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转型思路的

点赞:4363 浏览:123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1世纪我国出版产业呼唤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呼唤高校编辑出版教育的转型.本文针对目前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专业教育转型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编辑出版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 键 词:出版业出版教育转型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已经进入传媒时代、整合时代、“人本”时代、营销时代、工艺时代和品牌时代.21世纪的编辑出版业呼唤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呼唤高校编辑出版教育的转型.

一、明确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定位

编辑出版学要求学生对编辑和出版的各个环节都要能够胜任.因此目前的依托培养模式不适应行业的要求.只懂出版发行,或者只能坐在办公桌上搞文字编辑加工的人不算是出版人才,充其量只是一个出版工作者.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准出版人各个方面的工作能力,而不应该只是依托某个专业,培养某个方面的能力.编辑出版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在学科划分中应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注重塑造文化建设意识

出版产业是一个最有文化的产业,它的第一重任还是传承中华文化,塑造文化品质,建设文化大厦.因此,我们的出版人必须具有很强的文化建设意识,否则,如果失去这个原则作底线,出版人的职业道德感也会减弱,那么就可能会不顾社会效益,完全追求经济效益,会给整个社会文化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出版教育要在这方面大下功夫,任重而道远.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

要在职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核心竞争力是必需的.这要根据学生的潜力、兴趣、资质来塑造,最好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根据学生的资质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比如,不善于交际的学生可以重点培养稿件的编辑加工能力;头脑灵活、思维发散的学生可以重点培养策划能力;善于交际的学生可以重点培养营销和发行能力,以及市场探测和分析能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最好和出版单位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与出版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参与自己的优势环节,强化自己的优势.

四、强化网络编辑能力的培养

20世纪末,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纷纷进驻出版业,网络阅读也随之盛行起来.网络阅读具有5个特点:新颖性、广博性、沟通性、创造性、便捷性.我们要引领时代潮流,必须充分重视网络编辑能力的培养,教学生如何去吸引网民的眼球,但同时要重视文化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对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转型思路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编辑出版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其次,出版法规是出版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在课程讲解时一定要结合时下的案例来讲解,把出版法规融入现实中,能调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敏感性,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如出版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等等.

再者,出版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国外出版.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国外出版巨头的猛烈冲击.

五、合理衔接学校教育和出版实践

在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设置上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要把课程设置与编辑出版相应级别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1]有些院校为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前两年只上基础课,后两年再上专业课.这对建立专业认同感非常不利.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忙着准备考研或者找工作,这时才开设专业课为时已晚,并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如果研究建立这样一种机制,行业普遍认可的出版专业院校,其毕业生可以免于相应级别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将毕业文凭作为登记注册的有效.这样能够强化社会对编辑出版专业的认同度.而这种免考待遇的拥有,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六、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目前核心问题是,真正懂出版的专业教师较少.西方的高校也有办这个专业的,这些国家基本上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教师主要来自于大出版企业且是有长期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高校编辑出版教师大多是从各个相关学科的教师中挖进来的,但是一部分老师对出版行业接触的并不多,因此所讲课程与出版完全脱离了关系.

从出版社聘请高级出版人才的尝试也正在进行,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目前的师资政策存在问题,去大学教书,一般要有博士学位,这是个硬性规定.所以,要引进一些出版人才很难,即使是编审,也很难当上大学教授,因为一般情况下很难调进高校.这些政策限制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而出版教育没有出版实干人才的参与,是很难搞好的.

另外,可以将业内著名的出版家和经理人联络起来,推荐他们走进大学出版专业的课堂,将合适的人才推荐为大学的教授,培养专业教师.可以组织高校的教师与行业的专家共同编写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教材,参与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2]

七、完善教材建设工作

目前我国出版教育尚没有一套权威性的教材,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教材基本已经过时,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差别很大.有些学校自己编教材给学生用,这只能是一时之策,这类教材毕竟权威性不够.另外,我觉得可以使用一些外版的教科书,借鉴使用.如《编辑人的世界》、《图书业》等,我认为都是很好的教材.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教材建设可能会跟不上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授课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比如,《编辑心理学》这门课,在讲解时可以结合实际出版工作,教学生如何沟通读者、联系作者、团结协调同事,以及如何处理在编辑出版具体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如,怎样沟通照排公司、怎样利用好印刷厂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是出版实践出身,而且有实干经验,不只是在教心理学,而更是在教学生一些出版交际技巧.[3]

结语

综观我国出版业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诸多启示.而分析我国出版教育现状,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和业界的差距,有助于我们从缺陷入手去改变现状.但是我们要处理好出版经济与出版教育的关系,不可以本末倒置.我们的编辑出版教育应该主动地去寻求引导出版经济、政治等其他上层建筑的走向,而不是成为对经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如果缺乏辩证的眼光,将会使出版教育成为出版经济的“奴婢”,将会对整个民族文化甚至整个民族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大编辑”、“大出版”的培养理念和宏观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