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在初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点赞:9346 浏览:351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初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8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给予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分析两组初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两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评估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95.50%)显著高于对照组传统母婴护理模式(7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等指标上也明显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初产妇(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明显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产科初产妇护理工作中推广.关 键 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护理;满意度;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在初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新生儿护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产后,所有的护理工作均在产妇床旁完成的护理模式称为母婴床旁护理,该护理模式顺应了产妇及家属的身心需求,有利于母婴健康,有利于提升对护理的满意度,能更好体现出人文关怀[1].与以往传统护理模式不同,实施专人负责制,对产妇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本次研究针对产科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分娩初产妇共计8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0例,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实验组初产妇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为(26.5±7.4)岁,产周为34.4~40.2w,平均(37.2±11.4)w;对照组初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为(27.3±7.1)岁,产周为33.6~38.6w,平均(36.3±11.5)w.在实验组产妇中,有252例顺产,148例为剖宫产;对照组产妇顺产249例,剖宫产151例.两组产妇经过产前检查,身体状况良好,均为单胎,胎儿发育状况正常,生产过程顺利.经过统计学方法比较,患者上述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母婴床旁护理自产妇和婴儿转入病房后,责任护士对母婴进行一对一护理,产妇及家属积极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责任护士对新生儿护理技术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及演示,直至产妇及其家属完全理解并且产妇可以熟练操作[2].其具体内容包括保健,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合理营养补充,适当运动,以及对婴儿进行床旁沐浴、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床旁抚触.经常与产妇聊天以了解其心理动态、缓解紧张情绪,使产妇保持良好心态.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即母婴同室,但产妇及家属不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全部由护士在婴儿室完成.对产妇的产后心理疏导、新生儿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是由责任护士在产妇产后住院期间以集体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

1.3评价标准问卷调查各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医务人员对各项内容作出评估.问卷内容包括责任护士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保健、营养状况及活动状况、正确的婴儿护理、产妇心理状态5项,每项20分.问卷评分标准[3]为:满分100分,根据产妇反馈及医生评价,各项总和>90分为优秀(非常满意),70~89分为良好(满意),<70分视为不合格(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满意率以及不同护理模式下初产妇技能的合格率,满意标准与合格标准为得分优秀与良好产妇总和.同时,评价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能力的掌握情况[4].

1.4统学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比较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95.50%)高于对照组传统母婴护理模式(79.75%),差异显著(χ2等于21.309,P<0.01).

2.2两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评估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为92.00%,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82.00%(χ2等于5.703,P<0.01).实验组初产妇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护理技能掌握情况也明显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初产妇(均P<0.01,见表1.


3讨论

初产妇在所有产妇中占有大部分比例,由于是首次生产,产妇相对缺乏生产经验,因此,对于初产妇的护理就应当更加细致.目前,临床上逐渐普及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改变了以往由护士在医院专门的婴儿室对婴儿进行的护理措施,一切工作均是要求产妇及其家属与专人责任制的护士共同参与完成.床旁护理还包括对疾病筛查,产妇的产后心理疏导以及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经常性进行针对母婴个体的健康教育等方面.不但消除了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担心等心理,还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让更多产妇及家属满意[5].同时增加母婴接触时间,也有利于初产妇心理的调节,更好地体现了产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使得初产妇在专人的指导帮助下,更高效率地学习到对新生儿护理方法,建立对新生儿护理的信心,掌握相关技能.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更具人性化,能在产后对产妇从生理和心理上进行安慰,有助于产妇建立对自身及婴儿护理的信心.且实验组初产妇对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能有效帮助初产妇进入婴儿哺乳等产后角色,同时显著规范初产妇的护理技能,通过正确的操作,维护产妇及婴儿的健康.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明显提高了产妇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更有利于初产妇适应母亲的角色,并提高初产妇对婴儿护理能力,值得在产科护理工作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