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的探究

点赞:12183 浏览:474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哲学家和古希腊哲学家就已认识到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大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多、更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与人们内心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利用古典音乐来调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音乐的生理与心理功效,其次介绍音乐审美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后对古典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关 键 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古典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钢琴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的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13-2.5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比较关注,他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除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更普遍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只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而这一群体人数更为庞大.调查显示,大学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占55%左右,而这一现象已呈现蔓延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音乐是主体人的心灵的语言,情感的形式.音乐语言、音乐艺术的情绪性、情感性,使音乐成为人的情绪活动的重要领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哲学家和古希腊哲学家就已认识到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功效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生理学上看,音乐是与语言及其他声音既相似而又大不相同的特殊信息,其要素是曲调、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节奏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例如呼吸速度、运动速度、心率等.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和脉搏的速度、血压、皮肤电位反应、肌肉电位和运动反应、内分泌和体内生化物质以及脑电波等等.当优美的音乐声波经过听觉器官转换成生物电信号作用于大脑时,会提高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促进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

从心理学上看,音乐是情感的流露.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是经过对情绪的影响而实现的.简言之就是音乐可直接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是一种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特殊手段.SKlanger说:“我们用音乐去改变我们的主观体验并恢复人格的稳定性.”音乐心理治疗正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力,通过音乐来改变人的情绪,最终改变人的认知.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治疗师会大量使用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情绪体验,帮助他尽可能地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现代社会,在校大学生会面对许多新的挑战,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面临的心理困惑也越来越多,一些人可能出现恐惧、悲观、自卑、绝望等心理,由此产生烦躁、愤怒、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情绪如长期得不到化解,就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倾听音乐,可以说是忙碌的现代人自我心理调适的好方法.

大学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群体,能够透过问题看本质,具有探索精神.因此大学生音乐审美的活动中反应出对其审美对象有着独特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大学生选择的审美对象与其文化层次、学习生活、个人兴趣及社会失常密切相关.目前的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多以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和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为主,而大学生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站在时尚的最前沿,对流行的实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们也倾向于对流行音乐进行审美.通俗音乐以其本身的特性和感染力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审美对象.众所周知,现在充斥于市场上的通俗音乐良莠不齐,大学生为了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会出现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心理偏差.由此可见,大学生审美要求的高尚性与审美实践的粗俗性相矛盾,这也可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处于二律背反状态.在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强调音乐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运用音乐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已被很多学者所认可.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教育实践主要围绕“情”和“美”,着眼于“情感化”和“审美化”.音乐欣赏不仅可以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完善心理,还可以全面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有效地提升欣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这对正处于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健全心理机制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同类型钢琴曲所产生的心理效应

音乐欣赏是大学生调节心理情绪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音乐创作或表演,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供人们欣赏,如果没有音乐欣赏这个环节,它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音乐作品作为审美的客体是人们从事欣赏活动的基础,但是它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同作品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相同作品欣赏的反应也未必一致.欣赏者有其主体性的意识活动,可以通过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和审美信息的选择给自身以影响,从而调适自己的心理状况.音乐欣赏的本质应该是欣赏者用审美的眼光而非技术的、实用的眼光去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并达到体验和谐、美好的目的.因此,音乐欣赏活动不能仅停留在音乐作品背景描述、音乐家介绍和作品曲式结构分析上,而应该关注音乐欣赏是为了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的本质.

引起快乐的情绪.德沃夏克创作的《幽默曲》.这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是捷克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1894年夏天,德沃夏克回到波希米亚维索卡花园度检测,从繁华喧闹、高楼林立的纽约城,突然回到故乡这样一个风景如画、幽静清新的田园环境,使他的心情感到异常舒畅.于是,他写下了八首幽默曲,编成一部曲集,这些甜美、轻松、幽默、愉快的小曲,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安谧、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愉快心绪,其中第七首最受人们喜爱,流传也最广.这首钢琴曲从曲名上来看,就能够看出它的主要情绪即“幽默”,幽默带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和愉快的,听着这首旋律具有舞蹈性质、节奏轻盈美妙,风格别致的曲子,能够对情绪不愉悦的大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使其心情得到舒缓和放松.

引起激动、热情亢奋的情绪.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这首《革命练习曲》.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等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噩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等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

引起悲伤的情绪.贝多芬创作的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Sonata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能够舒缓情绪的音乐.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六月船歌》.钢琴组曲《四季》是柴科夫斯基因为约稿而创作的.1875年,圣彼得堡著名的出版商别尔纳尔特邀请柴科夫斯基,每月为杂志写一首与该月份有关的钢琴曲.他一共写下了十首短曲,只有在写六月和十一月的时候,因为没有创作灵感而搁浅.于是他用《船歌》替代六月,用《在马车上》作为十一月.这两曲成为这十二首中最著名的两首.船歌是一种古老的音乐表现方式,最早是威尼斯人在贡多拉小船上挑逗岸上漂亮女人的曲调,所以其节奏有一定的性感.奥芬巴哈轻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有一段船歌,就是描绘霍夫曼和他的情人坐在贡多拉小船上荡漾在威尼斯运河上的浪漫情景.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创作灵感则是来自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走到岸边――那里的波浪啊,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神秘而忧郁的星辰,将在我们头上闪耀.”在《六月船歌》里,俄罗斯的某条河流在柴可夫斯基平缓的节拍里流淌,俄罗斯特有的平底船在悠长的水波里缓缓的划行,远处,辽阔平坦的土地在湛蓝的天空下袒露着黝黑的胸膛,从它那厚实的身躯里传来悠远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六月的阳光洒在轻轻荡漾的水波上,略显忧郁的旋律渐渐明朗,平坦的河岸上,伴了阵阵的花香,飘来两个俄罗斯姑娘柔美的歌声“我们来到岸边等”.于是,划船的小伙子们也唱起了粗犷、豪放的俄罗斯民歌.河水仍在流淌,还是那么悠长、那么缓慢.岸边的繁花远去了,姑娘的歌声也远去了,船夫们慢慢地划着船桨,平底船渐渐消逝在水天一色的远处.只有水波在六月的阳光下轻轻荡漾.柴可夫斯基就这样把优美辽远的俄罗斯印象留在这首永恒的船歌里.

音乐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产生直接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心理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心理健康功能,开设相关课程,可结合音乐欣赏与心理健康教育,围绕与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主题,如自我认识、个性培养、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音乐去了解自我、探索自我、调适自我,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用于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音乐作品必须具有对某种心理问题的作用机制,或者具有激发和培育大学生某种心理素质的功能.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能够使人精神振奋,施光南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烦躁等.而对于大学生,也要锻炼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经常选择聆听一些适宜的音乐,维持身心相对而持久的平衡,把这种音乐调节心理健康的方式迁移到生活中,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卫平.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4-01

[2]王纯,周正猷.论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调节中的作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

[3]于威.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05-01

[作者简介]段艳梅(1962-):女,吉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