迂回措施,既避免刺激采访对象,又能完成采访工作单位交付的任务.

(作者:南阳理工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