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的道德修养

点赞:11998 浏览:541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加强党员的道德修养是党员的重要课题,每一个党员要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永葆员的先进性.在党性修养中,道德修养历来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员只有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积极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我国的道德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社会风尚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 键 词:道德,员,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D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47-02

胡绵涛总书记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党章》对员明确提出了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作为党员必须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本人从党员的道德修养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道德的内涵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为根,“德”为本,“道”能生万物,“德”能养万物.“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列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以善德放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说明“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简而言之,“道德”是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这种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处事的态度是否公道正义.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常常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道德还有更深的含义,人们常常把气节视为道德最重要的因素,视为道德构建中的一块基石.

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和人格精神由孟子三句格言概括号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富和贵、贫和贱以及威压的情势下,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坚持和执着.这种精神造就了众多的道德高尚的优秀人物.他们重气节,轻私利,重气节,轻富贵,重气节,轻生死.如司马迁、班固不避灾祸,秉笔直书、包拯、海瑞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荆轲、秋瑾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岳飞、文天祥赤诚爱国,死而后已,林则徐、关天培抗击侵略,义高云天等这种无私无畏、“临大节而不可夺”的高尚人格,为时人与后人所敬仰,他们的高风亮节也会光照千古.

道德有高低,有的人豁达开朗,有的人小肚鸡肠,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则怯懦懒惰,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则自暴自弃,有的人公而忘私,有的人则损公肥私,有的人坚持正义,有的人则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面临着道德选择的问题.

一个人选择了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道德模式,就会走向成功,走向幸福,走向美好的未来,如果选择了错误的道德模式,就会走向失败,走向痛苦,走向不幸.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的道德,把完善自己的道德作为做人的根本.

二、道德修养的社会效应

孔子曾说,他最担忧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已安百姓”的理论.孟子进而指出,人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一个人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中国古代的儒家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和发扬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这一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倡导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向全党提出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道德要求.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员的修养》这一长篇讲话,对提高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起了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包含了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不仅划清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而且为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党员的道德修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修养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修养的社会效应,主要是提高个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进行的教育.道德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也可以说是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道德修养的提高,可以引导人们在相互之间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人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

三、党员应具有的道德修养

1.党员要强化道德意识

对党忠诚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它首先表现为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其次表现为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党忠诚是党员思想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忠诚就是时刻牢记自己是员,时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忠诚,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基本道德范畴,也是衡量人品的基本标准之一.在人们眼里,人偏离了忠诚,就没有资格谈道德、情操、气节.所以忠诚历来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夫妻,还是朋友、员工之间都应该讲忠诚.同样,作为党组织,也要求其成员讲忠诚.忠诚党的事业,就必须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理论上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对党的“忠诚度”.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就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

强化道德意识是以道德责任意识为基础.党员很好地履行党员的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取决于道德责任的强弱.责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义务和使命,责任使人勤奋、上进、有为.责任意识是一种精神境界.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有了责任意识,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事业,有了责任意识,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品格,有了责任意识,才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创造佳绩.

2.党员要强化道德自律

道德修养有三种境界:一是遵纪守法,普通公民的道德境界,二是助人为乐,对社会施于益行,良好的公民道德境界,三是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崇高的道德境界.党员讲德行,首先要讲大德,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原则,坚持怎么写作宗旨.党员一定要按的要求,按党章的要求,处处严于律己,时时做出表率,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慎独自律既是党员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极高境界.当人们离开他人闲居独处时,以为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最容易放纵自己,肆意言行,这时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念头,最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行为,因为没有人为的雕饰,往往更反映其本质和灵魂.党员要坚持慎独自律,就是要发扬高度的人格自觉精神,真正做到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样,有组织监督和无组织监督一样,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党纪国法来约束自己,不容许自己萌发任何邪恶念头,始终保持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

3.党员要勇于实践

党员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风气,从中吸取道德营养,才能使自己高尚和纯洁起来.比如当前企业深化改革,不少国企职工下岗,但令人感动的是这么多的下岗职工,却能理解、支持企业深化改革,体谅政府的困难.不少下岗职工,下岗不丧志,走自谋职业的路,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从这些职工身上看到一种自强、自立、自重的精神.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变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论是在平常生活中涌现的乐于奉献的无名英雄,还是在抗洪救灾中敢于担当危险的党员、干部、群众,他们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升华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不断解剖自己的思想改造过程.

综合上述,作为党员,要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确定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这样才能经得起各种思想、观念、思潮、文化的碰撞.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邓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