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代远的后代:秉承父训低调做人

点赞:13702 浏览:585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红色后代,是中国社会的独特群体.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传奇故事,他们传承的父辈秉性,时刻吸引着各界关注的目光.本刊拟从今年第一期起恢复“红色后代”栏目,以飨读者.

滕代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之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铁骨正气、德厚功高.他有5个儿子,长子滕久翔、二子滕久光、三子、四子滕久耕(滕飞)、五子滕久昕.除长子滕久翔外,其他四子先后入伍.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5个孩子在各自岗位业绩突出,无愧于红门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滕门家风.

甘当普通一兵

1943年11月,滕久光出生.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紧张最艰苦的时期,滕代远只好把滕久光寄养在老乡家里,是根据地老百姓的奶汁和小米把他养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滕久光被接回北京,进了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在学校里,滕久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使得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有些忘乎所以.滕代远认为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就把孩子转到一所普通学校.但滕久光淘气贪玩、不好好学习的毛病仍没有改掉.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滕代远夫妇决定把滕久光送到秘书的老家――一个山区农村去锻炼.

就这样,滕久光被送到河北唐县的一个山区农村.一下子离开了北京城,来到这么艰苦的农村,滕久光开始很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滕代远就经常抽时间给孩子写信,鼓励他努力学习、参加劳动.后来由于上学不方便,滕代远又让滕久光带上户口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姥姥家,一边上学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其间,滕代远仍然时常抽时间给儿子写信,关心儿子的学习劳动,以期健康成长.

离开了父母,滕久光逐渐增强了独立性,并有了可喜的变化.北方的高粱米把他养得非常结实,劳动的汗水改变了他贪玩的恶习,学习成绩也渐渐好起来.

3年之后,隙久光被父亲接回北京.1962年夏秋之间,滕久光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滕代远格外高兴,他觉得自己几年来在滕久光身上倾注那么多的爱抚和教育没有白费,语重心长地对滕久光说:“你这样做是对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你们捍卫.人民解放军是个大熔炉,希望你在熔炉里锻炼成才.”

1945年5月,出生.刚满月,就被送到老乡家抚养――每个月给老乡家送20斤小米,每年给10尺粗布,作为托付费.随着后来部队机关有了简易的托儿所,工作繁忙的滕代远夫妇才把送进托儿所.

小时候迷恋“火箭”,春节时特爱放“冲天炮”.他早年立志好好学习,以后报考军校.

1965年夏,高中毕业在即,正埋头苦读,准备高考.一天傍晚,滕代远夫妇谈论起家里的事,对学习肯用功、进步快的情况十分欣慰.秘书见状插话说:“久明对我谈过,他想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怕万一考不好,不被录取,想请您给学院刘院长(滕代远的老部下刘居英)写封信.”

滕代远的后代:秉承父训低调做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滕代远听后,断然回答说:“读书,上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关系.大学能考上更好,考不上也没有什么.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工作多得很,做工、种田、当兵都可以.”滕代远又对妻子林一说:“要给孩子讲清不能写信的道理,靠私情,拉关系,不是我们党的作风.”

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如愿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年8月24日报到,抓紧准备行装,滕代远嘱咐他:“你是咱们家第一个大学生,要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找对象.”后来,滕代远还给写信,信中强调:“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怎么写作,为人民怎么写作,这是我们对你的希望.”并抄录了陈毅4年前送儿子上大学时写的《示丹淮并告吴苏、小鲁、小姗》这首长诗中一些句子以勉励儿子.

滕代远平时留给孩子的印象是不多说话,很严肃,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其中,还要求他们为了工作要晚婚,不许过早谈恋爱.刚上大一那年放检测回家,看到有同学来家里,滕代远就会盯着看来的是学还是女同学.一次,因为与同学聚会回家晚了些,吃饭时滕代远生气地将手中的筷子打掉.心想,可能父亲误解他在与人谈恋爱,他强忍着泪水没有说明真相.为此,直到32岁才恋爱结婚,其他几个兄弟都是30岁之后才成家,但父亲对他们的恋爱及结婚对象从不干涉.

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后来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当时,滕代远的病情已较为严重,可5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好心的同志常劝他把孩子调回一个,也写信表示希望回到父亲身边,好照顾家里.但滕代远没有这样做.他给写信说:“我身体不好,有组织上照顾就足够了.党和国家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你大学毕业后,哪里最需要,你就到哪里去工作,一从组织上的分配.”

先是到二十三军六十九师下连队当兵,参加野营拉练和冬训、夜训,自觉磨炼,吃苦耐劳,后参加农村社教运动,尔后到沈阳军区从事情报工作.

一次,利用出差机会回家看望.当他和父亲谈到部队生活时,滕代远问:“你现在在部队做什么工作”“当参谋”,自认为刚分到部队就调到机关工作,说明自己进步挺快,原以为父亲会为此高兴而表扬他,哪知滕代远却严肃地批评说:“你这个大学生,连兵都没当过,能当好参谋吗我看你应当先到连队去当兵.”听了父亲的意见,回部队马上给组织上写了报告,申请到基层连队工作.

2001年6月,在总参军训部电化教学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从哈军工当兵算起,从军37年,他牢记父训,全心全意为人民军队怎么写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人忠厚,谦虚谨慎,深得好评.

退休后,开始研究父辈的红色历史,多次到延安、平江、铜鼓、修水、永丰、于都、瑞金、井冈山、邢台、邯郸等父母亲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并一次次回家乡麻阳探访,祭奠先辈,关心故乡的经济建设,为山区的发展做实实在在的贡献.

滕飞记得,自己在念小学一、二年级时,爸爸就要求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滕飞开始不理解爸爸的用意,只是每天记流水账式地写着以应付爸爸的检查.滕代远一方面耐心地纠正滕飞的错别字,一方面语重心长地说:“写日记,就是把你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无论对错,一笔笔记录下来,以后加以分析,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将来纠正错误的行为,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几十年过去了,滕代远的教诲使滕飞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让滕飞在未来的人生中受益良多.

1968年2月,滕飞应征参军,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夕,滕代远在旁熟练地指导儿子打好背包,并送给他一本在当时很难得到的《选集》(合订本)和《雷锋日记》.早在1963年,滕代远就带滕飞参观过雷锋事迹的展览,他对儿子的要求简单明了:当雷锋式的士兵,吃苦在前,不讲享受.滕飞坐了几天火车来到部队驻地――这里一片荒芜,看不到绿树青草,只有茫茫戈壁上的骆驼刺;没有温暖潮湿的气候,只有漫天遍野的刺骨寒风在耳边呼啸.滕飞的心也像这寒风一样凉了大半截,甚至想,在这个地方打开我军旅生涯的首页,是不是太残酷了点.滕代远从滕飞的家信中看出了儿子的怯懦,在回信中说:“金张掖,银酒泉――这里是你报效祖国的好战场.”滕飞后来才知道,1937年5月,父亲和陈云受党通过共产国际的委派,带领工作组在这个地方(星星峡、祁连山脉)迎接了突围出来的由程世才、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西路军部队.这时,滕飞才想到父辈对自己的教育用心良苦.

1970年8月10日,滕飞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昏迷不醒.部队马上通知滕家前去探望.滕代远委托秘书前往看望儿子,并嘱托秘书:“你到部队去,请向领导转达我们的意见,如果还有希望,请尽力抢救,因为孩子还年轻,还能为党和国家怎么写作几十年.万一抢救失败,我们不提出任何要求,一切按照部队规定办.”秘书赶到部队,看到昏迷不醒的滕飞还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这时滕代远接到了去庐山参加党的九届二中全会的通知,他以党的工作为重,要求秘书迅速返回,与他一起飞往庐山参加全会.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奋力抢救下,滕飞终于苏醒,摆脱了死神的威胁,重新战斗在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上.

滕飞回忆说:“1971年,我被提拔为军官,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给我来信,嘱咐我要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等”

滕代远在信中用自己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教育滕飞:越艰苦越离不开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当年滕飞希望自己在军事上有所发展,对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滕代远耐心地开导他,要他好好向雷锋同志学习――“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因为工作需要,滕飞的工作换了好几个地方,但是不管到哪里,他都牢记父亲的教诲,工作更加努力,先后被国防科工委党委和海军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滕飞从部队转业后,到广东粤海石化储运公司任职,并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滕久听的记忆中,父亲只流过一次泪.1968年,滕代远送刚满16岁的小儿子滕久听赴内蒙古牧区插队.此前,学校发来有关插队的申请表,滕代远支持一直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小儿子去内蒙古牧区,并郑重地在申请表上写下“完全同意,坚决支持”.滕代远将毫无独立生活经历的滕久听送上火车,列车开动的瞬间,永定门车站(现北京南站)内近800位学生和家长抽泣声一片,甚至盖住了火车的鸣笛.但滕代远却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挥着手.后来,滕久听听母亲讲,父亲回到家中,拉着母亲的手说:“孩子才16岁等”一句话没说完,已是鼻翼翕动,泪盈于睫.

滕久昕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讲:“父亲当时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此前是铁道部长,我母亲是北京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可是他们送我的时候是以普通老百姓身份到车站的,没有跟任何铁路系统领导和部门打招呼,是挤在人群里向我挥手的等车启动了,老父亲流泪了.”讲到这里,滕久听泪水纵横等

滕久听在内蒙古期间,滕代远夫妇经常去信,勉励他在草原上扎根,好好经受锻炼.1970年,滕久听光荣参军,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

一次,因为工作需要,部队首长让滕久听去北京密云出差.阔别多时,一些留京的同学听说滕久昕回来了,便请他吃饭叙旧,滕久昕也回请了他们――吃饭的开销比较大,还借了出差公款60元,这在当时来说,相当于部队连级军官一个月的工资.滕代远知道后非常生气,提笔写信批评他:“干部子弟应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习惯.这不是一般生活作风问题,而是思想觉悟,甚至是政治水平高低的问题.”

接到信后,滕久昕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于是,滕代远写信告诉部队的领导,让大家一起帮助滕久昕认识讲排场、摆阔气的问题,并写信给其他的儿子,一同帮助滕久昕提高认识.其中,在给的信中写道:“小利(滕久听的小名)花好多钱,大少爷脾气厉害,你要多劝说他一下.”后来,滕久昕专门写了一份思想检查寄给父母.


淡泊朴素 低调做人

1950年9月,未曾谋面的滕久翔听说生父滕代远在北京当上了铁道部部长,就千里迢迢从湖南来到北京探望.几经周折,滕久翔终于见到日夜思念的父亲.滕久翔是滕代远离开家乡考入常德二师的前一年出生的.参加革命后,滕代远一直没有机会回老家看望亲人,如今见到阔别20余年、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心里自然是分外高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陪伴滕久翔游览了北海、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生活困难的滕久翔以期父亲在北京安排工作或要点钱,以改变家里面临的困境.一天,他向父亲央求说:“爸,你现在是铁道部的部长,给我在北京找个工作吧这样,咱父子俩也好经常见面.”

滕代远不仅严词拒绝了,而且动员他回家,说:“按父子情分,我应该在北京为你找个事做.但我们是的干部,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绝没有以职权谋私利的权力,部长更不能例外.再说,你在老家上有祖母,下又有爱人和孩子,你不能把这副担子交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啊!你应该回去.”起初,遭到父亲拒绝的滕久翔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转念一想,觉得父亲的一番话还是有深刻道理的.最后,他接受了父亲的意见,准备回家去.

临行前,滕代远还反复叮嘱滕久翔:“要安心在家乡搞建设,做好阳春,多打粮食,为国家抗美援朝出把力.家里有什么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克服,不要打我的牌子向政府要救济或提其他要求,给国家添麻烦.”滕久翔不停地点头.

1960年9月12日,滕代远的母亲因年老多病去世.那天,滕久翔给父亲发了加急电报,要他奔丧.滕代远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很想马上奔丧.但是,考虑到全国上下都在过苦日子,自己作为铁道部长,怕回家劳民伤财,给当地政府增添麻烦,他最终打消了奔丧的念头,并回电给滕久翔,说他工作忙而不能回去,要求丧事从简,并要滕久翔代他守灵尽孝.

滕家5兄弟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滕代远的儿子,这都与滕代远低调做人的教育有关.

从与父亲多年的相处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到父亲就是一个只讲人民、不讲自己的老实人.孩子们从小只知道父亲当过农民,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至于做过什么工作一概不知,父亲也从来没有对他们讲过.据滕飞讲:“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解放参谋长是最叱咤风云的将军了,但我从不知道父亲在战争年代曾继刘伯承、叶剑英之后担任过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总参谋长这样重要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在太行山根据地身患重病,听说后从延安发来电报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滕代远.1971年我帮助父亲整理回忆资料时,才第一次从他口中得知他曾担任过总参谋长这样的要职,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说,父母从来不对孩子们讲自己的光荣历史.小学时代,家里就规定孩子们用“林”姓,就曾使用过“林小明”这个名字.说,父母为了让孩子以平民子弟的身份健康成长,从小就培养他们淡泊名利、低调做人的好品德.

滕飞回忆说,我从小学到高中所填写的一切表格中,在“家庭出身”这一栏中,父亲只允许我填“职员”二字.“我上小学时父亲不送我去‘八一’、‘十一’这些子弟学校,而是送我去史家胡同小学这类普通学校.从7岁开始,我每天往返三四公里步行上学.我还清楚地记得,读小学时,在父亲的授意下,家里的公务员叔叔打扫卫生,只要逢我课余,都会分配给我一部分包干任务,完成任务后才有资格去玩.”

“父亲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工作时不容打扰.他的文件都锁得好好的,不让家人看.在家里,他从来不说公事、政务.”滕久昕回忆说.滕代远平时难得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他在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休息,只不过是玩玩牌和散散步而已.周日偶尔到野外或公园散步,滕代远才会带上孩子们,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我们家全是男孩子,所以哥哥的旧衣服就像接力棒一样传给弟弟们穿.”滕飞说,父亲自己就是这样,一件衬衣补了又补,睡衣的样式也很老气,只有在出席重大庆典、国宴或出国访问时,才换上整齐的中山装.也说,父亲对自己要求甚严,生活上非常俭朴,除了出国访问置装外,他就没有再添置新衣服.

1973年8月,滕久翔到北京看望病情日趋严重的父亲,见父亲每餐还要吃一个窝窝头,心疼地劝道:“爸,这东西是粗杂粮做的,吃了不容易消化,等您病好后再吃不迟.”滕代远却执意地说,“我从1960年开始,已经吃了10多年了.”老人还语重心长地告诉滕久翔:“今天的官,是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关心群众,体贴群众,不能只顾自己,要时时不忘旧社会的苦,才知今天新社会的甜.今天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你应该好好工作,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

走近滕家兄弟们,透过他们平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红色熏陶下的滕门之风,体味到他们淡泊朴素、默默进取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