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应走协同的共赢之道

点赞:4211 浏览:125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目前,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需要在发展路向上有所调整,而回归本位,切实发挥为我国科技创新怎么写作的社会功能才是其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根本.在协同创新成为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应走协同创新的共赢之道,在助推协同创新的进程中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存在价值.

科技期刊协同创新共赢

朱漪云,江苏大学杂志社编辑;祝俊,江苏大学科技处主任,博士研究生.

一、科技期刊已到必须开创新猷之时

科技期刊以其周期短、承载信息量大的特点成为最有效的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的媒体.它的传播、引导、选择、催化、评价等社会功能更使其已融入科技发展进程,并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因此,即便在现今新兴媒体盛行的媒介化社会,科技期刊的存在价值仍是不可取代的.然而,科技期刊的发展轨迹并非是直线上升的.目前,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的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不能同步的问题尤显突出.《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编朱作言就曾直言:“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体系中突出的短板.”人们对科技期刊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如载文的学术水平不高,国际影响力弱,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流失到国外期刊;载文不但低水平重复,而且学术不端现象严重;学术时效性差,审稿及出版周期长等等,不一而足,并已成为业界共识.与此同时,科技期刊的整体布局也存在“小、散、滥”和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显然,科技期刊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急需寻求突破.

2012年7月30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旨在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的转型升级.[1]从中长期看,通过改制并利用市场这个杠杆自动分流、淘汰、筛选来实现报刊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是必要且可能的.但这都属于外力,作为科技期刊本身是否已到了应该开始积极热身以发挥行动力实行自救的时候呢?毋庸置疑,随着改制进程的推进,必然会有大量期刊遭遇市场淘汰的命运,这意味着前期主办单位对其在编辑人才引进和培养、发展审稿专家队伍和作者队伍、办刊运作成本等方面的财力和智力投入都将付之东流,直接造成社会成本的极大浪费.反观科技期刊的规模,2011年我国出版期刊达9849种,学术期刊仅5800余种.而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5100万,即平均大约1万人只拥有1本科技期刊,并且在当前科研人员的评职称、晋升、项目申请和项目结题等,以及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条件无一不与在期刊上发文数和期刊级别密切相关的现实背景下,显然,期刊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每本科技期刊不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承载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二、回归本位,走协同创新之道

当前,科技期刊面向作者、读者、科研机构、高校等各层各面不断延展功能的同时,其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异化为评定毕业、晋升、结题的实用工具.造成大量作者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发文,而非为科学研究本身;相当多的读者又以发文为目的而成为读者,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循环中,抄袭、一稿多发、捏造数据等学术不端的现象层出不穷.很多科技期刊为收取版面费而逢迎着这种需求,大量劣质文章被刊出.更有少数期刊为跻身核心期刊、EI、SCI等高端平台以抬高身价,采用期刊间互引、删除原稿中引用其他期刊的文献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严重污染了整个学术期刊界和学界的生态环境.这必然是造成科技期刊大而不强,总体学术水准始终徘徊在低水平状态,甚至偏离其初衷并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正视现状,科技期刊理应回归为科技怎么写作、为生产力怎么写作的本位.

科技期刊应走协同的共赢之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科技期刊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2]是加快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2011计划”,[3]旨在突破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显然,为我国科技事业怎么写作而生的科技期刊本身即应是协同创新系统中的一分子.首先,科技期刊是展现知识创新成果的载体,为科技怎么写作的身份使其须以“急科技创新之所急,想科技创新之所想”为己任,对于推动协同创新,科技期刊责无旁贷.其次,从办刊主体看,目前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以高校、各级科研机构、各级行业学会为三大主力,也正是协同创新的主体,这是科技期刊走协同创新之道的天然条件之一.此外,期刊的公益属性体现在它是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第一要务,这也是其存在的价值目标,而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着力点即在如何为科技创新怎么写作,具体到当前的科技发展阶段,则是如何在协同创新中定位并发挥媒介的怎么写作功能.

三、进入协同创新主渠道,实现共赢

虽然我国当前正自上而下如火如荼地推进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范式,但我国的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几乎并未对最新动态作出反应,还固守着原来的办刊思维和模式.

1.疏通思想上的阻滞.2013年4月11日,国家“2011计划”领导小组按照《“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程序要求,[4]公示了专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是从政府层面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举措.显然,其目标是让这14家“协同创新中心”起到龙头示范作用,由点及面地带动全国推进协同创新.但是,是否有好的政策就能无障碍推行呢?近年来,以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结合和资源集成为目的的产学研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还未达到理想状态.究其根源,是各主体还未在意识形态和利益价值的追求上完全达成一致,更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企业要想发挥参与的主导权,增强抗风险能力,须一步步地占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才能达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显然,这不是靠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解决几个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就能实现的问题,只有向我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资源富集之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深层次合作,才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源源不断输入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决胜之道.但目前,并非所有企业都对此有深刻认识,有些企业还不够远视,仅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急于科研短期就能转化成利润.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长期守在塔内,埋头于高深的理论性研究,与生产实践联系的紧密度不够,对经济效益的关注缺乏.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升级,要求各主体间融合更深、辐射面更广.加强沟通,疏通思想上的阻滞的要求则显得尤为迫切.而科技期刊可恰如其分地发挥其传播、交流的功能,组织和打造一个供行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沟通思想和诉求,知己知彼、求同存异的平台.科技期刊可专门开辟一个窗口栏目,引导行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以协同创新为核心选题的论坛,在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交锋中拓宽彼此对该行业、该领域的视野,在不断增进理解和融合的基础上激发、调整合作思路,谋求最佳协同模式.2.有效突破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催生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创新体系的各主体间要展开深度合作,信息对接是基础.从目前来看,这个信息通道并不尽如人意.由各级政府主办的对接会、恳谈会等是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但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成本投入较大,覆盖面较窄,收效并不显著,且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应是便利的互通工具,但目前尚未有成熟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即便是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被人们关注的产学研合作,其网络平台仍由于人力、物力的更新滞后,仅能提供低层次怎么写作,搜索功能弱等原因,大部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几乎成为单纯发布有限信息量的通告栏.因此,各协同主体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显而易见.[5]针对这个难题,科技期刊却可正当其用,它本身就是学术信息、行业信息流通的窗口,软、硬件条件样样成熟,不需额外投入.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缺的不是信息量,而是能最便捷地获得急需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正是科技期刊的长项,它有强大的对知识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加工的能力.不仅仅能实时发布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寻求技术联盟的具体意向等等信息,更可以通过广泛的来稿、问卷调查、采访、跟进反馈等,整理出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提供重要资讯.同时,以行业共性的技术难题为选题策划对象,开辟专栏,引导各研究机构、各企业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互相切磋研究方法,共同技术难题,整合学术资源,形成聚合效应;梳理出各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合作中遇到的共同障碍问题及其有效突破的典型案例,开展案例研究,为构建协同创新联盟的有效模式提供借鉴.显然,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期刊自然就找到了新的着力点,选题策划的指向得到了延伸,更能深入到科技发展的核心地带,以此必然能吸引更多读者和作者的关注.

3.科技期刊应动态调整发展策略.很多科技期刊往往将追求学术性、理论性作为刊物定位层次高的具体体现.因而长期以来都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作为自己着力打造的核心作者队伍.然而,随着企业越来越瞄准高精尖技术,其技术研发团队实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参与到协调创新中的企业更是容易出技术创新成果.所以,科技期刊有必要看重企业里技术研发人员的优势,将他们也作为重点培养的主力作者群,在选用其稿件的同时,通过外审专家的指导、编辑协助他们修改稿件等环节提升他们可能稍显薄弱的理论表达能力,使科技期刊成为培育理论层次、技术水平俱佳的科技人才的园地.“协调创新中心”从事的是行业重大技术科研项目的攻关,实践周期长,科技期刊可策划长期追踪和刊发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使整个行业人员都能实时关注和随时交流、学习,推动协同创新的进程,加快知识成果的转化.

在科技期刊中综合性期刊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性质决定了其办刊易存在涉及的专业面广但难以做得精深的问题.然而,综合性科技期刊却可借助这一角色定位,强化自身优势,立足于为学科交叉、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怎么写作,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不同行业间的立交桥作用,助推跨领域、跨学科的资源整合、深度技术交流和合作进入发展快车道.

此外,科技期刊不能将是否跻身于EI、SCI、CSCD作为办刊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当前,办刊人工作的重心往往是如何提高引用率,如何吸引写论文的读者引用本刊物的文章,并未真正关照刊物能惠及的整个作者面.其实,并非所有的读者阅读刊物的目的都是为发表文章,同时,发表文章也并非是科研人员为发展科技生产力作贡献的唯一途径和终极目标.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发行量必然是彰显其社会价值的重要表征.据一项对31种科技期刊(以北京地区为主)进行的调查,其实际印数平均为3840册,而实际印数是发行量、赠阅量和期刊社留存量的总和,显然,发行量还要小于印数.虽属于小众期刊,但相对于现实的潜在读者数量,科技期刊的发行量较小是毋庸置疑的.[6]如果一些未能在核心数据库占有一席之位的科技期刊更能关注行业在实践生产中的科研最新动态,也即积极呼应国家开展协同创新的号召,是可以有效扩大发行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的.前身是农业机械杂志社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它们以市场为主战场,着力于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扩大读者覆盖面的办刊理念,使其从当初仅办2本涉农期刊、年经营收入100多万元的小型杂志社发展到拥有16刊1报4网、年收入逾两亿元的科技类报刊出版企业,并成为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行业标杆.总之,实实在在地为科技创新怎么写作是科技期刊制定发展策略的根本,具体到当前,即为协同创新怎么写作,走共赢之道便是科技期刊谋求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