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性学习的理探析

点赞:3982 浏览:106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新型学习活动,将之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必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实效.

关 键 词:研究性学习理论探析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提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研究型学习,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途径深入实践,体验生活,主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一般具备三个主要特点.

1.1探究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取学科领域内的某个问题,通过搜集资料、文献综述、调查研究、分析研讨等方式所展现的系列探究活动.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探究性.选择和确定的专题往往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等特点.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浓厚兴趣,并且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看不出其解法和答案,也不能按照授受式学习中现有的程序和常规的套路去解决.二是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通过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推理过程,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性学习的理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理论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2开放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教师可以不完全受预设教学目标的限制,甚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和修订,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调整与修正中去.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意味着学习必须由理性世界向感性世界的回归.因为,感性世界是理性世界的基础,是理性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只有回归于生活世界,才会展现出广阔的空间,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三是实施方式的开放性.由于研究性学习中要研究的许多问题涉及多门学科领域.学生要获取解决课题需要的知识,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或者渠道去搜集、整理及分析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同时,由于获取知识途径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迥异,最后研究的成果和表现形式必然各异,这就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

1.3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是指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组织规范、科学的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为自主地、能动地进行实践的主体.其核心是强调、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是被训练或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主动的建构形成的.学生自我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自主地选择、组织、建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与环境,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打破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因此,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塑造、自我价值的实现.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也是早期诱发原理系统的首个环节.兴趣是人行为的原动力,学生有兴趣,就会自觉去学,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实践中,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及相关理论的兴趣甚至超过教师,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不受欢迎,其重要原因就是采取了灌输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恰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发现,提高认识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就会产生一种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实效得到切实体现.

2.2有利于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日益边缘.研究性学习则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另外,传统教育模式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被简化为背诵和记忆.而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学生亲自参与,通过讨论、实践、观摩、调查等多种方式掌握相关内容,这极为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发展规律.最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对能力的运用,严重违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既不科学,也不公平.而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评价视角更为多面,评价体系更为完备,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考察,而且重视学习过程的考察.所以,以研究性学习模式为取向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2.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在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全面提升,而研究性学习却能完成这个任务.首先,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案例教学在集中讨论前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在某个问题上要有所创新,必定要有大量的、充分的研究.而研究与创新密切相关,没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新,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大量阅读和研究中,激发创新灵感,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得以发挥.其次,研究性学习还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探求理论、发展能力和张扬个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4有利于适应全球的教育改革.近些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实施研究性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早在1916年,美国的杜威在《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5个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日本被称为综合学习,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政府开始举力推广,目前在日本的教育界十分通行.上个世纪90年代法国就开始在大学实施了TPE(即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加强效果,法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总督学局还和国家教育资料中心联合建立一个网站,专门发布有关TPE的信息和相关经验,供教师调阅和交流.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倡导研究性学习,是适应全球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3.1研究内容的时代价值性原则.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思维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终极状态和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还善于面对时代问题,面对客观实际,面对实践发展,敏锐地洞察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认识取得的最新成果,来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理论.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深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教师在教学课题的选取上就必须凸显其时代价值性,让学生尽量用所学的政治理论来解释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一方面通过对时事的理论分析,可以提升学生们的理论兴趣,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时事的理论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批判中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3.2教育主体的全员参与性原则.在我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是一种普世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研究性学习从理论上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合作共享.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共享的结合,其中合作共享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中,学习者要面临复杂而诸多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就包括了彼此的尊重、相互的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3.3评价标准的多元多维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必须表现为非功利性,即教育结果不直接、不完全与学生的升学、选拔等挂钩.这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研究过程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获得知识数量多少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运用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探索经验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内心体验的评价.在评价策略上,多用形成性评价,慎用总结性评价;多用自我评价,慎用他人评价;多用差异评价,少用相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