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抗战刊物《文丛》

点赞:25548 浏览:1177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936年,上海文学期刊曾经出现过一个暂时繁荣的景象.其中不少著名的文学期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迄今还在人们的记忆中留有印象,如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孟十还主编的《作家》、黄源主编的《译文》及黎烈文主编的《中流》等等.但是,到了1936年底,不少进步期刊相继被国民党当局查禁,文坛又变得冷清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文艺界.

面对着反动统治的迫害和扼杀,靳以不畏,在巴金的大力赞助下,于第二年3月,在《文季月刊》被迫停刊三个月后,又创办了一种大型纯文学月刊《文丛》.该刊每卷六期,由文季社发行,文化生活出版社经售.从形式上看,《文丛》和靳以以往主编的《文学季刊》《文季月刊》的大开本不同,是二十五开本,和《水星》相似.《水星》是薄薄的一本,而《文丛》则有200余页,16万字;但从内容上看,却和其以往主编的期刊一样,一如既往地坚持其战斗的、面向现实的编辑方针.

《文丛》创刊号于1937年3月15日和读者见面,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张天翼和肖乾的两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有端木蕻良、刘白羽、艾芜、鲁彦和靳以的共六篇;另有何其芳、肖呤(肖红)的诗;沙汀、李文田、李霁野等人的散文及巴金的关于《家》的创作谈.从第二期开始,原定创刊号上开始连载的曹禺的话剧《原野》,因原稿脱期而于这期开始连载.在《文丛》上发表作品的,还有茅盾、沈从文、聂绀弩等.

靳以在主编《文丛》时,十分重视新人新作.1932年在山西参加左联的姚青苗,其第一篇小说《涛》,由芦焚(师陀)介绍给靳以.《涛》是描写监狱生活的.一个革命青年小俞在深夜临刑时误穿了同室一难友的鞋子而将自己的鞋子留了下来,这个青年穿着牺牲的战友的鞋子,由物及人,非常想念这个已被敌人杀害的同志.靳以看了很感动,就把它发表在1937年的《文丛》8月号上.署名王珂.正如巴金所说:“今天不少有成就的中年作家大都在他(靳以)那些有独特风格的刊物上发表过最初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得到他的帮助.像曹禺、荒煤等同志都是通过靳以主编的刊物而崭露头角的.”


《文丛》在上海出至第一卷第五期后,由于沪战发生,第六期在上海排版后难以出版.1938年初,靳以和巴金经香港到广州后,第六期的《文丛》才在广州和读者见面.

报刊是时代的镜子.靳以在各个时期编辑出版的文学期刊,都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时代感.阅读他编辑的刊物,总能让人感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其原因就是靳以始终把报刊视为时代的镜子,正视现实、面向生活.《文丛》迁到广州后,为适应非常时期,从第二卷开始,靳以把它从月刊改为纯文艺半月刊,版面由原来的二十五开本改为十六开本.内容方面除原有的小说、诗歌、论文、戏剧、散文外又增加了日记、通讯、报告、速写等易于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的文学形式.

为什么会作出这样重大的改革?靳以自己有过明确的表白,因为“第一声神圣的抗战炮火,揭示了我们全民族对强敌侵略抵抗的决心,就情势来看我们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所以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在这伟大的时期中,把原来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能和时代相吻合.”因此,作为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文丛》从形式到内容就能更快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和历史风貌.

全面抗战开始之后,不仅生活极不安定、工作条件也很差,而且还要受到战火的威胁、敌机的骚扰.靳以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创办刊物的.由于人手少,从组稿、审稿、改稿、直至发稿、跑印刷厂、校对甚至发行工作,几乎样样都要自己动手.尽管如此,改版之后的《文丛》,仍能每期保持很高的质量,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巴金的《火》、荃麟的《海塘上》、芦焚的《无名字》都是在这时期的《文丛》上发表的.

鲜为人知的抗战刊物《文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期刊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在当时创办进步报刊,一方面要受到经济上的压力,一方面又要受到反动统治政治上的迫害.特别是左翼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恐惧,他们颁布的“出版法”,制定各种审查条件、密令,残酷地大兴“文字狱”.1931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查禁书刊228种,1934年查禁文艺书刊149种,到了1936年,又查禁各类社会科学书刊676种.继《文季月刊》于1936年12月被查禁后,到了1939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又查禁书刊961种,其中,《文丛》于5月第三次被查禁,罪名是“触犯审查标准”.由此可以想见,在旧中国创办进步报刊之困难.

“八·一三”战事爆发后,大型刊物已适应不了战时的需要,上海的大型期刊相继停刊.为了使文艺期刊积极配合全民抗战的需要,有必要马上办起一个能迅速传播作家声音的、战斗的、小型的文艺刊物,在茅盾、雪峰、巴金等倡议下,在征得《文字》《中流》《文丛》《译文》四个刊物的主编——王统照、黎烈文、靳以和黄源的同意后,1939年8月25日,由四家刊物联合主办的《呐喊》周刊在上海和读者见面了.

(责编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