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转型与

点赞:5908 浏览:214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历经近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历史时期,知识产权教育要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人才规划战略,要协调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要促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从而推动知识产权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 键 词:知识产权教育;国家战略;大众化;普及教育

中图分类号:D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9-0044-06

收稿日期:2011-07-01

作者简介:刘强(1978―),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研究人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竞争的基础.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采取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使得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能够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动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科学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础力量,并已成为国家政策层面予以关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时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知识产权有效运用和管理能力显著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正如国际知识产权协会(AIPPI)主席伯顿曾经说过的那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差距,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运用制度的经验.”[1]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积累知识产权制度运用方面的经验,而知识产权人才对于积累有关制度运用的经验,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的今天,知识产权教育已经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实施已经从少数科技人员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知识产权教育也必须随之发生转变,必须在教育的战略目标、教育的培养手段、教育的层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革新,从而适应知识产权制度以及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从而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我国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起步早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早在专利法制定以前,中国专利局和原国家教委就专门抽调高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有关专利法律的培训,最早开始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于1986年建立了知识产权教学中心,开始培养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各种层次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在1994年和1995年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或者教学研究中心.但是,在全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中仅有不足1%左右的大学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在全国600余所具有法学院系的高校中仅有约占4%左右的大学能够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据统计,北京大学从1996年至2006年培养的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只有500人左右,平均每年培养50人左右.由此粗略推算,1993年至2005年,中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总数大约3000余人,每年平均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只有数百人.[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已经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知识产权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机构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在知识产权专业群体领域中,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企事业单位和知识产权相似度检测机构中,对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以专利写作技巧人为例,我国专利写作技巧人制度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专利写作技巧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010年全国专利写作技巧人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1851人,共有1368人考试合格可以申请获得专利写作技巧人资格证书.目前,我国的专利写作技巧人仅7000余人,相对于专利写作技巧事务要求来说仍然较少.截至2008年底,美国共有3.8万专利写作技巧人,占总人口数的一万分之一;而我国专利写作技巧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有二十万分之一.

企事业单位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总体需求是同企业数量和从事科技研发工作人员的数量相联系的.在企业数量方面,根据的统计,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户数从2005年的26万户增加到了2010年的45万户,如果平均每个企业配备1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将达到45万人.在科技人员数量方面,按照国际惯例和一些跨国公司的经验,企业和科研机构一般应按技术人员的1%-4%比例配置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根据科技部的统计,2009年全国科学研发人员人数为318.4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55.7万人,占48.9%.如果按照国际惯例配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这将是一支非常庞大的人才队伍.由此可见,我国仍然需要大量的知识产权人才.

我们应当看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已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原则、目标和措施等.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本身就是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且企事业单位作为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主体,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得到强调,因此,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联系最为紧密,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在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方面,也为企事业单位提升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从自发培养到怎么写作国家战略的转型

虽然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主要由法学院或者其他法学教学科研机构承担,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主要参照法学专业教育的方式加以制定和实施,但是知识产权教育与法学教育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多地遵循法学教育模式,根据学校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来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既与企事业单位等市场主体的人才需求相脱节,也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不相匹配.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取得较大发展,必须解决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相互衔接的问题.知识产权人才与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差别在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具有强烈的外部需求,所以,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必须服从和怎么写作于国家战略大局,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应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特别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知识产权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机构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迫切需求.

⒈知识产权人才战略层次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相并列的国家三大战略之一,将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说明政府层面已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从《战略纲要》的颁布到2010年6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纲要》)均明确提出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建设问题.2011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进一步将知识产权人才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加以明确.《人才纲要》提出将知识产权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所急需的紧缺的专门人才,并且要加大培养力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纲要》)对于包括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内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战略层面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为知识产权人才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措施保障.

⒉重点突出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能力.衡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培养对象能否胜任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需要,因为企事业单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主体.《战略纲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重点要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育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开发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加快培养高层次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不仅要配合现有的专利写作技巧人或者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对于职业能力方面的需要,还要配合将要建立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评价制度对于人数规模更大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职业水平的需要,推进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推动高水平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纲要》突出了企事业单位作为知识产权人才主要需求主体的特点.对于法律人才来说,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共同体来培养人才.然而,作为《人才规划》的主要措施,要推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开发计划,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以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为目标,以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抓手,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有计划、分层次培训2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数百名熟悉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法律怎么写作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

⒊知识产权人才教育重视层次性差别.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不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的教育均在一个教育系统中完成,这就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均不明确,导致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糊,模式不协调,绩效不高.而与知识产权人才相应的战略规划则针对不同的知识产权职业群体,区别知识产权的不同层次设定建设目标,使得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更为有的放矢.《人才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人才工程,着眼于进一步扩大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大力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升知识产权人才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首先,在最高端是百名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分阶段选拔培养200名左右知识产权各领域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其次,在中层是千名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选拔培养2000名左右在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专利审查、知识产权法律、政策和战略研究、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和怎么写作等领域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实践经验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实务技能的骨干.再次,在基础层是万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培养30000名左右掌握相关知识产权知识,具备相应行业或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环节怎么写作的高素质怎么写作人才,促进知识产权人才逐步向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⒋高等教育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凸显.在《教育纲要》和《人才纲要》中均提到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目前,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等探索建立的校内学业导师加校外实务部门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可以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乃至法律实务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人才规划》提出在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过程中,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师资力量本身就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并且要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作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培养万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方面,要发挥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各类部门和组织、协会的作用,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组织落实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轮流培训任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机构必须承担起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以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机构的人才需求为重点,发挥其自身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解决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之转型

⒈知识产权教育的扩展与变革.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其教育模式是相对规范化的.从素质要求来说,其培养对象必须了解和遵守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与规范,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并在知识经济浪潮中找到竞争优势所在.

我国法学高等教育一直存在属于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的争论.不少法学家仍然强调法学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并且针对目前的培养现状,强调应当着重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3]和职业技巧,否则,难以处理从业以后复杂多变的利益冲突和法律纠纷.对于精英的含义,笔者认为,不仅在于其人数占所有受教育人数或者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少,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或者其他社会资源比较多,而且在素质要求上也比较高,特别需要其具有领导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精英教育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较少,更体现在一种“质”的教育,即“在大众化平台上的高层次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以心智和人格为核心的高标准教育,它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4]作为大众化教育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的三个阶段不仅有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即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变化.[5]

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法学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按适龄青年可进入大学学习的比例由低到高发展的过程.在高等教育学中,一般以18-24岁适龄人口入学率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精英化阶段,18-23岁适龄青年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不足15%;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占适龄青年的比例达到15%-50%;超过50%则是普及化阶段.根据《教育纲要》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规模要从2009年的2979万增长到2020年的3550万,毛入学率从24%上升到2020年的40%.而在法学教育领域,全国有约600所法学院或者法律系,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超过35万,是仅次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专业.由于法学教育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各个学校纷纷建设,导致专业人数规模快速膨胀.在知识产权教育中,其本身属于法学教育的二级学科甚至学科也出现了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根据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的有关战略规划,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和培养的人数也将数以万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其必然从建设初期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型为大众化的教育.

⒉协调发展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对于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关系,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是将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对立起来.[6]对于自我定位于从事精英教育的高等院校或者学者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著名学者,将实施大众化教育视为严重的教学负担,认为大众化教育是对精英教育的否定和排斥.笔者认为,在大众型的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然起作用,也就是说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非是矛盾对立、非此即彼的两个概念.大众化阶段仅仅是指数量的增加,当中仍然包涵着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不过是两者朝着不同的方向去发展,一个朝提高方向发展,一个朝普及方向推进.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所必要的组成部分,哪一个方面也不能缺少.[7]在美国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仍然存在,并且发展得非常好,为世界高等教育界所效仿.正如马丁特罗所强调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普及教育转变,并不意味着前一阶段的形式和模式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8]

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非是单纯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且具有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如学者李志仁从大众化高等教育与高等精英教育的功能和任务的视角指出,它们是大众普及与精英提高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与点的关系.[9]它们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并行不悖,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各有不同的社会怎么写作对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格局,构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结构应由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精英高等教育共同完成.因此,在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中,面对即将到来的大众化阶段,作为研究型大学仍然要继续强化培养知识产权高级专门人才的功能,坚持推行精英教育,坚持高等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坚持学术型、理论型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研究型大学,必须重视学科的发展,优质的精英教育将对知识产权大众化教育的高等院校形成示范作用,要发挥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则应当对研究型大学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以尽快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当然,教学型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发展并非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作为目标,但其仍然需要充分采纳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和途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⒊解决措施.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关部门和从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应意识到,要解决知识产权教育大众化对于精英教育的冲击问题,就必须对高等院校功能进行分工.对于知识产权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精英教育,从而保证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得到有效进行.对于此类大学,如果任由教学资源被大众化的知识产权教育稀释,则不能维持精英教育对于教学条件的最基本要求.对于研究型大学,如果任意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乃至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相应的师资和教学条件难以跟上配套的话,则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发挥作用,即便能够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精英也难以享受到合理的教学资源.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其精英教育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在大学适龄青年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更加繁荣,重要的原因是形成了功能分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其表现为院校分化体制.[10]克尔非常明确地指出:“如果发展一个有效的功能分化的制度,精英部门未必需要被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兴起破坏”,“建立一个功能分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是保证精英教育机构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基础”.[11](p71)

我们要将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按照学校层次进行划分,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和高职院校等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工作.教育部直属院校可以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而省属高校在知识产权教育方面,则应当侧重于本科学历教育,应当以第二专业学位作为主要着力点.对于研究生教育应在本科生教育开展五至八年以后才能够开展,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另外,各城市设立的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承担部分知识产权在职教育与培训工作,使得在职人员可以接受终生教育.其师资力量主要以为主,但师资水平不能降低.在生源方面,必须从考试制度上加以保证,教育部直属院校应当能够在最为优秀的10-15%学生中挑选,而省属院校可以在前30-40%的生源中挑选,从而保证前者可以进行知识产权专业精英教育.其余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

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也属于职业教育.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应当成为大力发展的领域.目前,由于本科扩招已经超过社会有效需求,很多本科毕业生又回过头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当采取开放录取政策,不收或仅收极低的学费,使得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都能够以增加就业技能作为目标继续学习.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几乎半数的美国青年接受了某种形式的中等教育以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却没有出现高等学校严重拥挤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既吸收了大量的学生,使他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选择一所院校,同时又没有损害多数一流大学的教育质量.美国各州设立的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又适应了高等教育化的时代潮流,[12]值得我国法学教育及知识产权教育加以借鉴.

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转型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知识产权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知识产权教育必须适应普通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拓展了接受正规知识产权教育的人才数量,提高了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质量.教育机构有可能通过合理设置知识产权课程,提高高等教育接受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能力,从而帮助其在从事创造性劳动过程中正确处理知识产权问题,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为己所用.还可以将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经验贯穿到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此提高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质量.

四、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协调

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实施在人员素质方面存在两个问题.在公众领域,城乡居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薄弱,对于知识产权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特别是网络技术兴起之后,通过网络传播侵权文字和软件作品的行为得到了极大扩张,殊不知在获得个人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阻碍技术创新和作品创作的不利后果,是典型的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在专业领域,很多科技工作者或者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者认为知识产权只是科技领域的事务,而没有将其作为经济领域或者市场领域的事务加以对待,从而使得知识产权事务处理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不能有效提高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公众领域,对知识产权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各方面.第一,专利制度只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怎么写作的,与广大社会公众没有直接关系,普通民众无法参与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保护.第二,版权保护只是维护外国人的利益,花钱写正版只不过是为外国人交钱.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问题,必须普及知识产权教育的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和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也是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但是,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不仅能够培养意识,而且能够提高保护、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日本2002年《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就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并列,作为知识产权立国的重要战略措施加以推进.[13]

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是提升高层次专门人才知识产权意识和提高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针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对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知识产权能力培养的教育.尽管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仍然有很大缺口,但是基于个人能力和职业选择取向,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的对象不可能均从事知识产权专业的工作.因此,必须将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与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相互区别.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其职业取向为直接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怎么写作工作,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为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⒉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功能.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以社会公众为教育对象,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在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应以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走出认识误区,使其了解知识产权、理解知识产权以及初步掌握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手段为目标.事实上,很多发明创造和作品创作都来自民间,因此,必须激发公众参与知识产权普及的热情与动力.

知识产权教育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教育.要树立公众的创新意识,要让公众明白知识产权并非只是少数权利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14]尊重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科学发展道路的实现.

知识产权教育是诚信教育,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诚信缺失.从传统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否守信用是道德问题,而且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如果诚信缺失,则无法有效运转,因此,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法律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加以规制.当知识产权作为独占性权利被法律固定下来以后,如果侵权盗版行为泛滥,则诚信也就无从谈起.

知识产权教育是法制教育和规则教育,如果说刑法或者行政法并非是每个社会公众均能接触到的,那么包括知识产权法在内的民商法律规范应当是与百姓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例如我们吃的麦当劳,用的飞利浦剃须刀,受到商标权保护;服用的药品一般受到专利保护;而所看的电视节目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因此,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维护自身和他人权益的有效途径.

⒊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为基础而实施的教育模式,其适用于在读的大专院校学生,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途径,已成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对于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要能够掌握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从而为能够胜任政府机关、相似度检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积累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而对于该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则要求其掌握相应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基础性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他们在从事实务部门工作时,要具备有效地保护其所在单位和自身智力成果权益的能力,从而避免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并且能够积极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以实现其自身和所在单位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权益最大化.

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是保护人才、发现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教育.首先,在保护人才方面,知识产权教育可以提高科研人员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特别是获取与自身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方面的贡献相匹配的知识产权薪酬,包括职务发明奖酬、竞业禁止经济补偿和技术秘密保密费等,从而保护其继续从事知识产权研发和运用的积极性.企业也要意识到保护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就是保护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其次,在发现人才方面,通过对知识产权创造者身份的公示,比如对于职务发明中的发明人和设计人姓名的公布,可以让社会了解技术人员的贡献,也可以让人才需求单位认识到技术人员及其所作的贡献,从而提高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及劳动力的市场需求程度,并由此提高其薪酬待遇水平,还可以起到发现人才的作用.再次,知识产权教育还可以激励人才,让科研人员充分了解其所完成的科技发明的市场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经济回报,从而鼓励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投身科技创业活动,激励其继续从事科技研发和商业开发活动,从而实现通过高新技术创造财富的目标.

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能够从改善社会整体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培养潜在接受专业教育者知识产权学习兴趣等方面促进知识产权专业教育;而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也能够从充实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传播者队伍、提高公众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维护我国知识产权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等方面促进公众对于知识产权的关注和理解.因此,促进两种类型知识产权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均需要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必须走出一条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道路,从而实现其自身的发展.知识产权人才的实务能力是与良好的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的,因此,高校应发挥其独特优势,实现对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组织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有效满足和持续供给.

【参考文献】

[1]刘强.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化――2009年中国知识产权法治进程[A].陈云良.2009法治中国[C].法律出版社,2009.

[2][13]陈美章.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6,(01).

[3]唐东楚,刘玉梅.论法学教育的职业关怀[J].当代法学,2002,(03).

[4]刘海燕.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的重新审视[J].复旦教育论坛,2003,(04).

[5][8]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01):5-16.

[6]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09,(06).

[7]邓岳敏.论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危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5,(05).

[9]李志仁.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不能放松精英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4,(12).

[10][12]廖辉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的精英教育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

[11](美)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4]马秀山.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思考及对策研究[J].知识产权,2007,(02).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