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行为的心理学

点赞:14643 浏览:668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拖延是个体自愿选择的一种非理性的逃避行为,它不仅直接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会破坏个体的心理平衡,加重当事人的内心焦虑感和内疚自责,进而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拖延行为是意志薄弱表现,其产生既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但更多也是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内部的原因,克服拖延行为应从端正认识、及早行动和自我奖励等方面着手.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个体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拖延行为任务性质个体差异

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今天,拖延却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工作、生活习惯.有研究报告发现,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视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拖延行为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相反其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和事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性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


一、拖延的含义分析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forwarduntiltomorrow).在今天看来,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从正性方面来说,有时人们选择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即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可见,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马上行动是更加理性、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逃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而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是个体出于某种考虑而做出的自愿选择.其次,拖延行为具有明显的逃避性,拖延者不愿意马上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逃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不同,而是强迫自己尽量不去着手某件事情,或者找各种理由逃避某项工作的开始.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选择拖延的个体不是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等到其非完成不可的最后一刻才着手进行,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只是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理性行为.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又称长期拖延,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这种特质拖延的个体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伴随有更多的拖延行为;而状态拖延是指个体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

也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希望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焦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拖延行为既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也不是个体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出了问题,事实上,一些拖延者对时间估计的能力并不逊于常人,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仅选择了其中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那为什么明知选择这件事情会造成不利后果却不去选择其他事情呢?原因是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个体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厌恶需要着手进行的某项任务或工作.众所周知,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就像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一样.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事情,人们往往倾向于回避,如果实在无法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这种情况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人们是现实而功利的,对眼前利益的关注可能远远超过对未来幸福的关注,因为后者的实现尚不确定,有着太多的变数.

(二)个体差异

任务性质是导致拖延行为产生的情境因素,但拖延行为既然是个体做出的一种自愿选择,因此个体的差异性应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格差异.心理学基于五大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严谨性与拖延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严谨性降低拖延的心理机制在于:首先,严谨性促使个体在任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拖延势必会减少;其次,严谨的人执着地追求目标,这种精神也会降低由诱惑或困难导致的拖延的可能性;再次,严谨的人会回避那些无法达成的目标,而拖延常常是因为目标太高,以至于无法企及.

第二,动机差异.有研究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即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

第三,能力与自尊差异.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个体低自尊和低能力而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能力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班杜拉认为低能力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而损害行为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即拖延)及坚持性.可见,能力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能力的低下或欠缺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能力因素.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第四,组织规划能力的差异.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而大部分拖延者往往缺乏这种能力,他们不是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决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即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特定诱惑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三、克服拖延行为的对策分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拖延行为也开始日益蔓延.拖延就是腐蚀剂,它侵蚀着人的身体和心理,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发挥,并最终影响人对社会变化的适应和个体的进步与幸福.要克服这种不良行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端正认识.拖延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一种不良行为,它并不能使问题消失或变得容易,相反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从认识上清楚拖延的危害,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追求短暂逃避带来的快感,而是在成功中享受来自心灵的愉悦.

第二,及早行动.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惟有具体行动才能创造有利因素.要完成某项任务,可建立一个行动计划,列出需要进行的每一小步.然后依据计划及早展开行动,每完成一小步就会带动自己更好地去做下面更多的事情.这样分割目标,设定期限,既有助于增强信心,又便于及时检查督促自己.

第三,自我奖励.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不断强化的.要想养成自觉、迅捷做事的好习惯,就要给自己及早的行动予以适当的奖励来进行强化.每及时完成一项任务,每改变一个拖延的习惯,即使行动的步子很小,也要肯定自己,奖励自己在达到一个适度的小目标后就拥有某项愉悦享受的权力,让努力与享受快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