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点赞:28535 浏览:1319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190-01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量也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小学音乐,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正以她日益崭新的面貌,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音乐教育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应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而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和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段,它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本就不堪重负的学生来说,把整节课都用来掌握音乐知识、技能这种完全背离基础音乐教育目的、繁复枯燥、周而复始的技能操练,怎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情感的基础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旧的音乐课堂就要创新,要大胆改革.但我们不仅要“敢创新”还要“会创新”,不是说要创新,就把以前的基础教育全部推翻,创新的音乐课被错误地理解为“玩”一样的课.

2创新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没有“传承”何以创新?如果让一个既不认识也唱不准乐谱的学生创作一段短小的旋律,他能做到吗?问题是“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法应该废止.那些并非经常使用的知识信息,不要强塞给学生,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这些基础知识换个方式来学习,要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要转变教学形式,首先要解决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问题,变“教书匠”为设计师,总导演、合作伙伴.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

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既然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得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是复杂多变的,即有上进心、自信心,也有自尊心、羞耻心,还有自卑感、疑惧感等,不同阶段这些心理状态暗示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如何让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要营造、自由争论的学习环境,以促使学习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1上课场地的改变.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桌子,椅子,我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子一样一起唱唱、跳跳.在讲授知识时与他们用商量的语气,共同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让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成为他们的朋友、合作伙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像与创造的环境,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

3.2在课上,纠错奖励法.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精神呢?上课故意让学生找错,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3.3主动参与、灵活创新.在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方面,应强调“我们不要单纯地讲解什么是声音,什么是节奏等.”因为声音应先于符号,把音乐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孩子们,而不是让他们孤立地毫无联系地理解音乐的要素.因为儿童不具备像成年人那样孤立地,毫无联系地理解事物的能力.把那些枯燥的定义,符号融会于音乐之中,让儿童自发的体验音乐,并找到音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他们会打开一个未知的,我们成年人不能想像的通道.

3.4在节奏训练中,做到启发引导.不要强迫孩子们接受对他们天性缺乏任何意义的节奏模式,而是启发他们自发的自由的拍打他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节奏.可以把节奏编成歌谣、故事,这样枯燥的训练就变得非常有趣了.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把歌唱、律动、舞蹈、创编等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那么音乐教学就不再围绕单纯技能来进行,而是调动一切手段去实现音乐素质的培养,这同时又是一个引导学生获得有关音乐经验以及进行经验重组的过程.

总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