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泰斗陈植

点赞:32162 浏览:1540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公认的大家有八位,陈植是其中唯一跨入21世纪的百岁老人.2002年3月20日这位中国建筑界的开拓者、杰出的建筑家、建筑教育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敬业精神、诚恳待人的作风,时时令人缅怀不已.

书香门第出英才

陈植出生在浙江杭州名门世家.祖父陈豪,清末著名书画家.陈豪有三个儿子:光弟、汉弟和敬弟.光弟早逝,敬弟,字叔通(爱国人士,解放后历任全国工商联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汉弟,字仲恕,便是陈植的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文人,辛亥革命前后在教育界工作了12年,是杭州求是书院的监院(今浙江大学的前身)及创始人之一.

陈植1902年11月出生,原名陈植善,字直生.家庭的严格管教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擅长国画、西洋画,音乐修养也颇有专长.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学府,陈植就在这里受到高等教育,1923年毕业后被录取为清华庚子赔款公派留学的学生,到美国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深造.陈植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尤其是建筑科目.他反对模仿,勇于创新,深得导师毕克莱的赞许.在求学期间,他结识了1925年赴美留学的童寓,两人志同道合成为好友.童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曾先后获得全美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陈植也不甘落后,1927年在美国柯浦纪念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学成归来报国家

1928年陈植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毕业后,美国许多建筑师事务所闻讯后都争着要他去工作,陈植最后选择了纽约著名的建筑师EIysKaho开设的建筑师事务所.他在那里工作没满一年,就不愿意在外国人手下工作了,立志要闯天下.1929年他毅然回国,接受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的梁思成的邀请,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授.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张作甫组织了梁、林、陈、张建筑师事务所,成为中国最早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开业建筑师事务所.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贸易和民族工业产值成倍增长,新的工商机构与日俱增,银行、饭店、公寓和百货公司等纷纷新建,上海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兴盛阶段.一批批在西方留学的建筑师纷纷回国到上海开业.陈植闻讯后,1931年来到上海,与同校好友赵深商洽后,开设赵深陈植事务所,次年好友童加盟,合伙开办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三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建筑师立志为中华盖楼,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

设计作品享盛誉

上海是外国建筑师独霸天下的地方,公和洋行、马海洋行、德和洋行的建筑师几乎包揽了上海有影响的建筑项目设计,中国建筑师在洋人建筑师包围着的夹缝里求生.陈植与他的好友们不畏艰难,以加倍的付出,终于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

1932年陈植和童寓设计了上海恒利银行大楼,其建筑立面抛弃了西方近代建筑繁复线条,大胆采用几何处理手法.1933年陈植又设计了浙江兴业银行,立面朴实无华,表现了“海派”建筑追求适用、实惠的特点.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工程,1940年曾由美国建筑师汤普森设计,工程已经打桩,因抗战期间兵荒马乱工程不得不暂停施工.战后,工程复建时,该行认为原设计不理想,不惜工本邀请在江浙财团享有声誉的陈植重新设计.

陈植最杰出的作品是他和赵深、童在1932年设计的大上海大戏院.该院主立面上,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8根玻璃空心砖柱,内装霓虹灯,夜晚远眺蓝光闪烁.观众厅视线设计既考虑放映电影又顾及戏剧演出.大上海大戏院建成后上海滩各大报刊纷纷报道,成了继大光明大戏院后上海滩又一顶级大戏院,最可贵的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杰作.

1952年,他早期学生金瓯卜受华东军政委员会之命筹建国内第一家设计机构一华东建筑设计公司.陈植结束了事务所工作,在华东建筑设计公司任总建筑师,没多久就出任中苏友好大厦工程总工程师.他和苏联专家一起,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将建国初期上海最大的民用建筑项目,如期圆满地交付使用.1956年他与汪定曾、张志模合作设计新中国第一个人物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建筑朴实、环境幽雅,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1959年八届七中全会决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委决定用40天时间建造锦江饭店小礼堂作为全会的会场,指定陈植为设计负责人.他通宵达旦地工作,将锦江饭店小礼堂设计成朴素又有民族风格的高档会场,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他领衔设计的闵行一条街、张庙一条街工程,开创了闻名全国的建设卫星城镇的先河.他还指导了上海华侨新村、上海国际饭店礼堂、苏丹共和国友谊厅、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等工程设计.鉴于陈植在建筑界的业绩和贡献,国家建筑部于1989年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开办教学育新人

陈植不仅是一位建筑大师,而且是近代中国建筑教学的开拓者之一.建筑教育在中国古代是个人传授的,自宋代编纂了《营造法式》后才有了规范的教材.但是正规的建筑教育是从近代一批中国留学生归国后在大学创办建筑系开始的.继梁思成1928年在沈阳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后,1938年上海之江大学也开设建筑系,陈植欣然去教学讲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之江大学被迫内迁,但是尚有三个班建筑系学生坚持留沪学习.校长李培恩离沪前决定将留沪教学的重任交给王华彬(时任建筑系主任)和陈植.上课没有教室,全体师生只能在陈植家中进行教学,在艰苦的环境下大家共患难,直至l-944年三个班学生全部毕业.

解放初,之江大学经费紧缺,准备撤掉在上海慈淑大楼的留沪建筑系,迁回杭州校区,但是高年级的主课建筑设计老师均是在上海开业的建筑师,无法去杭州兼课.陈植时任建筑系主任奔走在沪杭两地,为了更好地使高年级学生继续留沪得到有经验的建筑师培养,他向校长提出了师资和办事经费力争自给的方案,获得了校方的批准.为了应付预算开支的不足,他经常自己掏钱:画图教室光线不足、画桌简陋,陈植用自己的薪水为教室添装日光灯,在每个画桌上加装抽屉;为了开设中日建筑史课程,陈植聘请陈从周讲课.事后陈从周知道他的讲课酬金是陈植从自己的薪水里划出来的,深为感动.

热爱祖国紧跟党

陈植在青少年时代就培养起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出国留学为了科学救国;他学成归国为了报效祖国.他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解放前夕,陈植的岳父时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多次劝说陈植迁往海外,但是遭到陈植的拒绝.美国驻国民党政府大使司徒雷登与陈植的外祖母是知交,陈植父亲与司徒雷登认识后,两家常来常往.陈植尽管有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蒋家王朝行将灭亡的关键时刻,他仍然相信,留在了祖国大陆.更可贵的是在上海解放前夕,他远在台北粮业公司大楼施工现场,未待工程完工,他便毅然从台北赶回上海,迎接上海解放.

党和政府对这位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十分信任,安排他担任许多重要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他先后担任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他还是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

陈植在设计锦江小礼堂时说:“在很多场合,我是唯一的党外人士,党把我看作自己人,我感到无限的光荣,使我感激不尽,惶恐无比.”他把感激化为激励自己的行动.1961年,他身体不好,组织上安排他去杭州疗养,他人在疗养院,心里惦记着正在建设的延安饭店工程,在疗养院里画设计详图.1962年,他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还写信对上海华侨新村工程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他的设计思想历来主张建筑造型必须从环境出发,从群体出发,从功能出发,同时又应该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1959年,在住宅设计座谈会上,他提出住宅设计必须体现对人的关怀.在20世纪50年代就清晰地形成以人为本的住宅设计思想是十分不容易的.

在党的感召下,陈植曾经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的愿望,他以员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看到汽油紧张,提出不乘组织配给的轿车,上班挤公共汽车.他对同志热情诚恳毫无架子,对工作十分认真,他晚年退居二线当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顾问时,不顾年迈体弱,倾心关注上海城市建设.看到国际饭店等高楼上,到处乱搭霓虹灯广告,破坏建筑造型,影响市容整洁美观,他便提笔给当时主管城建工作的倪天增副市长写信,提出必须整顿建筑物上广告.他的学生,华东建筑设计院建筑师魏克达说,上海新客站建成后,陈植在现场观看总体规划模型后,反对在南广场正前方拟建二座封口大楼,他提出改封口大楼为绿地,将车站南立面呈现,扩大进出站旅客的识别视野.当时闸北区领导认为动迁1400多户居民的黄金宝地专做绿地太可惜,但他多次打给倪副市长和魏克达建筑师坚持自己的意见,市领导最后决定两幢大楼高度不得超过50米,建筑师将两幢大楼体型设计成阶梯形.

保护文物尽全力

上海市文管会的李俊杰评价陈植:“既是著名的建筑专家,又是文物保护专家,他不仅对建筑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文物保护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植不仅亲自设计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先生墓地和鲁迅纪念馆,而且作为院长的他十分重视古建筑和革命遗址的修复设计.在他的领导下,民用建筑设计院先后修复设计了“一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安义路旧居、豫园、真如寺、松江方塔等.作为院长的他亲自审定图纸,而且还亲临施工现场.周公馆修复工程,他提出先勘察房屋基础和结构、查阅建筑档案,果然发现房屋地基下有不知道的暗沟,在工程修复时采取了地基加固措施,避免了房屋沉陷造成裂缝.

1979年,陈植兼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他对文物建筑的修复更是倾注全力.天马山护珠塔严重倾斜随时可能倒塌,他亲往踏勘,组织结构工程师会诊,提出了“斜而不倒”的加固方案.他对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保护十分关心,在全国人大会议和各种场合发表了许多加强对近代优秀建筑保护的意见.1987年已是86岁高龄的他,亲自调查了上海20余处近代公共建筑、学校、教堂、住宅等,攀登高楼,深人民居,目睹建筑严重损坏的现状,激起他疾书写下《保护上海近代建筑刻不容缓》一文,并在同年12月8日纪念国务院公布上海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周年的座谈会上全文宣读,引起了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不久,市领导将近代优秀保护建筑的课题下达给市规划局,陈植和有关专家积极参加课题调研,最后提出了上海市第一批61项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名单.1992年11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

老骥伏枥发余热

1980年代开展地方志修编工作,陈植虽已届耄耋之年扔十分关心建筑志的修编,他写信给上海市建设系统地方志指导小组负责同志,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对修志的意见.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张钦南来沪到他家拜访,他又对《当代中国的建筑业》一书中有的章节存在较多史实上的舛误,畅谈了自己的意见.

陈植认为,建筑修志必须“广集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刨根到底、无懈可击、传于后人”.为此,他对各种出版物中以讹传讹之处,一一予以查核更正.他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杨永生写信说:“在志书一类著作中,尚情不自禁地‘要管闲事’,纠人之误.如最近北京出版物在17页中就发现重大错误11处,秉笔直书两千余字,以防以误传误.此类闲事,不可不管.”他自己写史料文章慎之又慎.1987年他应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之约撰写中国建筑师学会条目,该学会1932年在上海发起时他就是积极倡导者之一,写数百字条目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却十分认真,他来电向我索要有关方面资料,当我遵嘱把资料复印后寄给他,他十分兴奋地写信给我说,“今日傍晚接到大礼,附有中国建筑师学会的材料,欣慰万分.”

建筑泰斗陈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师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杨廷宝等一批建筑界前辈的去世,更促使陈植感到抢救历史史料的紧迫性.1990年9月9日他给我写信说了近代中国建筑师活动的许多细节后,语重心长地说:“我行:降就‘炉’,向我垂询为时已不多,望多‘利用’.现在不抓,越来越失真,甚至谬传矣.”1990年9月16日他又提笔给我写信,信中说:“上次寄上零星资料,恐已只有我一人知之”,“我之所以如此急于编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将我这个活见证所知的一切摘 要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