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住宅建筑与设计理念

点赞:6622 浏览:217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农村住宅是我国9亿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新农村住宅更是当今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较为完整的区域化怎么写作设施,提高农民的居住质量,已成为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首要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下的新农村住宅,也要做到“宜居”,即舒适、合理、省地、节能、节水、节材,这种新农村住宅生态环保化的发展方向和设计趋势,正引起社会的广泛聚焦.

农村住宅正向功能齐全、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

时下,富俗起来的农民常说“小康不小康,主要看住房”.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住宅条件、人居环境,成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强了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和规划管理、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按照集约和节约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要求,加强对旧村改造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怎么写作,提高农村住房的建筑质量.在各方努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的住宅、居住环境均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正在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住宅”发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字,并树立一套科学、系统、健康的住宅理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农业社会的理想社会图景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小农经济、家族式的村庄模式,对现代农村管理和社会转型造成障碍,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今日,我们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农村“节能型住宅”与“文化型住宅”的开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双赢道路.农民住宅建设是一个关键环节,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农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过程,更是一个以改善居住条件为基础,最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创建农民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一个时期,不断会有山区村迁入平原,自然村并入中心村,小村并入大村,部分大村还进而发展成集镇或者小城镇,小城镇则向城市化发展.此时,农民会逐渐从贫瘠山区迁入肥沃平原,从小村庄迁入大城镇,源源不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浪潮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空间运动规律,农民数量会逐步减少,村庄数量也逐步减少.但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即便再经过50年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国依然会有4亿农民,村庄依然是他们的居所,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为艰难的部分.必须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视和加强乡村建设.具体加强乡村建设,应该先成功“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行动之一.农民是中国弱势群体,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乡村建设要获得更多资源,依赖于各级政府能够顺应时怎么发表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制度、财力和才力等各项政府资源.

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这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事业.在遵循“以人为本”和“节能省地”的原则下,生态住宅应该成为农村住宅建设的目标和追求,所谓生态住宅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因此对于生态环保型的农村住宅来说,首先在方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上,更要满足农民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私密性,以及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的需求.住宅在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已有资源,实现农村住宅与农村环境和谐共存.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即自然景观与农村社会文化相融合.

历数以往传统村落存在的诟病

村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又是城乡体系的最末梢.大多数村民是受教育年限较短,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穷人,“才”、“财”双缺.加之农业经济的自然生产过程较长,农户往来稀少,如“一盘散沙”.农民的生存景况和村庄建设状况,极少引起社会关注,对农民和村庄的“注意力短缺”,是当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单个村庄规模都不大,小村不足百人,大村不足万人,但村庄数量多,群体大,全国约有300多万个.这种“小规模、大群体”的村庄,容纳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此,村庄是8亿中国人的福祉所在,也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是农民安身之本,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同时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宅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若干文件,通过政府的“千百工程”和农民危房改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应回避的是,城乡差别仍在加大,农村住房状况与城市住房状况很有差距,农村普遍卫生状况差、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建筑质量低级,一度出现了农民建房难和旧村改造举步维艰的局面,这也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传统村落与当代村落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它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演变过程.风格迥异的村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民俗信息,它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村落是一个以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生活共同体,主要围绕垦荒耕地、打猎捕鱼自然发展而成.当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给传统村落造成了很大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得到解放,大量农业人口奔向城市,许多房屋闲置无用、任其败落,众多珍贵的农村老建筑因年久失修频频倒塌,无人问津.因此,在村落的“建筑空缺”现象下,原有村落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城市型的聚落结构及住房形式不断侵蚀其应有的特色.

多年来,农村住宅建造完全是农民自筹自建的个人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以及放养家禽等,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先富起来的农民首先考虑的是新建住房,但由于村民文化素养的有限和农村建房的无规划性,令房屋功能不全,拼凑、扩建或重建时有发生,出现极大随意性及不稳定性.旧农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厨房与卧室不分、客厅与卧室不分、卫生间设在院内,没有室内供水系统,人畜混杂、空气污浊、卫生条件极差,对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很大制约作用.近年来新建的楼房质量明显提高,摆脱了一些弊病,可也存在用地不够、平面布局不合理、立面处理欠大方、建筑空间利用不足等问题.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农民往往只关注自家住房,却无意或无力参与农村整体环境的营造,多数农宅布局分散、院落空旷,村落占地十分惊人,土地利用率却很低.村庄无规划,建筑无设计,队伍无资质,监管无机构,各类法规、规程、规范、标准等不适宜农村建设,致使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状态.村庄日益外延,空心村比比皆是,既浪费大量土地,又难以配置公用设施,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农村持续健康的发展.目前,农村的危房改建标准也不能满足建房要求,除边缘山区外,市区农村建房大多为原拆原建或人均40㎡,没有考虑结婚及生儿育女的空间发展需求.现在村民少批多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给相关部门的执法带来难度,还给村民建房带来后患.危房改建后增加旧村改造难度,村民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大兴土木,甚至逾越审批规模进行建设,普遍盖到4层或5层,给今后村庄改造带来更大难度.同时,村民无规划性的扩大房屋建造规模,于室内增设生产与排污设施等,给原本狭窄的道路、有限的采光间距、脆弱的基础设施雪上加霜,令建筑住户和周边群众的矛盾日益突出.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结构特征

农村住宅的重要特点是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容,所以农村住宅除了居住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生产特征,它需要在住宅空间周遭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对于新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而是应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要,考虑到农民对新农村住宅的购写能力,以及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

房型好的住宅应体现在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及美观性方面,房型结构、布局要合理化,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上有效分割.农村住宅的室内布局上应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堂屋的面积不易过大,卧室、贮藏室的面积应配置合理,追求生活起居的高标准、高质量,以及保障家庭成员间相互的独立性与私密性.人口多的用户可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分隔出不同功能区域,提高空间利用率,局部空间的设计应尊重农村使用习惯,合理布局开间、进深尺寸,以提高空间效益和使用率.

庭院.居住的舒适不仅来自于室内空间,还有让人们遐想的院落,这在农村非常普遍.庭院是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核心场所.小小的庭院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场所,包括家庭种植、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邻里交往等,同时院子还担当联系各房间的交通功能,以及晾晒衣物、副业生产、休憩纳凉,甚至生态种植等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庭院空间,不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也属于一个集合的公共空间和生产空间,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庭院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巧妙融合,形成富含人情的自然空间.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住宅建筑与设计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生产用房.多数农户家中有可独立对外的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或农具、粮食存放等.

厨房.很多农村传统住房呈现四合院型设计,一般围绕庭院建造堂屋、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尽管各种新能源的开发令农村摆脱了烧柴的岁月,但布局中仍然欠缺对室内二氧化碳及空气污染排放的设计,未来设计重点应更注重住宅卫生和人体健康.

厕所.厕所质量好坏决定住宅质量,现在农村很多厕所还是人畜混合,不卫生也不方便.农村的厕所设计不同于城镇,一方面要求卫生、干净,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冲了之.因为农村需要粪便做肥料或作为一种烧火、做饭、用电的能源,所以农村的厕所是一个重要设计课题,要做到有墙有顶、注意通风、清洁及时.如今农村普遍发展沼气,提高了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使粪便安全用于农田,切断各种病源.

具有模糊功能的空间.现代功能主义讲究纯粹,强调空间功能分区,把住宅中厨房、餐厅、卧室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开,使居住空间井然有序.然而农村生活是丰富的,除了卧室、堂屋、卫生间功能固定以外,很多空间功能模糊,这意味着空间在同一时间可以承载更多活动,并随着居住人员的变动和年龄增长不断变换.每家都有一定的空间,既可以用来储藏物品,又可以做客卧,还可以在孩子长大后当书房用.农村住宅的这一特点,与农村居民多种不同职业变换的现状相适应.所以,农村住宅除了最基本的几间住房,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留出一定的模糊空间,以适应农村居民生活不断变换的需要.

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农宅建筑面积一般不大,但有效使用面积往往远大于城市,同等面积的住宅,农宅厕所一般独立设于院中,其他房间均对堂屋开门,或直接经过院子进入,基本没有内部的交通面积,大大降低建房的经济投资.从当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考量,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治理“散、乱、脏、差”,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农民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居住环境,使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舒心家园”.具体方针有:一竖向齐整.按村庄规划搞建设,无私搭乱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二环境卫生.田边、河边、路边、宅边绿化,垃圾集中存放,及时清运,消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三设施配套.修建村庄主干道,完善给水、排水设施;四布局合理.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新村规划,实施宅基地清理规划,小村并大村和旧村改造;五组织有力.村委组织能为农户提供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怎么写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镇郊区,应当建设一批农民“小康家园”.“小康家园”是“舒心家园”的高级形式,是“舒心家园”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对“舒心家园”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对“小康家园”的要求高于“舒心家园”.村庄布局合理、个性鲜明、美观大方,合自然地形,借山用水,错落有致.同时,农户住宅实用、美观,道路硬化、亮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另外,通村主干公路达到4级以上标准,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村庄和农户庭院有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均实现绿化.此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自来水普遍入户.村庄内有公共厕所,农户普遍会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民俗习惯都有很大差别,况且随着经济社会格局变化,有些村庄要搬迁,有些村庄要精简,有些村庄要扩张,有些村庄要升级,还有一些村庄要整体跃迁为城镇,每一个村庄对未来发展的愿望和建设的要求都不相同.因此,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村庄发展愿景和建设蓝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时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切忌脱离实际,一刀切、一律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当然,还要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每一个村庄都要根据自身区位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风俗习惯,做好本村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把村庄建成农民的最美归宿.新农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精髓

加强新农村住宅规划建设有以下要点.一是要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优先解决没有规划的问题,然后逐步提高标准,既要适当超前,又不能标准过高,既要科学,又不能脱离实际;二是要由农民选择.充分吸取农民意见,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才会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有约束力.要防止“规划规划墙上一挂”,关键是村委会、乡政府,以及县级政府建设、土地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审批庄基申请;四是要突出重点.今后一个时期,大规模扩大住房面已结束,农民建房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因此规划应兼顾拆旧建新,控制和新增宅基地的合法审批;五是规划要适时调整.规划不能多年不变,要随村庄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重大建设事件进行调整,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优秀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对于村容村貌整治具有重要先导作用,对改善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意建设、模仿严重的状况,对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短缺性,因而新农村住宅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齐全,以土地集约使用为宗旨,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留出足够空间.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充斥交融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传统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特色.传统的民居有诸多鲜明的地方特色,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形成秀丽的田园风光,为开发田园风光旅游资源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的新农村住宅体现了生态美观、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因此,新农村建设应从地域性、生态性出发,遵循“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原则,并找出一条既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又适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同时节能、节地、节约资源,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农村建设思路.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产量迅速提高与生产合理化的同时,也消耗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为城市怎么写作的垃圾站、污水厂、电站等,也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降低了乡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手段的日益完善令旅游业蓬勃发展,交通优先的策略带动各地区经济发展,却为传统的村落景观带来负面作用.超尺度的、片面追求便捷的过境交通,把古老村落的景区简单一分为二,令村落中原有的绿地、街巷和广场,变成了晒谷场和停车场.所以医治村落创伤,对村落进行合理有效的更新发展已势在必行.我们既考虑经济、生态,也考虑美学及历史文化,这关联到村落的发展哲学,是乡村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对村落特色、价值及现状重新认识与评价后,需制定全面广泛的村落发展样板或理想模式,它必须为村落内在和外在同步发展起导向作用.比如村落中心的变化和村落边缘的扩展,都必须朝向一个共同点,不能是对城市郊区聚落的粗劣模仿.我国传统民居无论是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都凝聚着历代先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形成了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它们以其独有的建筑语言,形成了当地的景观特色.新农村住宅应延续传统、美观大方的建筑设计风格,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考虑通风、日照、景观等多方面因素,积极采用遮阳形式,考虑空间心理及视觉需求,将功能与美观融会贯通.在外型和细节设计中,汲取当地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和造型元素,采用灰瓦、白墙的色彩基调,门窗、栏杆、檐口等部分选用稍深色调,如此可与自然环境相映生辉.优美柔和的屋脊曲线、富于变化的露台、阳台,使建筑的面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但建筑风格上仍保持农村文化的基本特色,传承的美好一丝未丢.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设计的一种直接有效途径.新农村住宅应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材料质朴、典雅,结合传统建筑方法,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农村住宅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外墙采用新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施工便捷,抗震防水性能好,仅厚200mm的节能墙体,为房间增加了使用面积.尽量把各主要功能空间的面积和尺度加以统一,非常有利于开发农村住宅的配套产品,可有效帮助农村住宅实现定型化、模数化发展.安全耐久、节能舒适、因地制宜,是传统民居高理念、低技术、低成本的节能策略,是一种质朴、广义的生态设计.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对人体舒适程度的测定没有具体数字标准,但冬暖夏凉的感觉却令人惬意.探索和学习传统民居如何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其策略和思路极有价值;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对当今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很有现实意义.搞好乡村建设,是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已成为农民群众衡量党和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疾苦的一项重要指标.把乡村建设好,顺乎民心,必将密切加强党和政府同广大农民的联系,增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焕发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新农村住宅闪耀出

迷人的新时代特色

我们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房型设计多样化.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养殖业、种植业、怎么写作业等多种经济形式,人们对住宅样式的要求也相应多元化.目前,农村家庭大致有4种类型:一是传统农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农业种植、养殖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兼营工商业户家庭,其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种植承包田之外,家庭兼营加工、运输、餐饮等;三是在外务工经商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只有妇女、老幼在家居住,并种植承包田;四是城乡两栖户家庭,主要成员在外有正式职业,在城市有住房,但其在农村的住所一直保留,有的退休后回农村居住.这4种类型的家庭离县城或中心镇越近,传统农户越少其他类型户越多,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调查当地用户的住宅需求,设计方案要因户而异.例如经商户的住宅一般要求住房下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运输户更注重车辆出入的方便性;养殖户则要考虑部分饲料的存放问题等.

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强调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农村职业的不固定性,住宅也应该体现出使用的多面性.一幢房子可以使用20~60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职业会不断变化,因此农村民居的设计也应体现多样化,特别要针对不同家庭结构,设计实用的住宅生活空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庭的演变与更新,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家庭类型,可谓层出不穷.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庄环境整治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坚持农民出钱建房就是一个成功做法.在搞好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投资主要用来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住房和入户设施,则应由农民自己来建设负担,政府只在规划、设计上提供支持与帮助.在各地试点村,村民推选代表组成资金专管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施工监理、统一旧村复垦”的5统一模式.农户自愿从旧村迁出,在新村中住上城里人一样的房子,新农村建设的村体规划、户型设计、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工程验收等问题,由群众讨论、评议、决策,建不建、怎么建、谁来建,一切事项都由群众说了算.政府不强迫、不包办、不,使群众不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各地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村庄,遵循农民意愿和一村一策的原则,推进多种模式的建设试点.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类型有如下几种.一是融入城市型.这些村庄都地处市区周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新村与市区有机融为一体,成为市区新亮点;二是城镇带动型.这些村庄地处城镇镇区或周边,依托城镇,发展优势产业,建设新村;三是中心村落型.按照规划逐步扩大村庄规模,合并周边弱小的自然村,新建区域的基础设施统一配套,民宅统一设计,村庄建设整齐有序.

伴随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节能,各地新农村住宅建设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因此环保、节能成为新住宅发展趋势.在农村社区规划基础上,推广应用最新的农村住宅科技成果,建立、推广符合实际的科技型新农村住宅设计模式,重点开展节能、环保型新农村住宅设计与建设技术示范体系,引领现代农村社区的稳步、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必达愿望.今后要继续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为目标,建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貌,提高新农民素质,为改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而努力工作.同时,在新农村推行“实用、节约、美观”的建设新理念,符合节约型新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