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报道的新闻框架

点赞:9751 浏览:425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点,考察三类主要的新闻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在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媒体所建构的不同新闻框架.由于角色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媒体对件的报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新闻框架体系,即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

[关 键 词]件 框架理论 媒体角色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件的媒体再现与传播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BB27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结构分化剧烈,诱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因素愈发活跃,件成为常态,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我国传媒的“政府喉舌”身份从未改变,当政府尚未准许开放相关报道领域时,件极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媒体呈现出失语状态.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管控的松动,件的信息传播权逐渐由媒体下放到地方媒体,[1]这为级媒体、非本地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报道件打开了窗口.在越来越频繁的件报道中,由于报道的重点、角度的不同,多元的新闻框架显现出来.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将新闻视为一种对事实的不完整描述,是对真实的重建.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和方向由新闻工作者决定,而新闻报道是构建客观现实的过程,具有转换和传达社会事件的功能.新闻框架即新闻报道主观地“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重组”这些事实的过程,因此,不同的新闻框架对同一报道对象的建构结构可能千差万别.[2]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考察传媒报道件时筛选信息、重建事实、呈现意义的过程,分析由于媒体角色的差异,各新闻媒体如何呈现出不同的件新闻框架.

一、党报党刊:权威框架,态度的再现

党报党刊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对于国内日益增多的件,党报党刊站在政府的立场关注件对社会稳定、对地方乃至政府合法性的影响,报道往往对件做定性的分析,表明政府的态度,注重发挥其党的代言人角色,强化舆论导向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权威新闻框架.

2012年8、9月份,因钓鱼岛问题全国多地出现了抗日游行事件,党报党刊对此的报道基本上是在中国政府的态度框架之内的,即:强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的行径已经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对日方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与愤慨.8月11~19日爆发了第一轮反日游行活动,《人民日报》连续推出报道《中方对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表示强烈》(8.20)、《中国对日本有关言行表示强烈不满》(8.24)和评论《大国崛起新路的信心与定力》(8.22),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并重申和平发展的信心和定力.9月10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后,国内爆发第二轮反日游行活动,《人民日报》加大了钓鱼岛问题的报道力度,几乎每天必报,报道突出我国政府在主权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强调解决争端的措施、批判日本政府的错误行径,一些核心词汇如“固有领土”、“侵犯”、“非法”、“捍卫”等一再出现.这些都在向公众及时传递着权威信息:中国在历史上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形式的购岛行为都是非法的.同时《人民日报》还尽量淡化处理国内民众高涨的反日情绪,针对国内民众游行及期间的打砸抢事件,仅发表一篇评论《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9.18),对汹涌的民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抚慰,呼吁公众理国.《人民日报》对钓鱼岛问题的密集报道注重社会舆论导向,不偏离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避免了舆论失控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体现出党报的权威性与号召力.显然,党报党刊通过连续地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使政府的声音被公众熟知,其报道是政府态度的再现,是一种权威的框架.

二、市场化媒体:告知框架,监督的再现

市场化媒体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喉舌功能,但又不同于党报党刊的代言人角色,它们更多地承担起“中间者”的角色,在经济利益的指引下追求独家、独特、新颖的报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化媒体往往根据受众的接受状态和接受心理来形成对件报道的视角,因此,在报道件时,一方面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另一方面则从受众的利益出发进行新闻话语的架构,以力求及时、真实的报道表明其立场.

对比党报党刊的报道,市场化媒体在迅速报道事件的基础上,在政府态度范围内对件进行了自己的解读.2012年7月28日,因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准备在当地修建的排污设施会对当时民众生活产生影响,江苏启东市数万民众聚集,新华社当天发出数篇最新情况报道,市场化媒体迅速跟进.它们除了引用新华社的通稿告知读者最新情况外,还有不少媒体记者赶到现场发回报道,如《第一财经日报》追踪报道了《启东日企造纸排污事件引发风暴 多名官员被查》(8.8),凸显了事件发展的最新情况;《财经》杂志推出《启东启示》(8.13)的深度报道,文章调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强调是“由于对公众知情权和意见的漠视,启东排海工程遭遇民众的强烈抵制,最终只能选择对环境牺牲更大的无奈结局”.值得一提的是《钱江晚报》发表的社评《启东事件,一场理性的双赢》(7.29),认为当权力甚至领导者个人权威的尊严与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发生冲突时,化解矛盾冲突的良药,不是所谓的官员处置突发事件的技巧,而是看是否能真正读懂民众的诉求,文章将矛头直指政府的错误作为.当然,市场化媒体对件的报道是建立在党报党刊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公开报道的前提之下,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与态度也基本保持一致,但是比较党报党刊的强烈宣传色彩,市场化媒体的出发点是为了传递公众信息,并且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政府进行监督,这一告知框架体现出较强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三、网络媒体:质疑框架,感性的再现随着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微博、微信等技术工具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民众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发布信息,表达观点,而代表社会矛盾激化的件自然成为互联网世界关注的聚焦点.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使网络媒体对件的报道形成了多维的视角,多元的观点、意见与分歧在此汇聚.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件的报道中习惯于在维稳的思路下进行信息控制,非典时期传统媒体的集体失语与信息滞后导致了社会的集体性恐慌.尽管此后政府已然意识到及时准确地公开新闻真相,回应各方质疑是安定民心、维持政府公信力的正确选择,但大部分件发生后,网民最开始都会支持弱势群体,质疑政府行为,网络媒体的报道也更多地扮演着质疑者的角色,在其新闻报道的框架中表现为质疑框架.

网络的多元化使公众有更多渠道了解事件的真相,其对件的报道与传播可以说是“散点,不同的报道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报道和言说事实”,[3]这有助于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2012年7月四川什邡的居民因担心宏达钼铜矿项目导致环境污染引发大量群众集会,各大门户网站在公开报道后第一时间在首页显著位置通告这一信息,如《四川什邡发生群体事件 民众反对钼铜项目》(腾讯网7.3)、《什邡民众建冶炼厂被特警驱散》(BBC中文网 7.3)、《四川什邡不再建钼铜项目 原为震后重建重大产业》(搜狐网 7.3)等等.同时,门户网站还纷纷制作专题,汇集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如新浪新闻首页将《什邡事件的启示》(《环球时报》 7.3)、《重大项目建设决不能绕过百姓》(《半岛都市报》7.6)、《什邡事件:钼铜梦魇》(《中国经营报》 7.7)等报道制作成标题群,形成集合态势,显示出对事件的关注与质疑的立场.此外,微博、博客、网络论坛上网民通过自媒体持续发力,知名作家韩寒相继发表两篇博文《什邡的释放》和《已来的主人翁》声援什邡维权行动,李承鹏亲临现场进行报道,发表博文《一次路西法效应实验:什邡小调查》,无数普通网民通过转发、评论就此事展开激烈讨论.在网民的件传播中,感性的表达方式特别突出,直白的情绪宣泄、讽刺性的网络话语、诉求感情的图片等等,无不彰显出网民的立场.如多张体现什邡事件现场激烈程度的图片在微博、群里疯狂传播,表现出网民的支持态度;“我爸是李刚”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及造句大赛,淋漓尽致地发泄了网民对官员特权现象的强烈不满;温州动车事故中某发言人的“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表态也被网友不断加以改造,成为所谓“高铁体”,折射出民众对事件真相的渴望.

件报道的新闻框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科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由于匿名性的特点,相关未经证实的传言较多,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以及所具备的组织资源,使得它们有能力对件进行深入的挖掘,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全面性,能及时纠正网络信息的不确实之处,对网民的报道形成有益补充.

四、结 语

不同类型的媒体对件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强调政府的态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的再传播过程;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体现了平民视角,倾向于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凸显问题意识,追问政府态度下事件的原来面目.多元的新闻框架具有积极的意义,反映出件的传播空间在不断扩展,弱势群体的公共表达得以实现,但是,这些不同的新闻框架在基本立场上并不具备本质的差异和冲突,一切新闻报道包括不同程度的质疑都是为了更好地怎么写作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注释:

[1]曾庆香、强德华:《论件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

[2]罗亚:《框架竞合:以中国入世报道为例》,《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3]秦志希、芦何秋:《论件中的传媒竞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岳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蒋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李月红: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