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

点赞:12340 浏览:548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232-01

一当前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前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将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人的各种道德品质无一不是在学前期萌发出来,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家长和老师既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重视对其智力开发,更要加强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独生子女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当前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独生子女的娇宠放纵.不少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了中心人物,三四个成年人围着孩子转,顺从多,宠爱多,教育少.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孤僻,给道德品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逐步实现的,而幼儿期的道德品质教育,则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的说来,都离不开我们通常说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理解.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第一步.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加强幼儿的道德认识,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讲英模的故事,观看电影、录像、演出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会是错的.

情,即道德情感.对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幼儿的行为常常会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而忍不住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喜欢的,他就拒绝做或设法逃避.他喜欢的人(老师或家长)叫他去做,或批评他不该这样做,他会高兴地接受.相反,他不喜欢的人,即使是好好劝说他去做某事,也会越做越反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指的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地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由于幼儿道德意志尤其薄弱,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要求,又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出现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只有将道德实践寓于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渠道变为多渠道.

1.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道理.对于幼儿的过错不能够一味指责,更不能体罚.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更何况幼儿.当幼儿犯错时,成人最好以温和的方式提出来,给幼儿解释他为什么那么做的机会.这样,既保证了幼儿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也给了幼儿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从小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反之,如果小孩犯错,动辄打骂,且经常不避开人,这样往往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也会使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受阻,极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使他们钻牛角尖,知错却不改,这势必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2.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加点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3.榜样示范和集体影响.榜样示范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直观教育形式.榜样示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道德感知要多于抽象的理解,所以老师和家长应做孩子的楷模.在幼儿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受信任的是老师;接触最多,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老师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给幼儿以深刻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幼儿园里,同伴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集体中的好人好事,都是形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4.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1)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为了使教师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点,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有效果检查.

(2)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5.利用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阅读图书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人物行为,来帮助幼儿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合作能力,如故事《三只羊》中,只有团结一致,相互合作才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如:故事《芳芳的草帽》中,芳芳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芳芳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熊》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所以,在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只有幼儿园和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