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革

点赞:3696 浏览:95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爆炸席卷了社会各领域.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大数据对于数据处理的理念是要全部数据、要及时有效和揭示相关关系.这些正在引发为学术怎么写作而生的学术期刊的功能变革.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

柴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马婧,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字、方位等各种信息正在被全面数据化,这昭示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处理在理念上发生了三大转变,那就是要全部数据而不是抽样数据,要及时有效而不是绝对精准,要揭示相关关系而不是探究因果关系.[1]这些转变正在快速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商业模式乃至于生活方式.作为以信息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大数据势必引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的根本性变革.而为学术研究怎么写作而生的学术期刊也将会在运行模式、销售方略、功能作用等方面,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性的变化和发展.这些问题已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热议,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传统功能会被全盘废弃,还是承继中有所创新,尚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拟以正在兴起的大数据研究为视角,探讨学术期刊各项功能实现手段、效能发挥的新变化.

一、大数据与学术期刊的引领功能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交流、发布和传播的平台.它的诞生,是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双重推动的结果.如启蒙运动掀起的学术思潮,在古登堡的铅字印刷技术支持下,在17世纪下半叶催生出西方国家最早的学术期刊.而中国现代学术期刊,也是在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和大机器印刷技术引进的背景下产生的.诞生伊始,学术期刊就肩负着引领学术发展的神圣历史使命.学术期刊通过征集、整理、筛选、加工、编辑、发布学术成果,洞察学术发展前沿,呈现学术界优秀研究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领航标.同时,编辑也承担着学术研究的旁观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三重角色.学术期刊提供的学术信息反映并决定着学者的学术研究走向.学术期刊之所以拥有引领学术发展的权威地位,是因其掌握学术发展的数据.然而纸媒时代的学术期刊对于学术信息的筛选加工处理,主要依赖抽样、局部、片面数据,甚至纯粹依赖编辑的经验、推断和价值观去完成.至于编辑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工作历练才能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术研究状况,积极有效地推动学术研究、高屋建瓴地引领学术研究,是由学术期刊社的运行体制、声望影响以及编辑个人学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传统纸媒时代的学术期刊引领功能的发挥和传承,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云计算”技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使得存储和保留学术数据变得既简单又方便.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仍只占全球数据量的1/4,另外3/4的信息则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媒介中.2007年,所有数据中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均为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预计能达到约1.2泽字节,其中非数字数据只占不到2%.[2]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学术界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把囊括所有学科的学术期刊历史出版物进行数据化,从而全社会可获得和使用学术研究所有领域和各层次的全面、完整和系统的数据.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即根据全面的数据预测未来事情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通过对这些学术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展示学术前沿、热点等基本学术动态,继而深入探索学术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规律,最终既可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学术信息,也可为编辑提供筛选、评判稿件学术依据,还可通过重组、扩展、再利用数据,开发学术研究的衍生产品.

传统纸媒时代的学术期刊只能实现宏观领域的学术引领功能.对于读者个体的学术需求认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在技术的支持下,学术期刊可对每个学者或读者的个体需求了如指掌.如电子书阅读器可记录大量关于读者阅读期刊的相关数据,如读者群的构成,读者选择阅读论文的好恶,阅读一页或全文需花费的时间,哪些内容做了笔记或画线强调等这些数据聚合起来将会向期刊展示一些重要信息,如读者的浏览论文时间、研究旨趣等,而这些信息是在传统纸媒时代因过于分散根本无法获取的.根据这些信息,学术期刊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怎么写作,如学者个人专业研究领域的相关动态、研究状况.真正实现学术期刊宏观引领和微观怎么写作的有机结合.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期刊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大数据与学术期刊的交流功能

近现代以来,学术研究不再是个人兴趣,而是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个人孤军奋战的学术模式也逐渐被学术团体取代.学术团体或机构中的学者们通过相互通信、定期集会、交换材料及出版期刊共同激发创造性研究的出现.学术期刊的先天使命就是要为学术研究搭建一个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成果交流平台.传统纸媒时代的学术期刊往往以著名学者为核心,汇聚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相关研究的同道中人共同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学术期刊是展示该学派学术观点洞见的窗口,是学派与学派之间、学派成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法国的年鉴学派,依托《年鉴》,历经三代学术掌门人的共同磨砺,其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得到了历史学界的肯定.又如中国近代以顾颉刚为首的禹贡学派,创办《禹贡》,为那些专攻历史地理的学者找到了精神家园;以傅斯年为首的史料学派凭借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资源,出版历史语言类刊物《集刊》,为所有历史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就.[3]

近年来,“学术研究正从过去的单一领域向全领域方向发展,各学科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相互借鉴,交叉融合,使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多角度、全方位和智能化的特点.学术创新模式、学术研究范式、知识形态、知识获取、知识交流及处理机制的改变,都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环境”.[4]20世纪90年始,学术期刊逐步走向数字化.国内一些技术公司抢先与各家学术期刊达成协议,把所有的期刊论文数字化、网络化,形成了知网、万方等多个学术期刊数据库.很多人误以为学术期刊数据化,就是把纸本期刊改为PDF的网络版.大数据给学术期刊交流功能带来的变革远非如此,大数据促使无障碍、无延迟的跨国界、跨学科学术交流成为现实.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移动设备,以学术资源为核心,搭建吸引所有学者参与的学者在线交流平台.这一平台具有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完全开放、资源共享、检索便捷、无需空间、方便互动等特性.在这个平台上,学者可按需获取全世界范围、全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可随时发布个人成果,建立个人学术空间,可通过学术圈社交平台交换、发布学术信息、展开学术讨论.这都无需考虑时间、场所、经费等这些传统学术会议的必需因素.此外,学者在这个平台上获取的资源将是跨终端的多样化、全媒体资源.如可以缩放的图片、可添加底色的公式、可观看的视频等,这些全新的资源将会给读者带来具有互动性的优质阅读体验.通过元数据标注内容的技术开发出来的著作者身份识别系统(ORCID)、基金来源识别系统(Fundref)、论文版本识别系统(Crosark)等新增技术手段,则可帮助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更加便捷.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心等特性,丰富的互动及个性化门户等功能,可满足互联网学者用户学习、阅读的需求.学术期刊的交流功能将得到最大化发挥.

三、大数据与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

传统纸媒的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功能.各家学术期刊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竞相争取知名作者资源,在选题策划、编校质量方面精益求精,以内容赢得关注,以质量树立品牌.纸媒学术期刊传播的媒介和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邮局订阅、实体书店购写等方式,因而传播的受众主要是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人员,范围极为有限.受众所获取的信息有限,代价却巨大.即使是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盛行的今日,下载大量论文所需的高昂费用也常常会令非包库读者望而却步.学术期刊出版周期漫长,大多是双月刊或者季刊,即使是月刊,从投稿到正式发表的周期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大数据正在推动着各级政府、经济领域、商业模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革.这对于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来说,很多研究成果可能未及发表,就已成为故纸堆.学术研究成为塔里少数学术精英的游戏.学术期刊对于学术成果的推介传播效果究竟如何,主要是依据主观感觉和经验进行模糊判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播决策和刊物定位也往往是不断试错的结果.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传播媒介将多样化,整合化,传播范围全空间化.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各种社交软件等技术平台都已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可把各自所掌握的学术数据,通过以上媒介和相关信息技术整合、融通,实现纸媒学术期刊和网络学术数据库资源同步、多种媒介之间互享互通、期刊传播和读者受众互动共建.如此一来,传统纸媒学术期刊和新媒体实现了内容、网络、终端、怎么写作等全方位的“整融合”.学术资源和期刊结构重组后的学术期刊传播格局,将在数量和种类上呈现几何式递增态势,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路径得以全方位拓展.大数据主张开放、共享数据.学术期刊的传播范围将全空间化.未来学术期刊有可能彻底改变读者付费的传统销售模式,在国家财政支持下,所有学术数据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这有可能改变100多年来形成的学术研究专属于少数学术精英的学术研究专业化、职业化现状.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速度将及时化、全时化,传播效用将最大化.大数据追求时效性,“允许不精确”.全部数据而非样本数据会提高网络数据的容错率,新的对的数据会很快修正乃至淹没旧的错的数据,讲求时效远比苛求准确来得实用.这将彻底颠覆传统学术期刊乃至学术研究遵循的“慢工出细活”的祖训.技术支持下的学术数据将及时、全时为受众怎么写作,学术期刊的整刊定期出版模式,有可能被分篇随时出版模式取代.大数据将使学术研究成果发布取消门槛,无需编辑、随时发布、资源共享,这将有力推动学术研究的整体进程.大数据可将整合后的全体数据提供给受众.读者读取数据的过程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扮演着数据受领者和数据创造者双重角色.学术期刊可主动挖掘、分析这些阅读行为数据,发现并利用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传播的分众化、个性化、精准化,从而实现传播的效用最大化.如搜索引擎可以根据读者的学术论文浏览记录将读者需要的数据排序置前,还可为其推荐所需的最新研究动态信息.大数据时代,基于交互性的传播平台,以及智能的数据库管理,用户的形象被勾勒得更加清晰,且根据兴趣与需求被重新标签化、归类化,这样就提升了品牌形象推广的精准度.[5]

此外,大数据时代传播理念将会转变为“内容、怎么写作并重”.大数据的大量全部、多样混杂特征势必使得人人陷入数据海洋中,如果任由其无序发展,人们获取有效信息会如大海捞针般困难.因此,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要想在众说纷纭中清晰、准确地传播自己的声音,始终注重内容建设、不断完善怎么写作质量将是学术期刊奉行不悖的传播理念.

四、大数据与学术期刊评价功能的变革

作为学术共同体交流沟通的平台,学术期刊为引领学术研究、制定学术规范、解决学术分歧,在最初发展中就形成了同行评议的评价机制.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专业同行学术共同体,通过对论文的学术规范、创新与否、论证完备等方面进行评鉴并针对该学术成果是否应发表给出重要参考意见.从而针对学术成果及其所有者进行价值判断.学术期刊采用的外审匿名评议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定性评价.同行评议能否公正、客观地反映学术成果的真实价值,主要取决于学术研究风气、学者学术水准、国家学术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鉴于同行评议学术成果具有不确定、不全面等先天缺陷,学术界逐渐采用统计论文影响因子、被引率等定量评议的方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还形成了以核心期刊为基础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量化评价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正在成为学术评价的主流形态,定量评价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主要由专业评价机构来承担.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成果,同时自身也将成为被评价的对象.然而,由于模拟数据时代采集的数据样本数量小、种类少,结果导致学术期刊界关于定性或定量评价谁更客观公正争议不断.[6]目前,在更科学、更完善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出台之前,学术成果评价仍然采用同行评议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评价方法.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数据化的网络平台建立之后,学者期盼的“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自己的表达平台,以及对于作为共同体代表参与学术评价活动(比如评奖或评审)的佼佼者的监督平台”也将随之产生.[7]这个平台不但对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还要对全社会成员开放.评价学术成果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专业评价机构,而是包括全体参与评价活动的社会成员.关于学术期刊的评价主体应是专家同行还是评价机构之争也将不证自明.大数据使一切皆可量化,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所言:“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成果的方法首先是“整融合”,包括学术共同体的全体参与者的评价意见、全网引用量、影响因子等各项数据,然后开发特定的工具来管理这些自有或来源于“云”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最重要的是编辑人员要成为统计、分析这些数据的专业人才.由此,基于海量定性评价数据的定量化评价方法,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对学术研究成果作出价值判断,揭示各学科学术研究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作出科学指导和预测.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也将在透明、共享的数据化空间中难以遁形.学术期刊将切实承担起在纸媒时代无法完成的监督创建学术规范的历史使命.学术期刊评价行为的性质也将由目前学术利益、学术资源诸因素干扰下的“权力行为”回归其学术活动的本真状态.

结语

“大数据时代将要释放出的巨大价值使得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改变.”[8]学术期刊界应主动自觉地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学术研究、政策抉择、经济效益、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功能的路径.然而,大数据并不是万能的,如何让数据“发声”,人类的智识和道德判断是合理开发大数据潜力、正确发挥大数据功能的保障.大数据促使相关关系的发现和使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探究因果关系仍将是学术研究的终极动力.追求真理、传播学术仍将是学术期刊秉承的核心价值,学术期刊的引领学术研究,提供交流、传播平台,评价学术成果,监督学术规范的传统功能仍将继续发挥.要实现这些功能的途径、效用方面的重大变革.“在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需要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政府、行业组织及大型出版集团需要建立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9]唯有如此,学术期刊大数据的核聚能才能真正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