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保密工作的难点

点赞:12626 浏览:553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校是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大量涉及重大国防军工科研项目、尖端技术以及国家重要政策的研究任务,涉密程度较深.高校保密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而且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高校保密工作的难点,有重点地开展保密工作,确保国家秘密安全,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通过保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高校保密工作的难点,必须着重抓好.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

高校信息化程度高,计算机终端数量众多,计算机网络四通八达,并且存在大量自建的局域网.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成为高校保密工作的首个难点.

当前高校保密工作的难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多,工作难协调.和政府部门设有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不同,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部门,相关工作由网络中心、宣传部、信息中心、保密办等多个部门分别负责.多数高校网络中心负责网络怎么写作器的安全,宣传部、信息中心负责上网信息的审查,保密办负责保密监管.在遇到需要共同协作完成的任务时,各相关部门不能主动承担职责,时有推诿现象发生,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计算机等涉密载体使用面广、使用频繁且十分分散,给保密管理带来难度.高校教学、科研、办公等已经高度信息化,到了离开计算机和网络就无法工作的地步.另外高校信息交流频繁,移动存储介质等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由于高校环境相对开放,涉密科研场所分散,使用的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数量大,很难做到对这些载体进行一一检查和经常检查,由此埋下泄密隐患.

3.懂技术的管理人员缺乏,给监督检查带来困难.保密工作虽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毕竟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尽管高校人才济济,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手不乏其人,但在高校基层保密队伍中,懂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很少,难以有效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保密监督检查,发现不了泄密隐患,给国家机密造成威胁.

二、涉密科研项目及人员的管理

1.涉密科研场所分散,“”,保密管理难度较大.高校参与国防科研的组织形式绝大部分是由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项目组.而项目组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形成了点多面广、科研场所分散的布局,且非涉密办公区和涉密科研场所常同在一栋楼或左右相邻,进出人员复杂,管理困难.另外,一些项目组在承担军工科研任务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民用的非涉密科研项目,这就使得科研场所和参研人员交叉往来,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同置一室现象普遍,办公设备和移动存储介质交叉使用的情况严重,给保密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2.涉密科研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给保密管理带来挑战.参与高校涉密科研的人员从国籍看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从身份看有教职工,也有学生,人员构成比较复杂.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读研究生已逐渐成为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是2-3年,博士研究生的学制是3-5年,且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基本上是进行课程学习.因此,研究生一般都是在入学半年甚至一年后才开始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和其他涉密教职员工相比,参加涉密科研项目的研究生流动性很大.另外,涉密科研人员出国访问、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等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给高校的保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科研成果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定密工作

定密工作是保密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其政策性、行业性、专业性都很强,要做好确实不易.在实践中,乱定密、乱标密的现象严重,应当定密而不定密的情况也大量存在.新《保密法》第49条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致使国家秘密失去保护并造成泄密的,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要给予责任人员处分.由此可见,定密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做不好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高校定密工作涉及到的多为科研成果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此项工作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要做好很不容易.

1.科研成果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提交定密工作小组审定前,保密监管难.按照定密工作流程,对于那些可能涉密的科研项目(学位论文),要从立项(开题)时就将其纳入保密管理范围,从源头把好保密第一关;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研究内容,及时确定其核心内容和密点,实施最小化原则,同时要加强对密点的把握和控制.由于这些科研成果(学位论文)是否涉密还没确定,相关保密工作完全靠研究人员(研究生)的自觉,前期的保密监管成为难点.

2.缺乏操作性强的依据,密级和保密期限难把握.学校涉密范围广,难以限定齐全的秘密范围.学校科研成果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定密的依据为国家保密局与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而《规定》只列了哪些内容属于何种密级的国家秘密,线条相对较粗,对保密期限也没有具体标明.由于高校没有制定出涉及到学校所有涉密内容的涉密事项细目,加上缺乏专门的培训,定密人员对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及商业秘密的区别并不是十分熟悉,在确定科研成果(学位论文)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属于何种级别的国家秘密及保密期限定多少年时遇到困难.为避免泄密,在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时,密级“宁高勿低”,期限“宁长勿短”问题突出,严重妨碍了对外沟通与交流,容易错失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良机,影响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四、提高全员的保密意识

做好保密工作关键靠人,最终靠人.如果保密意识淡薄,再好的规章制度,再先进的防护设备都将不起任何作用.高校发生泄密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人员保密意识不强.保密意识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和宣传.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既不缺师资,也不乏手段,按理讲,提高全员保密意识应该不是难题,但现实恰好相反.

1.重业务、轻保密,日常保密教育难落实.在高校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轻保密”的思想,本该由各职能部门承担的保密教育被忽略.如人事处负责的新进教员的培训、学工部(校团委)负责的新生入学教育、国际合作处(组织部)负责的出国(境)人员临行前的教育等本应包含保密教育,实际情况是,保密教育往往缺位,由此导致很多教职工认为保密离自己很遥远,保密工作与己无关.

2.保密教育素材匮乏,开展有针对性的保密教育难.高校保密教育的对象复杂,有领导干部、普通教职工、临时工和学生,还有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从涉密的角度分有涉密人员和非涉密人员.通常情况下领导干部比普通教职工保密意识强、教职工比学生保密意识强、涉密人员比非涉密人员保密意识强.要想保密教育取得实效,就要区分不同的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而现有的保密教育素材匮乏,远远达不到分层教育的要求,全员保密意识的提高任重道远.

当今时代,保密就是保发展.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也将越来越多,我们应认真分析新形势下高校保密工作的新特点、新难题,重点突破,使保密工作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怎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