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

点赞:10115 浏览:438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做了系统的阐述和全面的部署,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哲学的角度解读生态文明,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3-0093-01

中国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对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八大报告的重点中特别突出的是其中的两个新意,即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1]这是总览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和应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人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描述工业革命发展中,人类向自然无谓索取自然资源的一段话.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300年的工业文明主要是人类征服自然,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文化达到了极致,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了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而这亟需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十六大以来,党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明确到2020年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般来说,某个思想理论和社会热点的形成,一定是满足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脉动.“生态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它是与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两型社会”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良好”小康社会重要目标,有着共同的理念品格,共同的哲学基础,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唯物史观的发展理念,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理念的升华.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是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取得的所有积极、进步的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首先,坚持了实践第一,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长期探索发展道路上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经验性总结,是在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后作出的历史性抉择,是在科学发展观战略,循环经济措施,生态经济理论等基础上提出的一条符合国情的新举措.生态文明的施行要坚持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坚持了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的辩证统一.我们生存的地球及社会中的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系.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等”[2]自然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的自然,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所以,人类不管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进行实践活动,都不能只从人的视角或社会的视角来进行,还必须立足于自然,把人、社会和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现在显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的联系,只是一味地以人类为中心,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过分注重物质索取,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包括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基本要素.生态文明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要求,要尊重生态规律,按生态规律办事,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满足人类合理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口规模与生态容量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容量相适应,使生活消费与生态容量相适应,真正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