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新闻的

点赞:12074 浏览:551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传统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是建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所有的传播行为的约束和道德规范都是从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角度出发,缺乏自然角度的思考.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从人类生存的长远利益思考,传统新闻的建构应当而且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转换角度,弱化人类中心的色彩,可以适当添加“非人类中心说”的条款来完善内容.

【关 键 词】新闻报道道德规范非人类中心说

道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作为新闻也应当定位于弘扬基本的社会道义,维护社会正义,揭露和鞭挞社会丑恶,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取向.

德裔美籍学家汉斯约纳斯认为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人,其行为的性质比之以往已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前现代科技时代的人,其行为只可能在一定的程度福或贻害于他人和社会,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行为对大自然造成的影响乃至创伤,尚处于大自然能够消化、承受和自我修复的范围和程度之内,以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人的行为,则具有“足以导致人类的毁灭并毁灭整个大自然生物圈”的性质.”①人类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学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中产生,其建构的基础由“人类中心说”转换为“非人类中心说”,即强调在建构中不再以人类的利弊得失,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为衡量的核心标准.这种新的建构视角能够使得人类摆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爱护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向自然索取无度.

这种新的思考角度对于灾难性报道完善的启示重大.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加速,付出的是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巨大代价,人们看到是一些短视的蝇头小利,却忽略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正如公益广告中所说的“人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样有助于人类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可以说,中国传统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是建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所有的传播行为的约束和道德规范都是从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角度出发,缺乏从自然角度的思考.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从人类生存的长远利益思考,传统新闻的建构应当而且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转换角度,弱化人类中心的色彩,可以适当添加“非人类中心说”的条款来完善内容.因为灾难事件,特别是一些人为的灾难事件,无疑是突出环境重要性的绝佳契机.但是遗憾的是,从当前的灾难新闻报道实践来看,媒体还没有担当起这个延续人类生存的责任.比如在中,媒体完全可以在这样的时机中加强一些公益性宣传,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环境,此时的宣传可以让这种理念的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传播范围更大,而且更加深入人心.

对完善新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从报道来看,媒体在此方面还有待改善.地震的发生虽然属于人力控制范围之外,但是随着救援工作的开展,许多人为造成的灾难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闽江上游众多水库在地震后所形成的堰塞湖开挖救援工作,新闻媒体只是专注于对事实本身的报道,却没有深挖这种灾难背后的人为原因.《新周刊》主编徐刚在评论媒体对的报道时这样说:“在全国所有水库中,病险水库有3万多座,占到了水库总数的1/3,可以说,这是人类自己在身边埋下的,人类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媒体在灾难性报道实践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扭曲了新闻的建构规则.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其在灾难新闻报道的政策方面也发生了转变.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后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②.”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了保障境外记者采访自由的“国务院477号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国人大修改《突发事件处置条例》,删除“媒体不得擅自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报道”的条款.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可以说,这些政策和制度的颁布是政府基于新闻规律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所做的调整.这些政策的明确颁布无疑有助于新闻的建构.但是,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国家可以给新闻的建构提供更多的保障.

首先,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实践呼吁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新闻法规可以看成是新闻的一种条文形式,它与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都属于范畴,只不过法律是一种底线,而道德则是一种理想和信念.底线的确定可以使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实践在一种最低保障之下运行,不会出现太多的混乱局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强化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必须使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员和新闻事业本身依法办事,按新闻规律办事③”,灾难性新闻报道也是如此.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有关灾难性报道的法规规范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这样无疑非常不利于新闻实践.将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相关要求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一方面可对新闻媒体的实践进行规范约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对新闻媒体的监督管理更加规范,有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正如学者顾理平在其著作中指出,“新闻立法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要求”,④新闻法规的制定对于厘清媒体责任,树立媒体公信力,强化媒体监督管理方面意义重大.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相关法律一旦出台,媒体有了自己的准确定位,对新闻的建构是一种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媒体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监控.灾难事件报道应当同样置于相关管理组织的监督之下.当然,强调的监督并不是说管理组织干涉新闻媒体的报道自由,而是在尊重新闻规律和公民知情权的前提下,加强对媒体不规范行为的监管.当前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失范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管理组织对媒介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小错得过且过,不愿意追究,使得一些不正之风才越演越烈.管理部门应当重视灾难性报道中的失范行为,对此进行严肃查处.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他社会组织产生各种联系,共同为社会发展努力.新闻媒介应当建立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灾难报道新闻建构中也应当重视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加入到新闻的建构中来.

首先,学术界应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对灾难性报道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以完善新闻理论体系.比如针对新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发挥的作用这一新情况,学术界可以从新闻规律出发,探讨新媒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与媒体沟通交流,让理论研究不只局囿于学术的殿堂,而是能够真正地运用于实际.

其次,要加强对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教育,使他们知道在以后的灾难事件报道中应当遵循上面的规范.同时,也要在高等教育中强调新闻的作用.

国外一直强调新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乔福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人们希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记者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工作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⑤美国南加州大学迈克帕克教授则就新闻作品的问题给出了具体标准:“我们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和离院的最后一课就是学习并懂得:确保你的作品陈述事实、准确、真实、公平和富有同情心⑥.”

而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新闻则还不是新闻教育的重点,我们可以从右边的图表中看到新闻在大学教育中遭遇的尴尬位置.

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教育对于新闻工作者新闻的塑造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些准新闻工作者在以后的新闻实践中会经常忽略恪守规则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中应当强化新闻教育,从准新闻工作者的学生时怎样写起,教育他们在以后的新闻实践包括灾难性报道中恪守准则.

从这次意义上说,媒体灾难事件报道的体系应当适当转换视角,将目光放到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上,在真实还原已经发生的灾难的同时,还必须深挖灾难背后的人为因素,履行监视环境的职责;加强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比如增加许多公益性宣传以达到对人们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