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

点赞:2828 浏览:1218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您所看到的这张中国战时儿童书(见下页),离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虽然看起来极其普通,但它凝聚的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保育生教师的心血.凝视着它,仿佛使我看到了抗战时期一些儿童的学习、生活等

一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保育院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大地遍染战争的硝烟,我们的少年儿童也深受日本侵略战争之苦.有的因父母为抗日壮烈牺牲而成为孤儿,有的因战争的灾难而流离失所,孤苦无依.就在这时,中国党员、救国会的常委曹孟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主张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酝酿筹备的过程中,著文向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这时,中国长江局负责妇女运动工作的邓颖超,请史良、沈兹九和刘清扬去见宋美龄,希望她能支持这项工作.宋美龄当即表示支持.妇女界的中国人和进步人士团结各方面的人士,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于193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汉正式成立了.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后,本着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精神,立即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计划抢救战区儿童两万人,在远离战区的后方建立保育院,实行保教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广东、广西、贵州、陕西、陕甘宁边区、香港等地建立了50多个保育院,抢救保育了3万多儿童.保育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将儿童分为三部:18个月―3岁入婴儿部,3―6岁入幼儿部,6―15岁入小学部.一个保育工作人员要负教管儿童的全部责任,她不但要在课堂里教孩子们识字读书,还要在精神上安慰他们,在生活上指导他们.下了课刚搁下书本,接着就要陪孩子们到运动场上玩,要指导他们活动,要替他们调解纠纷,他们有一点不快乐,就得像母亲那样抚慰他们,如果孩子有了病,保育人员更得像慈母般无微不至地去照顾他们.至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即使琐碎到头上长了虱子,衣服破了一个洞,都要保育工作者精心照料、细心缝补.为了肩负起抗战责任,她们不惜忍受食物的短缺、营养的匮乏、工作的繁重,而从不叫苦叫累,因为她们面对的是失去父母之爱的儿童们,是中国的未来.

保育院的教育方式是在战时环境和形势下形成的.这种保育体制是让孩子们在战火中认识世界,在战火中成长,使孩子们成为未来的红色接班人,国家的主人翁.遵循保育总会的要求,保育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推行了一套新型的战时教育体制,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教育方面,保育教师上午教孩子们识字,给孩子们讲故事,下午教唱歌,做游戏,表演节目,开展文娱活动.老师还找孩子谈心,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战争使孩子们失去了爹娘,失去了家乡,战争又不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他们所处的是偏僻的山区,住的是古庙破房.但是战争毁灭不了孩子们的上进心,环境再坏,条件再差,也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上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分班级上课.没有课本,老师自己编,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易懂易学,很富有教育意义.如低年级第一课是:“草店人,生活苦,吃包谷和.”还有一课是:“五战区,范围大,司令长官李宗仁.”高年级的课本就深一些,如:“苦难的日子,我们要忍受得住,等艰苦的日子会锻炼我们,等新中国需要我们这一批后备军等”没有教室,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到沙滩、山坡上去上课.没有黑板、笔、纸,就用木棍、竹片、石头、瓦片在地上写字.寒冬里,当天气很冷时,孩子们往往只能坐在被窝里,等老师来宿舍上课.孩子们把古庙内外的空间当课堂,把大自然的材料当笔墨,由此可见学习的艰苦状况.

(二)保育院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并把其贯彻到生活、学习、文体活动中去,每天早上组织唱院歌、上爱国主义教育课.院歌唱出孩子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愤激昂的感情,让孩子们牢记血泪仇,刻苦学本领,长大了反抗侵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老师还经常做时事报告,讲国家和抗战形势,讲战斗故事给他们听,如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卢沟桥事变、八百壮士、台儿庄大捷等,以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热情,调动他们为祖国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出壁报,谈学习心得,关心同学、集体乃至国家大事,自己教育自己.壁报的内容都是健康向上的.每天的文娱课,学唱的都是抗日歌曲,表演的节目都是打日本捉汉奸,主题离不开抗战救国.每逢节日,师生们都要在院内演出或到院外去宣传,无论传统的节目还是自编的新节目,都是抗日题材.在编写、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既教育了群众,又教育了自己.


(三)保育院较早地在大龄孩子中实行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边学习边劳动,增加了经济收入,学会了技术本领.参加这些生产劳动,从客观上讲,是当时条件所决定的,保育院经费有限,环境很差,必须自己动手来减轻院方的经济负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改善生活条件.从主观上讲,是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使其知道盘中粒粒之餐皆辛苦,知道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神圣的光荣的,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四)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制能力,保育院建有儿童自制团,协助老师管理儿童的学习、生活、劳动.保育院注重“活”的思想教育,就是不要读“死”书,要“活”读书;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走出院门到农村、工厂和街道去,向社会学习,向老百姓学习.

(五)保育院还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增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这些文体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生活在保育院这个家庭式的学校里,孩子们是幸福的.在老师的爱护和精心培育下,孩子们茁壮成长.短短几年,一个个都成了小文学家、小演员、小歌唱家、小活动家等流年似水,人生易老,当年的孩子,而今已是白发老人.也许您手中也有这样一张书,那么希望您也把它捐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来,把您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让现在的孩子们对比他们的童年生活.我们不要忘记那苦难的生活,和曾经教养我们的老一辈保育工作者,更不要忘记当年贫弱的祖国被欺凌的日子.

猜你想找