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传播学生教育的范畴和方法

点赞:4179 浏览:109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试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找出学者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规律与不足,从而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做一次综述性的归纳.

【关 键 词】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研究范畴研究方法

今年4月,笔者与恩师张瑜烨先生在《当代继续教育》合力发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起点及研究进程》.顺势深入,笔者又试图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找出学者在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中的研究规律与不足,从而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做一次综述性的归纳.分析中,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支撑平台,以1979-2012年为考察时段,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翻阅.笔者首先输入“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关 键 词,结果显示该时段此类研究文章仅有5篇.接着,笔者分别输入“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和“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搜索结果分别显示为8条记录和2条记录(为避免重复计算,此处笔者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剔除在外).随后,笔者再输入“新闻学硕士”和“传播学硕士”,搜索结果显示关于新闻学硕士教育和传播学硕士教育的研究文章分别为5篇和1篇.然后,笔者又分别输入“新闻学博士”和“传播学博士”关 键 词,搜索结果显示,关于新闻学博士教育和传播学博士教育的文章分别为3篇和3篇.最后,笔者又输入“新闻传播学博士”,结果显示关于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文章有1篇.另外,笔者还分别输入“跨文化传播学教育”、“跨文化传播学硕士”和“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生”,检索结果显示没有关于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类的文章.大致可以看出,自1979年至2012年,国内关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文章仅有2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仅为15篇.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范畴

全览我国学者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文献,可以对其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

1.历史性研究

由于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从1961年第一批研究生招生入学到2013年,共走过了52载春秋.因此学者们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关于这一类范畴的研究,共有4篇,分别是《我国新闻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1984)、《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及发展》(1999)、《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2000)、《我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回顾与问题思考》(2009),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温济泽、张玲、金洪海、王芳,四人分别站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段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分阶段、延续性的研究和总结,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2.问题性研究

自2001年研究生扩招实施以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让学界和业界都难以承受,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培养复合型、实践型、国际化的高端新闻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成为了市场需求的主体.因而,关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也相对较多,共有7篇.分别是张俊才的《关于新闻学研究生的对话》(2000)、赵振宇的《试论新闻学博士生的专业动手能力》(2006)、木东的《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谁之过》(2006)、严林的《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2006)、张晓锋、马汇莹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中国社会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圆桌会议综述》(2006)、党苗苗的《当代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困惑与出路》(2008)和胡春阳的《直击中国传播学博士教育困境》(2008).由此可以看出,2006年,是我国学界和业界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问题尤为关注的一年.

3.方法性研究

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也是近十年来大家研究的重点.关于如何处理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定位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理”与“操术”的侧重点问题,如何计划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问题等等也是学者们关注到的问题之一,这种应然性研究共有4篇,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振宇写的《学制缩短,如何培提高新闻学硕士的动手能力》(2007)、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郑竹君写的《新闻学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实践性》(2007)、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更喜写的《建立二元分类教育培养考核评价体制——有关我国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2008)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胡春阳写的《中国传播学博士课程设置的关键问题——以美国为参照系》(2010).这些文章皆从具体的方法论层面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比较与借鉴研究

世界新闻传播教育首先源自欧美,因此,关于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学者们也热衷于从国外寻找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是新时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的论证和落实也以参照西方国家为先例.而由于英国和美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全球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因此,我国学者也多以这两个国家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的参照体系.这类文章共有7篇,分别是陈嬿如的《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色》(2001)、《美国的传播学研究生教育》(2002)、华敏的《从课程设置的内容看美国传播学研究生教育》(2006)、夏建军的《英美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2007)、郜书锴的《国外新闻硕士教育新视点》(2007)、卞地诗的《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对我国媒介人才的培养启示》(2008)以及胡春阳的《美国传播学博士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10).5、学科分类研究

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进行分类研究是研究视角的一次创新.这类研究通常就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领域一个非常细分的类别进行研究,切口小,容易分析透彻,且以小见大,能够较好地就某一个特定话题进行探究.关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分类研究,目前主要有四种分类研究法,第一类是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按照“新闻学”和“传播学”进行分类研究,第二类是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按照“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分类研究,第三类是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按照“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进行分类研究,第四类是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按照“体育类新闻研究生”、“财经类新闻研究生”等进行分类.前两种分类方法因为前面略有论述,此处省去.笔者将重点介绍一下当前学者们对后两种分类方法进行运用的研究现状.

学界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分类研究,起于2006年12月举办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圆桌会议,会上来自国内外新闻院系的50多位知名专家畅所欲言,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的设置问题提出了初步设想.随后复旦大学博士生张晓锋、马汇莹撰写《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中国社会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圆桌会议综述》,将与会人员关于专业硕士设置构想进行书面化记录和总结.2009年国家关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设置论证研究,该论证项目委托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组”.随后,由方洁执笔,郑保卫、雷蔚真、李玉洁一行共同研究,整理出了一份论证报告,即《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情况研究报告——关于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考察与论证(附件二)》.这是我国学者正式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报告形式呈现的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进行分类研究的起点.2010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联手《新闻前哨》杂志社,邀请童兵、郑保卫、徐弘和张昆等人,组织了一次关于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讨论,《新闻前哨》随后在2010年的第10期,推出大型专题策划《专业硕士: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大变局》,刊发两篇文章《实施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构想与思考》、《为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拓宽路径——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期待》,系统地论述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教育问题.遗憾的是,这一年,学者们都将焦点凝聚在了新生事物专业型新闻硕士教育上,而对传统的学术型新闻硕士教育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如何优化升级,则无人触及.

此外,按照跨学科教育的分类法,学界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视阈深入到了体育新闻领域.2001年,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教授郝勤首次对体育新闻学硕士的培养问题提出看法,并发表文章《我国首届体育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的探索》.2009年7月,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谢发平和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系曾兰平合作撰写了一篇文章《对体育新闻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结合体育行业的职业特性以及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培养模式,对体育新闻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靠借鉴.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方法

美国Geia大学的ThomasC.Reeves(1995)在分析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时,提出了一种教育技术研究分类框架.这种框架将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批评性研究、文献分析、混合方法五种.本文以ThomasC.Reeves的理论为依据,以上述28篇文章为蓝本,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统计.具体如图:

从图1可以看出,就研究方法而言,当前学者们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共有15篇相关文章.而定量研究则较少,仅有2篇.批评性研究方法也被运用得相对较多,共有4篇以此类研究方法为主的文章,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和思考.此外,以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章有4篇,主要是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梳理,以及对国外相关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分析.

三、关于对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从整体上看,当前学界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值得业界关注和反思.

从研究主体来看,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进行关注和研究的学者层次呈多元化、年轻化的态势.一批年轻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一些传媒杂志社的记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涉足较多.而新闻传播学界一些重量级人物则关注较少,且其研究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这一领域.这表明,走在我国新闻学界最前端、最顶端的一部分学者,对我国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和现状,并未表示出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导提高研究生质量、培养高端新闻人才的宏观环境下,这种对学术型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忽视将直接导致致力于从事研究工作的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质量的滑坡,最终导致整个新闻学教育在“学理”板块的严重衰落.

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学者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涉及学科发展史、学科本身的结构合理性、学科定位、学科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外同一领域的教育情况.而对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导师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科研项目资源分配、科研资金的筹措及管理甚至整个顶层传媒环境对高端新闻人才的需求与互动等问题则触及较少.然而,真正能影响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恰恰就是这些尚未被研究者们所关注和涉及的部分.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导师自身素质尚未达到要求,没有提供给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研究生们的科研支出只能自掏腰包等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我们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层次.

从发表的时间来看,学界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1999年以后,研究时间呈现两个高峰时段.如图2所示,第一个高峰时段出现在1999年至2002年,这是一个小高峰时段,每年偶尔会出现那么一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文章,尚未形成气候.第二次高峰时段出现在2006年至2010年,讨论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专业硕士的前期论证和试行两个方面.而2003年至2005年和2011年至2012年,学界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处于空窗期.这表明,学界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没有一个定期的、有序的跟踪研究.笔者认为,这种带有惰性的研究,会使每一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数据无法得知.更严重的是,每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所收获的经验和所存在的不足,都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总结和反馈,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被掩藏在扩招后的欣欣向荣之下,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们痛苦,导师们无奈,最终相关各界都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