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中新闻媒体的报道规范

点赞:5988 浏览:208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2003年非典以来,有关医疗卫生的报道逐渐增多,医疗纠纷见诸媒体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不可否认,一些媒体在医患事故中的强势介入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不少的正面作用,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也夹杂着不少的检测新闻以及恶意炒作的不良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医患关系的现况,探析了媒体在医患纠纷报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在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关 键 词】新闻媒体医患纠纷规范

一、医患现状

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之间缺少信任和理解,医患纠纷增多,一直都是社会热点话题.见诸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尤其是医患纠纷的报道越来越多.广东省卫生厅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暴力”索赔事件共有200件,平均每月33件,64.62%的医院出现过患者或者家属殴打医务人员的现象;87.69%的医院出现过患者或家属围攻谩骂医务人员的现象.导致医患矛盾突出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本文着重分析大众传媒在医患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

二、医患纠纷的媒体报道误区

1.传统媒体被“渠道化”

“被渠道化”是指传统媒体主动放弃了立身之本的价值判断和职业素养,沦为网络热点的传声筒.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传统媒体还是拥有很多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稳定的专业记者队伍,新闻来源也十分广泛等等,但是部分传统媒体并没有发挥这些优势条件,而是丧失了判断力,仅仅抓住医患之中某一矛盾冲突,大肆质疑医院、医务工作人员,没有深挖事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失去了舆论引导力.即使最后事件真相大白了,也不能完全抵消此前媒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2.医方失去了话语权,成为弱势群体

话语权是指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在围绕“医患关系”所展开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医疗界内部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政府权威部门,包括卫生部、物价局等,凭借其控制力和影响力掌握着支配性的话语权,成为传播的强势群体,但是医务人员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却很少,并没有享有足够的话语权,成为传播中的弱势群体.另外,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中,患者在大众传媒也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媒体出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更倾向于关注和同情患者一方.其实这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患者话语权得到尊重的同时,医务人员的话语权却完全被忽略了.因此,新闻报道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医务人员的声音被淹没了.在八毛门事件的众多报道中,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受众也就只能看到患者的委屈,见不到医生的苦衷.

3.媒体迷失了专业信誉,过度解读和引申医疗事件

媒体的专业信誉包括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操守,是媒体的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普利策曾经说过:“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网络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让一些传统媒体的专业信誉开始迷失,降格成了新媒体的“跟风者”.一些媒体的报道缺乏深入采访和多方求证,把社会责任和媒体操守搁置一边,有时甚至刻意迎合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只追求轰动效应,违背常识地发布、解读消息.从微博或者贴吧的讨论结果看来,大多数人赞成“主流媒体”的观点.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个态度已经被当做优势意见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而少数人的意见就会在优势意见的压力下,逐渐在公共空间内减弱,直至消失.另外,各大门户网站,以及新闻评论性节目都会邀请一些时评人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说,辅以微博和论坛等新媒体对问题进行渲染,对医生的形象进行“妖魔化”的解读,从而放大医患纠纷,激化医患矛盾.

4.媒体的新闻消费主义

新闻消费主义是指新闻报道以消费为立足点和根本点,在内容上强调消费、宣传消费、刺激消费、拉动消费;在传播运作上,以市场化和商业化为主导,读者和观众成了“消费者”,新闻成了“产品”,传播领域成了“市场”,整个新闻业开始为市场需求怎么写作.新闻消费主义理念下的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即使是一些硬新闻,也努力做到“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价值.在医患纠纷报道中,媒体的介入往往是放大了各方的声音,而当舆论的声音形成之后,新闻的媚俗化又在无形中加剧着公众舆论的威力.一些急于消费公众情绪的报道者,失去了客观理性地判断,这样就只能把事情的表象呈现给受众,没有深挖事件背后的影响因素,弱化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新闻后果是,造就了人们对于事件的“第一印象”,即使事后媒体再还原真相,也不能完全抵消此前的“第一印象”.媒体对于“坏消息”的追逐一定程度上绑架了公众的道德判断,这样所产生的报道对于事件的反应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传递更具有分析性、有高度的信息,并且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医患纠纷的报道规范

1、具体事件具体分析,避免被“模式化”

面对处于弱势的患方,人们就很容易对他们的恐惧和怨恨产生同情,并且马上和他们保持统一战线,一起反攻看起来处于强势的一方.这种同情感使媒体不自主的对矛盾双方的当事人分为强势一方和弱势一方,并倾向于弱势的一方,成为弱方的“发声器”,这样就不去追究事件的真相,这样媒体的报道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当真实消息、正面舆论与虚检测信息、负面舆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时,媒体能否针对公众的心理特点及时进行解疑答惑,这就成为考验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关键所在.“官德”、“医德”、“师德”等问题,使人们对相关的职业群体普遍怀疑,而这种怀疑可能真的会恶化群体道德,给人们造成“社会就是这样”“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错误感觉,加深了其中的矛盾.因此,媒体绝不能麻木地接受“模式化”,不能人云亦云.

构建公共对话空间,理性报道医患纠纷事件

新闻体现了不断进行的社会各界的公开对话,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观点,从而推进对时事的争论,人们可以倾听与被倾听,共同商议重要的事件,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在近年来的一些医患事件中,媒体就破坏了公共对话空间,只注重关注权威部门、患者,忽略了医务人员;只关注患者的不幸,忽略了医务人员的困境和无奈.大众传媒应该承担起表现真实的责任,理性报道每一次的医疗纠纷,让受众对事实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理性报道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新闻时科学准确,不掺杂个人或者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落笔着墨要理性为先,要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所获得的材料,不偏不倚地反映事实的本质和真相.只有富有理性色彩的医疗事件报道才能引导大众尊重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才能进一步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反之,失实的新闻报道则会给社会制造不和谐的音符,很容易引起社会群体恐慌,激化社会矛盾,这样更加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3、保证报道的真实性,热点问题冷静思考

医患纠纷中新闻媒体的报道规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患关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夸大、不虚检测,有理有据,不捏造事实.可靠的信源是报道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媒体应该抓住权威信源,报道中尽量少出现“网友的意见”“论坛的吧主”等的意见,国家相关的卫生机构以及新闻发布机构、大学、医疗学术机构的调查报告等学界的声音和特定领域的专家都是比较可靠的信源,他们可以提供给受众权威的、透彻的事实和解答,提供给受众正确看待事件的参考意见.同时,媒体不能僵化,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信源,应该综合考虑.在2011年广州发生的“八毛门”事件中,媒体出现了很多不实报道,犯下一面倒的错误,就是因为媒体遇到一个热点事件时,没有冷静思考.随着网络和微博的兴起,涉及医患关系的问题都会备受关注,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说起医患纠纷,人们潜意识里往往认为是医生的问题;一说起医院的回扣,人们往往容易“盯着”医生;一说起“看病难,看病贵”,人们也很容易把其中的责任都归结到医务人员身上等等,这些都是不公正,不客观的社会心态.作为媒体记者,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该冷静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

重视挖掘正面报道,客观全面报道负面事件

正面报道医务人员兢兢业业为广大患者怎么写作,报道先进典型,让社会看到医务人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对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好军医华益慰就让人们见识了一位“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的精神风貌,这与媒体的报道也是分不开的.然而,现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有力弘扬医务界先进典型的正面报道都偏少,而负面报道却屡见不鲜,但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应该把握好“度”,要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胸怀,建设性的开展监督批评报道,尽可能的公正客观.现阶段的媒体在负面报道方面有失偏颇,主要表现在:刻意夸大事实;丑化妖化医务工作人员;断章取义或刻意放大事件中的某一点而忽视其他;报道过于情绪化,语言偏激;新闻消费主义、媚俗主义严重等等,这些都是媒体不专业的表现.媒体要处理好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遵循专业原则,保证报道的客观真实,正面报道要用心挖掘,要做到有血有肉,负面报道做到给双方当事人表达意见的权利,保持报道的平衡性.

大众传媒作为“第三方”,应该公平、公正的为公众呈现医患问题,让受众听到来自各方的声音,以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医患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促成双方的有效沟通,争取彼此的理解和信任,缓解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