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档案的重大工程

点赞:12426 浏览:553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从2004年2月开始,四川省档案馆大规模的档案修裱抢救工程正式启动.一个以修裱为主要内容的抢救清代档案的重大工程,经过一年多的连续奋战、紧张施工,取得显著成效,引起了国内档案界、史学界的注目.

英明决策

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11.4万余卷.其中,清代巴县档案以数量大、年代久远的保存较为完整系统的县级地方历史档案而闻名遐迩.由于这些清代档案过去长期受恶劣条件的影响,接收进馆之前,破损、霉变、结砖等情况相当严重,无法提供利用.1977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省馆开始运用传统的修裱技术对清代档案进行抢救.截至2004年2月,共修裱档案71810卷(951216张),占清代档案总卷数的63%.

保护档案的重大工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档案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省馆历届领导十分重视清代档案修裱抢救工作.从1980年起,为加速清代档案的修裱,馆里从每年经费预算中,挤出部分资金,专门用来雇请临时工,最多时达6~8人.修裱工作量由原先每年一两千张,逐年上升到1980年的21925张;1981年的43498张和1982年的47551张.1984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和四川省财政厅每年下拨抢救专款,使省馆这项工作开始有了较可靠的经费保证,临工增至10多人,1985年修裱工作量高达69690张.1988年新馆投入使用后,省馆组建了规范化的修裱室,制作了专用修裱设备20多套,绷子面积100多平方米,可供七八个人同时操作.室内安装了其他配套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及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人才培训,继续雇请临时工,对清代巴县司法档案进行修裱.5名长期从事档案修裱人员中,先后有3人参加了4次不同类型、高层次的专业培训,修裱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修裱工作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省馆技术部还积极开展档案科研工作,与设备部共同研制出了《集装式远红外修裱档案烘干机》,获国家档案局199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尽管省馆历届领导作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由于财力紧张,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不得不辞退所有临时工,修裱工作由四五名正式职工担任,加之清代咸丰朝代以后的巴县司法档案,超宽超大规格比较多,破损、霉变情况也较为严重等原因,到2003年以前,较长时间内年修裱量只能平均在1万张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修裱进度.若按此人员配置、经费安排、抢救方法和抢救速度,将余下的4万多卷,约70多万张清代档案修裱完毕(按2003年修裱光绪朝代18张/卷平均数计算),预计还得60年时间.


面对省馆清代档案修裱抢救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局馆领导没有被吓倒,他们一如既往,齐心协力,多渠道、全方位地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加快修裱抢救步伐.国家清史编修工程的启动,为抢救省馆清代档案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不懈努力,该项工作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04年2月2日,张中伟省长在省政府第28次常务会上作出了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完成清代档案抢救任务的决定.分管领导多次到修裱室调研,并与技术部一起拟定和修改清代档案抢救经费方案,确保预算的准确性.经过反复商讨,五易其稿,最终省财政厅核准了省档案馆800万元项目经费预算方案,并及时划拨资金300万元,其余的分两年划拨.这笔资金超过了历年上级划拨给省馆总的抢救经费.省政府的这一英明决定大大振奋了省馆全体职工,他们深切地感到省委、省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关怀,同时也坚定了完成抢救清代档案全部任务的决心.

全力实施

为了贯彻落实好省政府的决定,省局馆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档案抢救工作,决定把修裱清代档案作为抢救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3月2日下午,局馆长李仕根在局馆处级干部会上,传达了张中伟省长的重要指示,对省馆清代档案的抢救进行了全面的动员.他明确指出:“抢救清代档案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目标是坚决完成.”为了加强修裱抢救工作的组织领导,党组决定成立以一名副局馆长为组长,省馆各部的主任为成员的抢救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修裱室的改扩建.省馆原有规范化的修裱室3间,专用修裱设备20多套,绷子面积100多平方米,仅供七八人手工操作.为配合大规模修裱抢救工作的开展,2004年2月,在办公室很紧张的情况下,局馆领导决定再挤出4间改作临时修裱室,并在室内全部安装了空调及其他配套设备,使工作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基本保证了修裱室内温度、湿度适宜,通风流畅.从而加快了修裱件的干燥过程,减少了霉菌、害虫的滋生.同年4月,又在原有20多套手裱设备,100多平方米绷子面积的基础上,新增人工修裱设备80多套,绷子面积300多平方米,保证了20多人同时操作,为清代档案大规模修裱抢救创造了良好条件.

2.集中力量抓好培训.修裱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修裱工作者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在党组统一领导,在省馆各部的积极支持下,从2004年3月8日起,先后从局馆六部一室抽调20多人,以原技术部5名专职修裱职工为骨干,组成了庞大的突击修裱队伍.针对人员多、新手多、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在培训中,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帮助和严格要求等方式,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使抽调出来工作的同志基本掌握了清代档案修裱技术要领,并能独立开展工作.

培训期间,局馆领导还反复强调,档案的修裱,不单纯是技术性的工作,要求全体同志要热爱修裱工作,安心搞好这项工作,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要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识大体,顾大局和互帮互学的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通过培训,增强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养成了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较好地保证了修裱质量.

3.机械化修裱提高效率.长期以来,清代档案的修裱,主要采用手工“湿托”的方法.此方法,不受规格尺寸的限制,易掌握.但速度慢,场地占用大,而且大规模修裱,裱件很容易滋生霉菌,既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2004年8月,局馆斥资30多万元,及时购写了荣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的“DAXBJ-Ⅱ型档案修裱机”两台,使修裱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了以手裱为主,机裱为辅的完善的清代档案修裱设备系统.

机器修裱不用绷子,滚动运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两台修裱机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后,修裱工作量迅速上升,9~12月机裱档案55641张,月平11128张,其中,10月机裱量远远超过手工修裱工作量,所占场地,不足20多人手裱的1/5.其次,机器修裱和于燥是连续进行的,避免了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大规模手工修裱霉菌、害虫的滋生.清代档案的机械化修裱,为本届政府任期范围内完成省馆清代档案抢救任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百尺竿头

从2004年3月开始,到2005年5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修裱清代档案2.6万多卷,29万多张,成绩斐然.这相当于过去20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这是四川档案界,乃至全国档案界抢救珍贵档案的了不起的奇迹.照此速度,在本届政府任期范围内就能完成省馆清代档案的抢救任务.国务院清史编修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对四川省清代档案抢救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省馆清代档案修裱完毕后,将在继续开展清代档案缩微工作的基础上,着手清代档案的著录、数字化处理和新包装的更换等项工作.为使这些工作能顺利进行,2004年省馆便开始新包装的设计和清代档案;著录规则的拟定,2005年初,又斥资50多万元,购写一台“迈克600”胶片扫描设备和一台美能达“DR-1600型”缩拍机.缩微后的清代档案,既能以制成复制品提供利用和向国内外发行,又可以更好地保存珍贵的档案原件.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到1993年底(1993~2000年的数据很难统计到),全馆提供利用清代档案5620多卷,缩微晶375盘.其中,仅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外学者就利用了1830多卷,缩微品142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特别是围绕正在实施的国家编修清史伟大工程,四川省的清代档案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修裱抢救省馆清代档案的同时,为了使全省地市州县清代档案得到更好的保护,局馆还投入部分资金,由省馆统一抢救全省地市州县清代档案.通过努力,2004年完成了新津、乐至两县和内江市及内江市中区档案馆近万张清代档案的修裱与缩微.目前正从事冕宁、会理两县及西昌市、甘孜州6万多张清代档案的修裱和南充市档案馆2万多件《南部县正堂》清代档案的缩微.为永久保存全省清代档案打下坚实基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在《题赠档案工作》一诗中写到:“典谟训诰,宝之无佚;只字片言,亦所珍惜.分肌擘理,鉴貌辨色;规圆矩方,依时顺序.创业扩基,前轨可迹;古为今用,功同史册.”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省档案馆实施的修裱抢救清代档案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我省档案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