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应用

点赞:21560 浏览:956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儿科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在住院时期的焦虑度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4.08%(/49)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49);两组患儿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 键 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儿科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差,并且当患儿正处于生命微弱时期,部分患儿的疾病发病比较急,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此,必须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了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儿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儿科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儿科护士有24名,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主管3名,护理师8名,护士13名;本科有7名,大专有5名,中专有2名.随其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患儿有29例,女患儿有20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为(3.75±2.25)岁;观察组: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3例,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为(3.56±2.1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49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并且对护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1.2.2观察组49例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①由于在儿科护理中,输液一次成功的静脉穿刺能够减少小儿痛苦以及降低家属焦虑心理,因此,在对护理进行专业培训时,从而正确掌握不同大小血管的穿刺等.②加强与患儿的有效沟通,因为陌生的环境容易导致患儿产生不良情绪,并且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等,因此,在护理中应耐心以及主动的与患儿沟通等.③在患儿治疗期间,像输液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以存于患儿自带玩具进行娱乐,给与一定的鼓励,充满信心的接受治疗.④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指导.由于患儿生病,与家属做好沟通以及交流,取得家属的信任等,耐心对家属对治疗过程进行解释,及时给予鼓励.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落实三查七对,确保患儿用药以及仪器的使用安全.⑥加强安全宣教,由于小儿自身好动以及好奇心,容易发生碰撞、摔伤或者烫伤,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加强安全教育.⑦在护理排班中,实施弹性排班制,减少由于分配不均带来的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对所有家属进行SDS以及SAS量表进行心理焦虑程度的评分,记录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自制调查量表对护理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采用%表示,SDS以及SAS量表评分均采用x±s表示,分别采用x2、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儿科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护理中儿童的的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自控能力弱,这样一来,就给护理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风险[2,3].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式护理.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最终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性.

据相关文献报道[4],儿科风险隐患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差,加上患儿病情较复杂,难以准确的将自身病情以及自身感受表述出来,若再遇到护理水平差的人员,就极大的延误了患儿的治疗时机,相应的增加了医患事件的纠纷.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医院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将相关对策落实到位,就直接的使护理质量降低.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降低护患风险,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够准确了解患儿病情以及相关转归情况,使家属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有效较低其焦虑心理.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