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

点赞:11124 浏览:461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对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观念的偏差以及监督体制的缺乏,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师德师风;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5—0122—02

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更是这样,他们培养的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社会上的言行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与教师个人、学生个人有关,更与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紧密相关.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一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键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这反映了国家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期望,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使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教师对自己从事的神圣职业缺乏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放松或淡化了对坚信、正确崇高的职业理想追求,把从事高教职业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工作懈怠,对教育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够,敷衍应付.有的老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数年如一日,没有新观点、新知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本职工作看作是副业,想方设法到校外,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应付了事.

(二)执教重心转移,功利化倾向严重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重视科研,轻视教学.他们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不认真备课,上课也没有任何,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而对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科研成果的归属、著书的名次排列等表现出过分的关注和追求.

(三)学术腐败现象屡有发生

学术成果与教师的职称、工资、待遇和奖励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但目前高校的学术评价都采取简单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和形式主义的操作方法,因此助长了部分教师的浮躁心态和查重风气的滋生.抄袭、窃取他人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把学术当做商品,明码标价,进行钱术交易.

(四)育人意识淡薄,单纯传授知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然而,少数高校教师却将“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技术给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未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基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致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违纪行为置若罔闻,与学生沟通不多,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心.据有关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多或对待学生冷漠;59%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不关心或不太关心;认为与老师感情很深的仅为3%.高校教师将“教书”和“育人”人为割裂开来,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从而阻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五)师表意识淡薄,示范作用降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相对于一般的职业来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还需要具有更高、更自觉的道德信念和更强的典范性与更鲜明的示范性的道德行为.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存在语言不洁、衣装不整、行为不雅等现象,有的教师还存在收受学生礼品、向学生泄漏考试内容、考试送人情分等现象.这些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后果,教师的示范作用大大弱化.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个体提供了大量的选择机会和经济回报,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部分老师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荡,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在看到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及权钱交易等现象,少数老师心理不再平衡,开始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取向.

(二)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重才轻德观念

当前,部分高校在人才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出现了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学历,轻素质”的倾向日益明显.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只重学历和文凭,片面强调论文、课题、专著的数量,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放弃对道德的考核和量化.这种简单数字量化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教师只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三)学校运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

虽然多数高校都针对师德师风问题采取了行动,如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细化师德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条例等,但多数仅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贯彻落实.部门高校虽然贯彻执行了,但与教学相关的规范、条列等相比,缺乏可操作性.在管理体制上,如在职称晋升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将科研项目、获奖成果、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硬性指标,而很少关注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育人状况;在监督机制方面,高校师德建设只讲教育引导,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所以造成有的学校制定的条列、规范仅停留在文字上,而没有付诸行动.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一)认真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最终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处于市场经济下,一定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所以,不仅需要国家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为教师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需要高校本身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条件,尽力做好培训、进修、留学和攻读学位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使教师安心于教育事业.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构建有效、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教师担负着“教书”和“育人”双重任务,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体系,将其标准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优势,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取代“唯科研”的单一化评价体系.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必须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制定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各项政策时,加大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一个利益分配要素.同时,还可以开展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给优秀教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也在学校树立师德师风的典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的监督体制

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停留在文字阶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因此,要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监督,还要发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对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最终使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行动.要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教学科研,在学生中做好表率作用.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学习

师德师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加强研究.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既要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原则等这些普遍性的问题,还要研究某些或某所高校甚至是某个教师所面临的具体性的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来达到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参考的目的.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师风要求和师德规范为切入点进行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建立完整的培训制度并建立培训档案,将这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与内容的教育.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除了高校要提供合理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体制以及健全的监督体制等制度保障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不断丰富自身,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与时俱进,吸收新知识和新成果;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和教育学生的言行.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工程,也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它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本身为我们提供制度保障,又需要高校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薛东平.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教育,2002,(13).

〔2〕宋东颖,李炎.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师风师德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3〕周清湘.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8,(02).

〔4〕刘笠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5〕王炳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