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培养

点赞:8131 浏览:325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清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在与俄国通商、外交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培养途径有官派赴俄留学、民间自费留学、兴办官学开设俄语课程以及民间私立学校开设俄语课程等四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既为新疆满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培养一批俄语翻译人才,提高了其民族素质,促进了俄国先进科技在新疆传播,也积累了一些俄语教学经验,为民国和新中国的俄语教育储备了一定的师资力量.同时在与俄国的通商与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权益.但也存在教学方法不当、规模较小、地域分布不平衡等弊端.


关 键 词:清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2-0149-05

新疆与俄国毗邻,自18世纪开始即受到沙俄觊觎.1851年8月,中俄在伊犁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通过该约,沙俄获得了在伊、塔两地设领、贸易免税、领事裁判权和设置名曰“贸易亭”实为租界等特权,从陆上打开了中国新疆的大门.1862年3月,中俄签署《中俄陆路通商章程》,规定俄国商人在中国新疆和蒙古地区获得贸易免税权.1881年,中俄改订俄国陆路通商章程,准俄商由天津贩运土货走归化城科布多出索果克边卡回国,新疆与俄国通商事务日渐频繁.此外,俄国还操纵部分新疆百姓加入俄籍,甚至勾结中俄边境哈萨克制造外交事端.如伊犁将军马亮在“奏为巡阅伊犁东南边界情形折”写到“等惟额鲁特一部界邻俄境之处最多,自哈萨克内附安插,该营附近俄哈出没无常,内外勾结,以致交涉之事日繁.”但是新疆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很少,在新疆的通商与外交事务中难见其身影,不得不依赖俄缠、俄哈等商约,“伊犁自通商以来,俄商来此贸易者种类繁杂,稽查难周,兼之俄缠、俄哈语言文字与中国不通,遇事纷争有领事馆难周查者,全赖该国商约息事.”而且随着与俄国交往的由商务向洋务的扩展,非通晓俄文,明白洋务者无以胜任.科布多参赞大臣斡难·瑞洵于光绪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上给朝廷的“请将俄商局改为洋务局折”中认为“时洋务一端,实宜讲求谙练,用心经理,此者详加体察,交涉之事本繁难,除了勘界换约,系出特举.自余词讼、游历以至钱债,无一不与大局相关,况议款之后,情形又变,更属为难,原非“商”之一字所能尽其委曲,名实自有未符,自应奏明更定,拟请将稽查俄商局改为洋务局”,并建议“如果将来洋务倍增,更属非才莫办,应否请外务部拣派通晓俄文,明白洋务者前来承办,以期胜任”.但因新疆地处边陲,京师的俄语人才将新疆视为畏途,远水难解近渴.因此培养新疆本土的通晓俄语的人才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搜集了大量相关史料.拟从清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历史、途径、功效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代新疆俄语教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中国俄文教育的开端与伊犁俄罗斯文馆的设立

(一)中国俄语教育的开端与新疆俄语翻译人才的师资储备

18世纪初期,中俄之间的交涉和交往日益频繁.为了满足两国交往的需要,康熙皇帝决定创办俄罗斯学,培养自己的翻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召见内阁主管俄罗斯事务的大学士马齐,令其创办“俄罗斯文馆”,培养自己的俄文翻译人才.马齐聘请俄国商队的瓦西里为教习,于3月4日学校就开办了.入俄罗斯文馆的学员主要学习俄文和拉丁文,拉丁文由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教授.俄文则由俄、中教师教授.俄罗斯文馆初办时教学上主要依靠俄商和在华定居的俄罗斯人.文馆初设俄、汉教习各一人,后来又从毕业的学生中挑选部分成绩优秀者担任副教习、助教和主事,协助教习工作.不久,因为俄罗斯商队回国,教习瓦西里辞职,“俄罗斯文馆”停办.此后,清政府聘请俄国传教士给俄罗斯文馆上课,教授俄语,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本土俄语教员.随着俄罗斯文馆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教习已经可以独立胜任教学工作,1764年,长期聘任俄国人担任俄语教习的制度停止了.1757年,《俄罗斯文馆章程》颁布.章程规:文馆学生额定24人;文馆设立提调,专管学馆一切事物,由内阁和理藩院拣选;文馆每月初一又月课,由教习主持考试;每季的二月、五月、八月和十一月初一举行季考,虽由教习主持进行,却由提调裁定名次、等级;年终举行的岁试和五年大考则由提调主持.因为皇帝重视,到雍正末年,已有一批俄文翻译脱颖而出,如马查、富勒赫和乌米泰等人,都在中俄交涉和俄文教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俄罗斯文馆自1708年开创起到1862年根据总理衙门之请,并入京师同文馆,历时154年之久.它对中国的俄语教育乃至整个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作为中国第一所俄语学校,开创了正规俄语教育的先河:其次,它培养出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俄语翻译人员和一定的师资;再者,俄罗斯文馆为新疆俄罗斯文馆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二)萨迈林事件与伊犁俄罗斯学馆的设立

萨迈林是塔城旧土尔扈特部的一名,自称边卡解马,被哈萨克部落人擒获后押解到俄罗斯,后从俄罗斯逃回.萨迈林返回后立即向土尔扈特部亲王车凌乌巴什告称,带有俄罗斯书信一封.信中声称:俄罗斯秋季将出兵五六万人接土尔扈特圆额济勒.车凌乌巴什难辨真检测,遂将萨迈林及书信解往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特成额处,特成额立即向清廷和伊犁将军报告情况,并请求增兵布防.清廷对此事件予以高度重视,委派伊犁将军保宁前往阿尔泰镇抚.嗣后,萨迈林被解往北京,经并对书信翻译鉴定未能查出其确切来源.萨迈林事件的解决过程表明,由于新疆无人通晓俄文而无法解读萨迈林所持俄罗斯文书,以致偏听谣言而信以为真,一度造成边境地区的紧张气氛.

萨迈林事件使得伊犁将军保宁认识到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字、培养通晓俄语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保宁奏准在伊犁惠远城设俄罗斯学馆一所,得到了朝廷的准许.关于伊犁俄罗斯学馆的创设及其招生培养过程,《总统伊犁事宜》记载甚详:“乾隆五十七年,蒙将军公奏准,由京调来鄂罗斯教习一员,设立学馆一处,在八旗马、步甲壮丁内,挑取学生十六名,学习鄂罗斯话语字意.内额定,头等学生五名,每名纸笔一钱五分,二等生员五名,每名给纸笔银一钱,每月茶水银二两,此项银两每月俱在官布铺,馀平火耗银两内请领.六十年正月,鄂罗斯学生考列等第,将试卷咨送军机处,核对并无舛错,是以奏明,将鄂罗斯教习撤回.其俄罗斯学生就,俱系初学,今立定章程,令伊等常川学习,在于所有学生十数人内,挑选一等者一人,作为教习,暂给委笔帖式空顶戴,并专派官员管理.学生内如有缺出,如数挑补,五年照前考试一次,并将试卷咨送军机处查对,果能教习安协,将教习补放本处,部缺九品笔帖式.若教习疏懈平常,革退空顶,开除教习,重责示众.”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俄罗斯教习撤回京师时,同时奏定俄罗斯学馆为常设官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延续性.二、清末新政与新疆俄语翻译人才培养

同治年新疆回民起义平定之后,新疆俄语教育得以恢复.光绪十八年,甘肃新疆巡抚陶模奏准设立俄文学馆.经过四年的苦心经营,俄文学馆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光绪二十二年八月,甘肃新疆巡抚饶应祺就奏称新疆俄文馆教习学徒已著成效,并恳饬部照章奖励.但随着《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新疆与沙俄之间的外交与通商事务日趋繁忙,新疆对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加紧急,当时新疆地方官员的一些奏折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二日,科布多参赞大臣斡难·瑞洵在“请敕拣派谙悉俄语学生片”中奏称:“再科布多昆连俄壤,边界务殷,又加通商往来,稽查防护,事事皆极紧要,乃平日办法,不问轻重,一欲以敷衍了之.现经改设洋务局,必须重新整理,查向来与彼西悉毕尔总督及匡苏勒官等移行公牍,因不解洋文系用清字照会俄官来文则于俄文外并附清文,相形既已见绌,而辗转译录,不免讹误纷滋,殊于交涉大有关系.”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伊犁将军马亮在其“拟设伊犁养正学堂并派学生出洋肄业酌定章程片”详述:“查伊犁承平后,士风谫陋,师道寝微.满营办事人员,通晓满汉蒙回文义者固不乏人,然而兼通俄国语言文字,熟悉交涉事物者,究难其选.现设义学,所教子弟亦仅初知满汉文义,未能会通中外文学,若不开通风气,培养才能,诚恐断起无人.边远旗业,近接俄邻,平时即未备通才,临事更何资肆.”伊犁将军广福在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的“奏为新疆洋务在事出力人员三年届满援案择优请奖折”中也称:“近年边备趋重,西北讲求,国际交涉日难一日,等新疆西北与俄邻出进口货,时有奸商影射,每费唇舌,哈萨克种类庞杂,出入迁徙易酿事端.等又南北疆一带,时有外部人民藉游历为名愚弄回族,颇形狡悍,非相机因应,遇事力持,便成纠葛.

上述事实表明,随着通商与交涉事物的增多,仅靠俄文学馆来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已经远远不够,为缓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科布多参赞大臣斡难·瑞洵建议从京师同文馆选派俄语翻译前来科布多当差,以解燃眉之急,“同文馆旧日学生不乏通晓洋文之人,相应请旨敕下外务部拣选谙悉俄国语言文字,年力强壮之学生一名.饬由台站前来科布多当差,俾充译职,实于洋务有裨.”

这一窘况随着清末新政的实行而有所改善.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诏旨,令各级官员“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进行变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政府正式宣布在全国废除科举,设立学部;光绪三十二年,各省设提学使、劝学所,学堂的设立如雨后春笋.时任新疆巡抚联魁,伊犁将军长庚等人都是满族官员中思想比较开明的人.特别是长庚,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比较大,对新疆推行“新政”表现比较积极.他根据新疆具体情况,提出在新疆推行新政主要是“一练兵、二蕃牧、三商务、四工艺、五兴学”几项.在这一时期的“新政”中,新疆大力开设近代学校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成绩最为显著.新疆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伊犁养正学堂与官派俄语留学

光绪二十八年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在会办司牙孜时,曾与俄参议官潘特索夫商议,派学生去俄国学习,虽据复文照办,但因时任伊犁将军长庚即将离任,尚未奏请举行.马亮担任伊犁将军后,认为向俄国派遣留学生与开设养正学堂可以同时进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马亮上奏清政府,陈述伊犁养正学堂设立及其章程.马亮在奏折中准备选派出国学习,“所议学生出洋,拟在距伊犁一千八百里之阿拉木图地方俄堂肄业,取其就近,易于察学无上进者,随时调回另派,不致縻矣旷时.其洋学以十人更番往返,以三年为卒业.”此外,还拟在伊犁建立养正学堂一所,挑选满蒙四十人人堂,肄业定以四年为期.伊犁养正学堂具有留俄预备学校的性质,如学堂章程第一条明确指出:是以此次立学,必须仿照内地各学章程变通,在各营义学学生内,挑选清汉文义通顺者十人,咨送俄国肄业,另选两满营四爱曼聪颖子弟年过十五岁曾读清汉小学及四子书者四十人,入堂学习清、汉、蒙、回文字,俟造就有成,按班挑派出洋学习,以期储才备用.章程第二条对选派留学生做了较为详细的交代:鉴于伊犁地方中俄交涉事繁,熟悉洋务情形人少,所以由两满营内挑选文理通顺子弟十人,按名发给川资膏火,送往俄国学堂学习,期限三年.在这三年中,不仅要求精通俄国语言文字,还需采访俄国风土人情,舆地算法,如能兼习英法德美等国文字更好.倘若三年之后志高向上、或愿再留学习一二年、或愿分赴各国游学增长功业者,临时加给盘费.第一班从俄国留学归国后,再从养正学堂学满四年的毕业生中,挑选成绩优秀者十人,组成第二班,派往俄国留学,以后都是这样按班挑派.

清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俄语翻译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于养正学堂学子赴俄留学学业要求及归国后的工作安排,章程第二条也有详细说明:其由俄回国者,考验功业果能出众,事体果能明达,或选充养正教习,或补防、骁等官,兼派中俄局提调、翻译等项差使,补缺时声明洋学熟悉、破格录用.

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首批由伊犁养正学堂挑选的十名资质聪颖,十岁以下的满蒙幼童,另外又挑选了满蒙大学生两名,共十二名,由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带领前往俄国阿拉木图留学.同行的还有通晓俄文之新满营正红旗佐领伊勒噶春、幼童佐领一员、跟后一名,负责驻俄照料这批小留学生.八月二十九日抵达后,俄方将幼童安置在幼童学校先学语言文字,以后按照俄国功课章程循序渐进.留俄幼童在学习俄文之暇,仍复讲求满汉文义,使其融会中俄文字不忘土音.

光绪三十年,志锐利用赴喀什噶尔积案之便,途径阿拉木图时对十二名留学生的学业进行了考核.其结果时,“内有六名资质聪敏,学业也有进境,已照俄国章程提入俄国官学堂肄业.其余俟造就有成,再行拨学.”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伊犁养正学堂仍然在履行着上述协议.伊犁养正学堂采取向境外派遣留学生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掌握俄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将俄国语言文字学习精通之外,还可以采访俄国风土人情、舆地算法,兼习英法德美诸国文字,这为培养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伊犁养正学堂初衷是培养预备学生,以便直接派遣学生赴俄国学习俄语但因情势的变化,也开设俄文课程,从事俄文教育.伊犁养正学堂招生之初,就开设了回文,但因无人报考,故将回文改为俄文,并聘请俄罗斯人伊斯哈吉充当教习,共招学生二十三名.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伊犁副都统广福上奏,伊犁养正学堂期满停办,拟就地筹款,改设兴文学校,以兴文教.此外,还奏派伊犁游学俄国学生.

塔尔巴哈台养正学堂与俄语教育

与伊犁养正学堂向俄国选派留学生培养俄语翻译人才不同.而塔尔巴哈台养正学堂则是另一种做法,他们是从境外聘请俄语教师来新疆进行俄语教学.伊犁养正学堂的成功开办为新疆建立新式学堂树立了榜样,一些热心教育的地方官员纷纷开始筹办新式学校.光绪三十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间,安成担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倡议在塔尔巴哈台兴办一所养正学堂.他奏请“征收哈萨克房租,仿照俄国之例,上户九两、中户六两、下户三两,每年应征银二万六百余两”,作为开办养正学堂的费用.但此方案遭到了朝廷的否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扎拉丰阿继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后,进一步落实了学堂的开办经费和常年经费问题.扎拉丰阿提出把已经先期征收的“春季分租银子”,因无法退还而作为开办学堂的经费:而学堂的常年经费则准备按租马之例,以征收牛羊驼租作为经济来源.在安成和扎拉丰阿等参赞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们把塔尔巴哈台城的领队衙门改为养正学堂,挑选满、汉、察哈尔、额鲁特、土尔扈特、哈萨克子弟,酌拟章程,择期开学.塔尔巴哈台养正学堂“延聘满、蒙、汉、俄、回塾师,分班训课,以五年为毕业”.这说明,该学堂的学员不仅要学习满、蒙、汉、回文字,而且还要学习俄罗斯语,这是塔尔巴哈台养正学堂的一大特点.

(三)新疆各新式学校的俄语教育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甘肃新疆巡抚吴引孙奏,拟就书院改设学堂,府州县应设各等学堂,拉开了新疆近代新式教育的序幕.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到宣统二年(1910年),新疆共开办各式新式学校数十所,在校学生达400余名.除开办中、小学校外.新疆还开设有专为培训教师的师范学校.这些新式学校,学习内容已完全不同于旧式书院,更不同于民间开办的私塾,除中文外,还有物理、化学、数学、外文、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在各学校的教师中,除聘请有内地一些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任教外.还聘有外国人(主要是俄国人)作教员.例如1905年,新疆巡抚吴引荪就原博大书院旧址改设高等学堂,并订《高等学堂章程》,在所设课程中,有中文、英文、俄文,其中中文为必修课,英文、俄文任选一科.1906年,新疆巡抚联魁奏准将原高等学堂改为省立中学,设于省城迪化北梁,设置国文、俄语等课程啕.1908年,建立省立中俄学堂,有教员2人,学员18人.

三、私人自费赴俄留学与民间私立学校俄语教育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五日,清廷发布上谕,要求各省推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选派学生出洋游学的经验,着各省督抚一律仿照.上谕除了要求官派留学之外,对如有自备旅资出洋游学者,着各省督抚咨明该出使大臣,随时照料.上谕还指出,对于自费留学归国人员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学生一体考验,得奖励以备任用,而资鼓舞.新疆俄语人才紧缺,故留俄归来后都能得到重用,如伊犁养正学堂章程第二条就规定:或选充学堂教习,或请补防骁等官,兼派中俄局提调翻译等项差使,且在补缺时特意声明洋学熟悉、破格录用,以期策励庶人皆奋学,易得人才.此种奖掖自费留学的政策激发了人们留学俄国的热情,如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初六日,伊犁将军广福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其子广荣自费留学俄国:“查长子广荣现年二十三岁,曾于新海防捐案内报捐,分发试用通判.上年随来伊犁,在任内读书,因边地明师难得,现拟自备旅费,饬令前往俄都游学,倘能造就有成,俟将来领有凭照回华,再行咨送赏差使,以图报效”.

除了新疆官员设法送子女赴俄国自费留学学习俄语之外,民间也开始了自费留学俄国学习俄语的热潮,成就较大者为伊犁之锡伯族.伊犁锡伯族与俄罗斯文化接触较早,故后来的锡伯族有些远见志士较早认识到了学习俄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并要求派本族青年到俄国留学.锡伯族与俄罗斯民族直接交往始于清同治年间.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爆发后,驻守伊犁河北索伦营的锡伯、达斡尔等族军民被迫于同治五年左右退入俄国境内,在此居留数年,得以与俄罗斯族直接交往.另外,继上次起义后,沙俄当局即加紧对中国霍尔果斯河以西广阔边土的吞食,致使驻守在该地区的索伦营西四旗军民(主要为锡伯族)逐渐处在了沙俄当局的包围之中.1882年(光绪八年)中俄签订伊犁界约后才迁归中国境内.伊犁锡伯营军民于同治十年(1871)后也处在了沙俄当局的统治之下,直至光绪八年(1882年)金顺进驻伊犁才摆脱了其统治.在这10年期间,锡伯营军民也间接接触了俄罗斯文化.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流入俄国境内的锡伯族军民,他们先后被沙俄当局安置在阿拉木图等俄罗斯移民聚居之处,接受了俄罗斯文化.

在伊犁锡伯族中,最早筹办派本族青年到俄国留学的有扎拉丰阿与福善.扎拉丰阿与福善都生于伊犁索伦营,前者在9岁,后者在6岁时便跟随父母流入俄境近十年,两人皆精通俄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扎拉丰阿和福善与俄国有关当局协商,派博孝昌、祟恩、伊立春三名青年到托木斯克工业学校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扎拉丰阿和福善奉清政府之命,又派关清廉、殷德善、萨拉春、巴图沁、春保五位青年前往阿拉木图(当时称维尔内)入维尔内中学学习.其中关清廉因成绩优秀,曾获金质奖章.

随着中俄之间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新疆逐渐出现了少数民族商人阶层.随着沙俄和英国对新疆经济侵略的加深,他们深感自己民族的落后、知识的贫乏.从贸易需要出发.办起了学习宗教知识.兼学科学文化知识的改良的经文学校,并开设俄语课程,开创了少数民族学习俄语的先河,其中玉山学校较为典型.1883年,胡塞因·木沙巴耶夫(1844-1926年)和其弟弟巴吾东·木沙巴耶夫(1851-1928年)在阿图什县的伊克沙克乡办起了一所改良的宗教学校——玉山英学校,由克里木阿洪等任教师.由于知识水平不足,克里木阿洪等七人去俄国喀山师范学校学习了三年,1888年返回任教.玉山学校仿照俄国喀山的学校设置课程,除了宗教课程外,还开设维吾尔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等语言课,从玉山学校1888年的课表来看,该校每星期有俄语课两节.四、清代新疆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成就与局限

新疆的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是随着沙俄帝国对新疆的侵略而开始的,随着中俄通商与外交的日益频繁,出于“知夷”的现实需要,培养“通夷言,晓夷情”的新式人才即通晓外语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双语人才,采取官派留学、自费留学、兴办公私学校开设俄语课程等方式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就成了新疆官民的当务之急.自乾隆五十六年伊犁俄罗斯学馆设立开始俄语教育一直到辛亥革命清朝覆灭的110年间,新疆的俄语教育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些俄语翻译人才,改变了伊犁养正学堂初设时伊犁“自光绪八年收还以后,求其能于各种文字语言全行通识者实无几人”,以致于“然而兼通俄国语言文字,熟悉交涉事物者,究难其选”的局面.这些俄语翻译人员在新俄通商与外交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如锡伯族自费赴俄留学归国人员关清廉曾出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萨拉春先中俄商务,后出任锡伯营领队大臣,两次出任中国驻阿拉木图与安集延领事,巴图沁初在迪化等地从事外交工作,后出任索伦营领队大臣、阿拉木图领事,这些人员都为近代新疆的通商与外交做出了贡献.正如甘肃新疆巡抚联魁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的“奏为新疆洋务在事出力人员三年届满援案择优请奖折”中所言:“幸在事人员谙习约章,揆度时势,刚柔吐茹之间,斟酌尽善于奴才所谓交涉实义,尚能体会见诸施行.所有在事出力各员,自未便没其微劳.”此折充分肯定了新疆俄语翻译人员的功绩.

其次,清代新疆俄语教育还为新疆满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培养一批俄语翻译人才,提高了其民族素质,为民国和新中国的俄语教育储备了一定的师资力量,如锡伯族青年萨拉春从俄国学成归国后初任惠远高等学堂教习,关清廉后任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俄文教授,殷德善后去北京大学任俄文教授,而如锡伯族青年祟恩和伊立春在俄国托木斯克工业学校学成回国后分别到东北和济南成为工程师和教授.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学有专长、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各民族一代精英登上社会舞台,成为推动本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动力.如1914年初,在萨拉春等人主持下,组织惠远城武备速成学堂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创办了新疆锡伯族历史上首个群众性文化团体——尚学会,尚学会会员创办色公民办学校.增聘曾留学俄国的关清廉、涅车春作为新教习,学校基本搬用俄国当时的教育制度,从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授方法上一反过去的传统,为锡伯族培养了大量的掌握现代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但纵观清代新疆110余年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历史,还是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新疆本土开设俄语课程的学校在地域布局上严重失衡,主要集中在伊犁、乌鲁木齐两地,而喀什、科布多、塔城等地虽急需俄语翻译却无相关学校加以培养,与俄国的通商与交涉多依靠加入俄籍维吾尔族商约,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往往受制于于他人.其次是培养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招生人数有限.再次是教学方法陈旧,虽有俄文学馆和中俄学堂两所专门俄语学校,但学生在学习俄语时兼习其他课程,精力分散.正如宣统元年五月宁夏将军台布所奏称的那样:“俄文为甘新两省必需之学,新疆当日设专门二十余年,成就寥寥.”此种状况直到民国时期才得到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