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日常生活化刍议

点赞:5443 浏览:197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日常生活是以饮食男女、生老病死、交往言行为主要内容,与公共社会活动、精神生产相对的私人活动领域.整个社会的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奠基于日常生活.一个健全的社会除了应致力于塑造英雄和追求理想价值目标之外,还应该同时致力于激活普通人和追求日常生活的意义.党性教育要依据实情、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必须进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

一、党性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客观形势

党性教育要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怎么写作于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自身建设.改革深化、政党转型和社会进步,要求党性教育在方式、内涵、外延上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一)深化改革要求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党性教育历来是一种理想主义教育,这种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取得的成效也是不容否认的,否则,就不能理解党在艰难险阻中成长的历程.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性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对市场矛盾的真切把握、对参与市场活动的人的行为的真实研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真正理解.离开现实矛盾和利益问题空谈理想和信念,不但难以入脑入心,甚至会引起反感和抵触.党性教育也要面向日常生活,把推进宏大的政治议程和改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互动转化上下功夫.一方面,把党员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转化到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境中,并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崇高感和意义感;另一方面,还要转化、吸收党员和群众的不满态度、焦虑心理甚至虚无情绪,把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完善党性的一个环节.

(二)政党转型要求更新党性教育的内涵.中国经历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都是政党转型在理论上的表现.与宏观层面的制度、法律和政策变化相适应,微观层面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个体行为模式以及组织与党员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对党员义务的要求以及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相应地也都有很大的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要适应时代要求,党性修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任务,更广泛的党性原则应该体现在党员的自我管理和怎么写作群众的日常事务之中.

(三)社会进步要求拓展党性修养的外延.不仅衣食住行、人际交往、职业与劳动、灾变与节庆等日常生活内容成为党性修养的重要视点,而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和休闲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也需要党性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中国正在发生一场消费革命.这场革命所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使原来隐匿在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内涵充分表现出来.休闲与社会进步、生命质量、生活品质紧密相联.开发休闲具有社会发展意义,它是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就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但一些人将休闲与消遣娱乐、休息游玩划等号,导致低质量的休闲泛滥.积极引导人们文明、健康、科学地休闲,已成为中国现实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人要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必须在消费和休闲等方面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并践行这种价值观.

党性教育日常生活化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党性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党性教育日常生活化的观念突破

党性教育日常生活化需要正确把握先进性与群众性、党性化和人性化、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

(一)先进性与群众性.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党员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通人,因此与普通群众没有差别;另一种认为,既然党员要体现先进性,因此就可以牺牲他作为普通人的利益.必须走出这些认识误区.首先,民生是党员和普通群众共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员也是商品生产者或怎么写作的提供者,因而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在民生的底线意义上,员与普通群众都是人,具有“人”的需求.我们要做的是让所有超公平的待遇回归到公平的基点.个体的顾全大局和组织对“好的大局”的营建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合理的补偿、相应的保障、创业支持、转岗培训和真诚的再就业怎么写作等等.在市场经济中,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体现在诚信怎么写作、优质怎么写作方面,并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次,群众化趋势与先进性要求是可以统一的.其实,执政党已具有明显的群众化趋势.党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要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任何阶层的优秀分子都可以入党.但是,允许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并没有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不意味着党员可以混同于一般群众.党员虽有自己的意志、情感和需求,但不是狭隘的个人利益追求者,他不仅要明智地取得自身利益,还要忠实地代表群众的利益.只有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自觉协调现实中的利益矛盾,才是真正和群众站在一起.再次,参与公共生活是党员的义务,这一点与普通群众不同.作为社会个体,在现代的支持下,任何人都有理由去追逐他们所理解的幸福生活,员也不例外.但社会生活离不开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政治人,员有义务为了公共利益而贡献自己的智慧、时间、财富,在特殊情况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员不是在群众之外,而是在群众之中,他在践行党的宗旨、参与党的事业的过程中,讲的是党性;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重的是品行;在与人相处、怎么写作社会的过程中,做的是表率.

(二)党性化与人性化.人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党性是人性政治化的升华、原则性的规范,是对人性积极因素的张扬和对人性消极因素的摒弃.①人性蕴含着党性的因素,党性提取了人性的精华.如果缺少向善之心、向上之志,不能诚实谦逊,心里没有百姓,不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就不配做一名员.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性修养就是要突出人性的优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理性精神全面回归,“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共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得到尊重与张扬,党员的个体利益也同样要得到组织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同.同时,强调党性并不否认党员的个性.“党员是党性人、个性人和社会人三者的有机综合体.”②党性约束不仅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对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保护,它改变或抑制了党员个性中的缺点,增强了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也会促进和保障党员个体命运的改善.

(三)语言与日常语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课题.马克思主义要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理解、掌握并影响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发展起到普遍而持久的作用,必须将自己熔铸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和审美趣味等心理因素.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其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更需要广大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真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克服“语言”与党员(特别是官员)行动的脱节,来克服“语言”同“日常语言”的分裂.曾指出:“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③只有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行动上坚决地贯彻执行并富有创造性,才能唤起群众的社会信仰.大众化要求意识形态更多地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审视那些“日常小事”.通过日常生活批判能够揭示简单事实的丰富社会内容,通过解决群众生活中种种“小事”也能够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因此,社会意义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必须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当前,由于对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抑制了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对物质享乐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人们生存意义的平面化和精神匮乏,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发挥它的批判和引导功能,党性教育应该成为社会文化教育的有机环节.


三、党性教育日常生活化的操作建议

(一)把日常交往作为党性实践的重要场域.日常生活包含着深层的社会内涵,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都涉及到主体间的关系,因而也超越了个体性和私人性.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是单纯的私事和小事,有时也影响到党的形象和威信.把日常交往作为党性实践的重要场域,首先要培养交往理性.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行为.交往行为要求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员在社会交往中要自觉体现社会进步的要求.其次要具有助人热情.把党性原则充分体现在人性和人情之中,将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个体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实实在在地办实事、办好事.再次要防止交往异化.由于执政党及其党员拥有相应的权力,使防止对权力的侵蚀和滥用成为必要.党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的生活圈、娱乐圈和社交圈都要经过党性的检点.

(二)把生活经验作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材料.首先要重视发掘日常生活故事的教育意义.因为个体生活是由多种故事组成的,人们倾向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自己或他人解释他们的行动.作为社会行动的形式之一,故事因此也反映和维持了制度和文化的安排,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与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不仅要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进行经验收集,而且要提供恰当的意义诠释.通过故事陈述,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当事人的社会态度和归因倾向,因而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党性教育中的案例教育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法.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让大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和事来说明,使大家学有榜样;一个违纪典型,就是一剂良药,让大家从严重的教训中后思和反思,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选择和开发好的案例是党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借用有关媒体中的教育资源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次进行“微服”生活体验.所谓“微服”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而且是真正的心理换位,干部党员以一般党员和群众的身份,党员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中,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下情.再次借助生活中的心理工具.如,守“本分”,就是知道自己的位置、责任、义务和活动范围,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凭“良心”,就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知恩图报”、“符合公众的价值尺度”;处“慎独”,“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

(三)把生活情趣作为党性特征的审视焦点.生活情趣是一个人志趣的反映,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使主体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美好感.一旦形成了某种情趣,就会陶醉其中而不自知.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好情趣管理.首先,注意情趣的价值意蕴.一方面,对情趣满足进行价值约束,不能为了贪图享乐去“傍大款”,不以“人不知”而放纵自己,不以“小节无碍”而原谅自己,不以“下不为例”而开脱自己,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警惕情趣的负面社会导向,特别是对“中产阶级趣味”要保持应有的警惕.所谓“中产阶级趣味”,不仅是个人品味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西方一些思想家已经指出了它的危害,认为由于它的影响,西方文化失去了根本支撑点.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不能牢记“两个务必”,将会带来精神的矮化和政治的弱化.其次,管好个人的爱好.既要甄别情趣本身的良莠,还要力拒情趣衍生的腐蚀和诱惑.如果不能把握分寸,分清场合,美的、雅的爱好也会发生质变.要摆正个人爱好与工作的关系,分清时间、地点和场合,不因个人爱好而贻误工作.如果有了一定的权力,还要特别防止别人投己所好.提高生活情趣,既需要加强美学教育、道德教育,也需要加强制度约束.

(四)把生活能力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支点.首先,通过教育优化党员的思维品质,提高党员认识现实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既有利于事关公共利益的决策,也有利于党员自身生活的明智设计.其次,让党性与生活能力呈现出更多的正相关系.组织上要注重任用那些品质好、能干事、吃苦耐劳、廉洁奉公的干部,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特别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增强党性感召力.再次,鼓励党性原则下人缘型人格的生成.在党员和群众的交流过程中,有些个性品质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交流形态,有利于党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个性品质就是人缘型人格.这种人格既体现着党员个人生活能力,也是维系党群关系的条件.最后,通过增强党员的日常生活能力,为党员履行义务创造必要的条件.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出现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党员内部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处境也出现了重大差别.因此,建立党内互助机制、帮助困难党员就业致富、增强企业党员的维权能力等等,可以在增强党员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同时,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优越感,从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政策的认同度.

注释:

①黄仕军:《党性与人性的认识初论》,《中国新闻网》,2008年8月8日.

②赵文禄、、徐文秀:《党员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③《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

④〔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作者系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